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阵地与桥梁:中国香港《华商报》的海外传播实践及启示
1
作者 王乐怡 姜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8,共9页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在香港地区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作为传播媒介,该报在新闻实践中很好体现了办报宗旨,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作为舆论阵地,面向海外宣传抗战,呼吁民主与团结;同时,又超越了一般的媒体功...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在香港地区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作为传播媒介,该报在新闻实践中很好体现了办报宗旨,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作为舆论阵地,面向海外宣传抗战,呼吁民主与团结;同时,又超越了一般的媒体功能,发挥了“搭桥”等特殊作用,成为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一盏明灯”,既为中国共产党的海外传播史书写下光辉的篇章,也为今天更好开展对外宣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华商报》 海外传播实践 媒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商报》副刊与1940年代港粤文艺运动 被引量:3
2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地区文艺方言化、大众化的文艺思潮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集中编发方言化文学作品是《华商报》副刊中一个有特色的环节,构成了港粤文艺运动中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报》 副刊编辑 港粤文艺运动 方言化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华商报》对新中国新闻政策的探索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建国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22年第2期14-22,共9页
解放战争时期,当中国革命进入"转折年代"后,"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香港《华商报》丰富和发展了有关"人民新闻事业"的论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变新闻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商报》刊发系... 解放战争时期,当中国革命进入"转折年代"后,"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香港《华商报》丰富和发展了有关"人民新闻事业"的论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始转变新闻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华商报》刊发系列文章,讨论"新中国新闻政策",倡导"新闻事业国有化"与"记者的意识改造",预示新闻政策即将迎来重大变革。《华商报》对新中国新闻政策的探索,表明中国共产党新闻策略与革命全局、统战政策存在密切互动,呈现出高度灵活性和政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新闻政策 《华商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衍的媒介批评实践
4
作者 胡正强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91,共2页
夏衍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他先后从事了12年的新闻工作,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商报》、《消息》半周刊、《南侨日... 夏衍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剧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他先后从事了12年的新闻工作,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商报》、《消息》半周刊、《南侨日报》、《野草》等报刊的编办工作。在这12年中,他对当时的新闻媒体和新闻报道、新闻现象等进行的剖析,属于媒介批评范畴。本文对其媒介批评实践略作缕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批评 批评实践 夏衍 《救亡日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闻工作者 《新日报》 《华商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香港出版业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仿子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1-62,共2页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香港出版业王仿子我的幼年生活在江苏省青浦县(现属上海)的一个小镇上,说起香港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没有想到,由于抗日和反蒋,使我两进香港。一逃往香港逃出香港日本帝国主义燃起战火,逼迫我离乡...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香港出版业王仿子我的幼年生活在江苏省青浦县(现属上海)的一个小镇上,说起香港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没有想到,由于抗日和反蒋,使我两进香港。一逃往香港逃出香港日本帝国主义燃起战火,逼迫我离乡背井,远走他乡。1941年在桂林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香港 战争期间 东北解放区 徐伯昕 国民党 《华商报》 书店 日本帝国主义 《救亡日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出版风雨记略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恩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16-18,共3页
香港出版风雨记略●赵晓恩我国从1997年7月1日起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实现了民族夙愿,洗刷鸦片战争以来蒙受的耻辱,举国为之振奋,全世界瞩目。香港回归话香港,想起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从事出版工作近五年时间... 香港出版风雨记略●赵晓恩我国从1997年7月1日起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实现了民族夙愿,洗刷鸦片战争以来蒙受的耻辱,举国为之振奋,全世界瞩目。香港回归话香港,想起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香港从事出版工作近五年时间里的往事,话长纸短,要而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报》 国民党政府 香港 皖南事变 胡愈之 通讯稿 反动派 大众生活 解放战争 范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啸灾区国土重建成难题 中国土壤激活剂大显神威
7
作者 关迎春 王珊子 《绿色中国(公众版)》 2005年第3期58-58,共1页
海啸灾区的土地重建有希望了!是来自中国的土壤专家张建民和他的BGA土壤激活剂技术给了灾区民众以信心.2005年2月份,作为海啸灾区重建的重大新闻,<南洋日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BGA土壤激活剂的神效,发明人张建民也... 海啸灾区的土地重建有希望了!是来自中国的土壤专家张建民和他的BGA土壤激活剂技术给了灾区民众以信心.2005年2月份,作为海啸灾区重建的重大新闻,<南洋日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BGA土壤激活剂的神效,发明人张建民也频频亮相,成为新闻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张建民 灾区 大显 土地 技术 建成 难题 《华商报》 新闻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正式启动
8
作者 姜转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F003-F003,共1页
2005年2月21日,我校“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正式启动,当日上午在我校国际合作变流中心楼前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校党政领导张光强、孙武学、马书尚、王跃进、校党委常委张景书及陕西省政策研究室、《华商报》报社有关负责人与省内... 2005年2月21日,我校“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正式启动,当日上午在我校国际合作变流中心楼前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校党政领导张光强、孙武学、马书尚、王跃进、校党委常委张景书及陕西省政策研究室、《华商报》报社有关负责人与省内外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仪式。校长孙武学在仪式上讲话,校党委书记张光强和《华商报》执行总编孙晓冰为调研团授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报》 武学 校长 博士 报社 记者 新闻媒体 三农 负责人 常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家孙孺
9
作者 李克华 《广东社会科学》 1985年第3期102-104,91,共4页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南方经济》杂志主编、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孙孺同志,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归侨作家,是广东省哲学...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南方经济》杂志主编、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理事长、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孙孺同志,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归侨作家,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炯 经济学家 经济特区 广东省 志主 社会科学院 《华商报》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政治经济学 南方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元浩教授、黄德鸿教授简介
10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65-65,共1页
赵元浩教授、黄德鸿教授简介赵元浩教授赵元浩教授,生于1916年5月,广东台山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韶关《晨报》创始人、香港《华商报》采访主任、编辑、香港... 赵元浩教授、黄德鸿教授简介赵元浩教授赵元浩教授,生于1916年5月,广东台山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韶关《晨报》创始人、香港《华商报》采访主任、编辑、香港《经济导报》创办人、总编辑、香港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德鸿 教授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 《华商报》 解放前 暨南大学 工业经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社会科学成果 中国经济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旧杂志情缘
11
作者 向华树 《出版广角》 2003年第11期56-57,共2页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勾结敌伪、美帝抢夺胜利果实,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夏丐尊先生义愤填膺,在《中学生》的《卷头言》中发出震憾人心的质问:“胜利,到底啥人胜利!”当年订、看《新华日报》、《华商报》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上黑名单...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勾结敌伪、美帝抢夺胜利果实,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夏丐尊先生义愤填膺,在《中学生》的《卷头言》中发出震憾人心的质问:“胜利,到底啥人胜利!”当年订、看《新华日报》、《华商报》是很危险的事情,要上黑名单的。然而我和向爱新侥幸闯了过来,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止一条,但乡长向敬业、校长向自庸等给反动政府“查无此人”的复函和标签,不能不说是相当重要的一条。从这样的举动中,我看到了一份淳朴的乡情,更看到了一种支持进步、推动革命的可贵民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志 《中学生》 《华商报》 出版事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包成了慰问道具
12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58,共1页
据《华商报》报道,1月20日,宝鸡市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慰问结束后,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拿到的红包又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尽管有关人员事后解释称,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此前已经发了300元奖金... 据《华商报》报道,1月20日,宝鸡市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慰问结束后,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拿到的红包又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尽管有关人员事后解释称,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此前已经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但仍被指“发红包慰问”是在走过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包 道具 环卫工人 《华商报》 部门负责人 高新区 宝鸡市 市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