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一个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1,共7页
对郭沫若《十批判书》的不同评价,与《十批判书》本身的特点,与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以及评论者的学术语境、所持观点和评论者所关注的重点均不无关系。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 对郭沫若《十批判书》的不同评价,与《十批判书》本身的特点,与不同的学术、时代背景以及评论者的学术语境、所持观点和评论者所关注的重点均不无关系。郭沫若对中国史学的贡献是一个事实,《十批判书》的学术成就和不足也是一个事实。我们既不应因其贡献和成就,就讳言其缺点和不足,也不应因其存在缺点和不足,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十批判书》所反映出的郭沫若史学在不同时段被学界的认同状况,从一个侧面说明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多重因素,既是导致时人不同评价的内在原因,也是今人研究时所必须谨慎面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批判书》 郭沫若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一个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的个案研究
2
作者 张越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128,共1页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但对其评论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自己认为,其在材料上全面爬梳与悉心整理,在基本观点上持“以人民为本位”,在研究方法上“向社会还原”与“判...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但对其评论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自己认为,其在材料上全面爬梳与悉心整理,在基本观点上持“以人民为本位”,在研究方法上“向社会还原”与“判定价值”。这正是《十批判书》的特色,也是对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新意所在,但其材料与方法和指导思想则影响到研究结论的价值取向,成为容易出现争议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十批判书》 评价问题 评论 个案 以人民为本位 思想史研究 4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