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变·超脱·升华——浅析电影《十月围城》中爱情的魅力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源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58-59,共2页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影视作品中,爱情都是一个重要的母题,是作为突出主题的重要元素。电影《十月围城》中的三位男主人公的命运便是对爱情的有力诠释,三位主人公的爱情蕴含和凸显了影片革命、民主、文明的主题。
关键词 转变 超脱 升华 《十月围城》 爱情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中香港文化的尴尬境遇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2,共3页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殖民地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其本民族文化的地位略显尴尬。香港文化作为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猛烈碰撞下,地位和处境十分尴尬。本文通过影片《十月围城》对辛亥革命背景下传统家庭的描写和再... 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殖民地在摆脱殖民统治后,其本民族文化的地位略显尴尬。香港文化作为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猛烈碰撞下,地位和处境十分尴尬。本文通过影片《十月围城》对辛亥革命背景下传统家庭的描写和再现,探究电影作为香港文化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表现形式,如何表达香港人的文化追求和责任使命,并体现出香港人在传统家族背景下的文化追求和历史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香港文化 传统家庭 后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视角中的“粉末”与“革命”——试析《十月围城》主题曲的叙述技巧 被引量:1
3
作者 任慧群 《电影评介》 2010年第6期50-50,共1页
《十月围城》主题曲运用三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参与了影片主题思想内涵的建构。它运用人物视角、部分80-90年代青年为代表的旁观者视角、50-60年代中年人全知视角,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20世纪中的几代人对"粉末"的&qu... 《十月围城》主题曲运用三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参与了影片主题思想内涵的建构。它运用人物视角、部分80-90年代青年为代表的旁观者视角、50-60年代中年人全知视角,形象地展示了"革命"的20世纪中的几代人对"粉末"的"革命"和"革命"的"粉末"的认识的变化过程,并以构成性力量引导新时代的观众重新体味"革命"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主题曲 革命 粉末 三重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十月围城》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4
作者 任慧群 《电影评介》 2010年第9期35-35,52,共2页
晚清以降,普及革命的思潮使革命在追求现代民主进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围绕如何认识这种互动关系,《十月围城》的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呈现着新世纪人们的聚焦点的设置和转移:探求卷入革命的各类人物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展示人物人... 晚清以降,普及革命的思潮使革命在追求现代民主进程中成为必不可少的因素。围绕如何认识这种互动关系,《十月围城》的人物塑造的价值取向,呈现着新世纪人们的聚焦点的设置和转移:探求卷入革命的各类人物的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展示人物人性中积极执著方面,提供处于革命对立面的人物思想状态等等,都吸引着观众参与到电影思想内涵的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民主 革命 人物塑造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十月围城》动作美学
5
作者 韩芳 薄雪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79-81,共3页
在现代历史叙事电影中,《十月围城》无疑是将电影动作与历史背景相融合而成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以情义作为整部电影的情感背景,通过对于轰轰烈烈的感情描写来展现历史传奇故事,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将动作美学与情感艺术融会贯通,再现了动... 在现代历史叙事电影中,《十月围城》无疑是将电影动作与历史背景相融合而成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以情义作为整部电影的情感背景,通过对于轰轰烈烈的感情描写来展现历史传奇故事,塑造经典人物形象,将动作美学与情感艺术融会贯通,再现了动作电影中的华丽场景,为历史中的"小人物"书写了历史篇章,将革命主题成功带入到人性探索之中,以动作美学再现尘封的岁月画面。在《十月围城》之中,展现的是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和进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叙述 动作美学 《十月围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宏大话语的消解与“碎片化”历史的凸显
6
作者 张彤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4-95,共2页
《十月围城》是以革命的宏大话语和草根点滴情感的双重话语逻辑展开的,在草根们各种情感编织的画面之中,电影的重心由宏大革命叙事转向草根平凡的生活情感和人性之美。如果说电影的显性逻辑主线是革命,那么这条逻辑主线除了作为一个故... 《十月围城》是以革命的宏大话语和草根点滴情感的双重话语逻辑展开的,在草根们各种情感编织的画面之中,电影的重心由宏大革命叙事转向草根平凡的生活情感和人性之美。如果说电影的显性逻辑主线是革命,那么这条逻辑主线除了作为一个故事的结构框架而存在,其内在的意义早就被隐性的逻辑主线的人性所替代,同时,宏大的革命话语逐步被为革命牺牲的草根们的情感纠结所消解,而一个个平凡而拥有人性情义的人的历史得以"碎片化"的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革命 话语 “碎片化” 凸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的伦理隐喻
7
作者 李先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54-55,共2页
电影《十月围城》涉及五对父(母)子(女)关系。从宗法制角度来看这五对关系,参照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中国现代文学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十月围城》中作为儿女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三种:长子形象、幼子形象和浪子形象。影片通过长予早... 电影《十月围城》涉及五对父(母)子(女)关系。从宗法制角度来看这五对关系,参照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中国现代文学对狂人形象的塑造,《十月围城》中作为儿女的形象主要体现为三种:长子形象、幼子形象和浪子形象。影片通过长予早逝、幼子失怙、浪子欲回头而不知所归的叙述,隐含了期望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去赢得民族的强大与复兴的伦理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长子 幼子 浪子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十月围城》的意识形态与爱国情怀
8
作者 赵书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4,共3页
《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监制,香港著名电影人陈德森导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慈禧太后执政的清朝末期的历史背景下,民国之父孙中山秘密到达香港开展革命斗争和宣传,清朝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对孙中山欲杀之而后快,一大批革命志士以保护孙中山、... 《十月围城》是陈可辛监制,香港著名电影人陈德森导演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慈禧太后执政的清朝末期的历史背景下,民国之父孙中山秘密到达香港开展革命斗争和宣传,清朝政府想尽各种办法对孙中山欲杀之而后快,一大批革命志士以保护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民主与自由而发起的、对清朝封建专制政府抗争的故事。电影中的故事角色从商人到乞丐、从赌徒到学生、从教师到车夫,其广泛的涵盖面与真切的情感传达,都令观众潸然泪下,也成就了这部影片在主旋律商业电影中旗帜般的标杆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意识形态 爱国情怀 影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叶问》、《十月围城》看中国电影东方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方红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2期22-24,51,共4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叶问》和《十月围城》对中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有利于把握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脉络以及走向,也能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更好的借鉴。中国电影从襁褓之日起,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便与众不同,从而构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景... 从历史的角度看《叶问》和《十月围城》对中国电影本土化意识的传承和嬗变有利于把握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脉络以及走向,也能给未来的中国电影做更好的借鉴。中国电影从襁褓之日起,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便与众不同,从而构成了东方电影的独特景观。纵观百年的中国电影史,正是东方电影特殊的艺术风范,使得中国电影能够屹立于世界电影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问》 《十月围城》 东方化意识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台词中的修辞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媛媛 《电影评介》 2010年第4期72-72,77,共2页
2009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除了"九帝一后"的强大演员阵容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外,《十月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台词的修辞功底。无论是辞格的选用还是话语权,称呼语和语体的选择都成为影片最终获得成功不... 2009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除了"九帝一后"的强大演员阵容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外,《十月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台词的修辞功底。无论是辞格的选用还是话语权,称呼语和语体的选择都成为影片最终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台词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十月围城》的成功之处
11
作者 林昀 陈娜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6期37-38,共2页
《十月围城》以其细腻、深沉、饱满的感情描写了一群贩夫走卒的革命义举,还原了侠士出自人民,给动作片的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十月围城》告诉我们,就算是商业片,也一样可以很感人;就算是大制作,也可以不浪费,这就是我们中国内地... 《十月围城》以其细腻、深沉、饱满的感情描写了一群贩夫走卒的革命义举,还原了侠士出自人民,给动作片的拍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十月围城》告诉我们,就算是商业片,也一样可以很感人;就算是大制作,也可以不浪费,这就是我们中国内地大片应该去学习和重新思考定位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动作片 成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武侠电影音乐悲剧美研究——以《十月围城》音乐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晨 杨红光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19,共2页
新世纪以来,作曲家在创作理念与技术实践方面对电影音乐悲剧美的深力开掘,使其逐步成为推动中国武侠电影动力性叙事发展的重要一翼。正是从悲剧性的历史意识及其崇高神圣的审美观照出发,《十月围城》主题音乐通过调式色彩运用、乐器音... 新世纪以来,作曲家在创作理念与技术实践方面对电影音乐悲剧美的深力开掘,使其逐步成为推动中国武侠电影动力性叙事发展的重要一翼。正是从悲剧性的历史意识及其崇高神圣的审美观照出发,《十月围城》主题音乐通过调式色彩运用、乐器音色编配以及与武术技艺影像呈现中音画关系的对位处理,不仅完成对平民英雄非凡力量、超人意志、不屈信念等正义精神的真挚歌咏,更使得这一切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本质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侠电影 《十月围城》 电影音乐 悲剧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的“革命叙事”
13
作者 刘小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84-85,共2页
在中国电影发展到以"大片时代"和"票房为王"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后,曾经独领风骚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如何在主流价值观、艺术表现和票房收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是此类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样的背景下,《十... 在中国电影发展到以"大片时代"和"票房为王"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后,曾经独领风骚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如何在主流价值观、艺术表现和票房收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是此类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样的背景下,《十月围城》的"革命"主题和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即对人性的尊重,对革命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书写,对历史盲点区的重新审视和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叙事策略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着希望死去——《十月围城》:影像的暴力表达
14
作者 王旌帆 《电影评介》 2011年第5期31-33,36,共4页
在2009年底一部名为《十月围城》的电影备受关注,该片上映后好评不断,针对这部电影的相关评论很多,这些评论已经对于该片的制作班底,对于该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多讨论,但是对于影片的暴力元素的关注却为大多数人所忽视,那么究竟是... 在2009年底一部名为《十月围城》的电影备受关注,该片上映后好评不断,针对这部电影的相关评论很多,这些评论已经对于该片的制作班底,对于该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多讨论,但是对于影片的暴力元素的关注却为大多数人所忽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效果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 暴力 影像表达 《十月围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改置的“英雄”与“信仰”及其另类价值——解读影片《十月围城》
15
作者 周子乐 《电影评介》 2012年第3期30-32,共3页
与"辛亥献礼"影片对比,《十月围城》在主流价值传达上的成功经验具有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再将其置于香港"英雄电影"序列,则在主体设置、价值传达与意义指向等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在"辛亥革命"这一话语的... 与"辛亥献礼"影片对比,《十月围城》在主流价值传达上的成功经验具有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再将其置于香港"英雄电影"序列,则在主体设置、价值传达与意义指向等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在"辛亥革命"这一话语的影像呈现上,《十月围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成功案例,它的存在让思想性、商业性、艺术性的和谐共振成为一种已然实现或并非遥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英雄情结 革命信仰 主流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烈火英雄》:“新主流大片”美学思维下的类型创新
16
作者 刘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55-57,共3页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这些电影创作者将“港味”美学和内地主流价值观充分对接,开始了内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实践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渐渐摸索出了一条既能满足主流价值观传播要求,又强调电影的商业、艺术价值的创作路径,... 近年来,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这些电影创作者将“港味”美学和内地主流价值观充分对接,开始了内地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实践与创新,在创作过程中渐渐摸索出了一条既能满足主流价值观传播要求,又强调电影的商业、艺术价值的创作路径,推出了《建国大业》(2009)、《十月围城》(2010)、《建党伟业》(2011)、《战狼》系列(2015—2017)、《流浪地球》(2019)等新的主旋律影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十月围城》 《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 香港电影 主旋律影片 《战狼》 美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