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居民的政治文化变迁——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的分析
1
作者 吕书鹏 王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120,共11页
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结合现代化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民众的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传统(权威主义)及新传统政治文化(集体主义与国家主义)... 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结合现代化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民众的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传统(权威主义)及新传统政治文化(集体主义与国家主义)水平更低,而现代政治文化(强调平等、权利与法治)更高一些;第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文化,而是通过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频率等中介变量来实现这种影响;第三,民主观是现代政治文化中唯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增反降的价值观,可能的解释是更高的教育和互联网使用频率使得发达地区居民更多地将“民主”这一概念认定为“西式民主”,而欠发达地区居民则将其认定为“人民当家作主”。如果将上述静态观察引入动态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的主流政治文化将逐渐从原来的传统和新传统政治文化转变为现代政治文化,但其中在民主观方面,可能形成与西方民主价值相区别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政治文化 文化变迁 现代化理论 价值观 民主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学的创新之作——《区域经济的结构与变迁》读后
2
作者 朱金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创新 《区域经济的结合与变迁》 中国 实证分析 书评 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区域产业变迁——基于1952~2010年省区经济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孙铁山 刘霄泉 李国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5,共10页
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 从区域经济份额变化出发,分析了1952~2010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通过有序样本聚类的方法,将省区经济份额变动划分了8个阶段,并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了不同阶段驱动省区经济份额上升的产业及其变迁,以及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总体上经历了沿海-内地均衡发展、沿海化非均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且整体上区域经济份额变动趋于减小。1979年以前,不同区域的经济份额在不同阶段变化差异较大,主要由第一和第二产业驱动。1979年以后,区域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沿海化趋势,但驱动产业在不同阶段有所变化。200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经历了重大调整,经济份额上升的省区明显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省区在第二产业上仍具有明显的结构优势,但第二产业竞争优势已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在第三产业上呈现更加显著的结构优势,显示出结构升级和服务化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区经济份额变动 区域产业变迁 偏离-份额法 有序样本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 被引量:40
4
作者 邓志良 宋建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7-99,共3页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模式,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校企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6
5
作者 何雄浪 隋鹏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6,共6页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产业 劳动分工 制度变迁 区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法理念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制度变迁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周明勇 肖宏伟 樊立兵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3年第10期33-35,共3页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其在区域经济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区域地方的利益博弈;二是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利益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而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 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矛盾,在物质生活领域中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其在区域经济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央与区域地方的利益博弈;二是政府所代表的社会集体利益与市场主体个体利益的博弈。而经济法理念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的实质公平正义,其核心内容是在兼顾私人利益的基础上的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区域经济制度现代化就需要以经济法理念为指导,借鉴我国区域经济制度演变的历史经验,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利益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区域经济制度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利益博弈 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问题研究——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7
7
作者 徐俊武 肖晓勇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12期34-41,共8页
湖北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和所占份额,在全省乃至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将城市间由非合作走向合作视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引入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探析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 湖北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总量和所占份额,在全省乃至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将城市间由非合作走向合作视为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通过引入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探析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发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制度变迁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次级行动团体,主要体现在数量、质量以及协作的主观意愿上。因此,大力培育次级行动团体,扩大数量、提升质量、提高协作积极性是进行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长江经济 区域合作 制度变迁 次级行动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4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时空变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维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47,共3页
通过概述长江经济带人口、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过程,总结出经济差异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 区域经济 城市群 经济 时空变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的分布变迁及关联模式(1964~2000)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仲高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5-209,共5页
省域之间教育与经济的联动性已得到普遍证实,但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却偏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分布之间存在“交叉而不重叠”的特征,其关联模式进一步表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充分体现。这说明... 省域之间教育与经济的联动性已得到普遍证实,但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却偏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与经济分布之间存在“交叉而不重叠”的特征,其关联模式进一步表明,浙江省区域教育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没有充分体现。这说明在区域发展初期,区位优势、物质投入等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以教育人口为代表的智力资源滞后于经济发展,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或联动作用仍存疑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教育人口 区域经济 分布变迁 关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地方 工学结合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甘慕仪 徐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9-9,共1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高调召开,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职业教育终于开始摆脱1999年后持续低迷的阴霾,重新步上发展的轨道。欣喜之余,许多职业院校校长也面临着一个难题。“怎么办学”。职业教育是纠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决定了...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高调召开,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职业教育终于开始摆脱1999年后持续低迷的阴霾,重新步上发展的轨道。欣喜之余,许多职业院校校长也面临着一个难题。“怎么办学”。职业教育是纠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决定了其必须关注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工学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区域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 职业教育 实践 企事业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下贵州省高职产教结合的路径研究
11
作者 章建新 《成人教育》 2012年第12期49-51,共3页
经过多年建设,贵州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很快,国务院国发2号文件为贵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应在为产业服务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和融合。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贵州 高职 产教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农科教三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2
作者 杨海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81,共3页
实行农科教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三农”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开展科技培训等途径 ,促进农科教结... 实行农科教结合有利于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 ,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三农”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开展科技培训等途径 ,促进农科教结合 ,服务“三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农业职业院校 农科教结合 小康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海东 司徒尚纪 薛德升 《热带地理》 2003年第4期339-344,共6页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地理 历史变迁 粤北区域 政区建置沿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结合 发展职教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志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年第7期26-28,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的工业化进展顺利,使顺德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跨越,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形成了“顺德制造”的品牌。近几年,顺德的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调整,经济正在转型:
关键词 产教结合 区域经济 核心竞争力 佛山市顺德区 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改革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15
作者 叶坦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8年第6期51-54,14,共5页
“结合部”区域,系指我国行政区划的省区临界区域。本文试图从这一区域经济的类型特点、研究意义、战略作用上进行分析,以三门峡这个豫、秦、晋三省临界区域为重心,探讨“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结合部”区域经济带有明... “结合部”区域,系指我国行政区划的省区临界区域。本文试图从这一区域经济的类型特点、研究意义、战略作用上进行分析,以三门峡这个豫、秦、晋三省临界区域为重心,探讨“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结合部”区域经济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呈现复杂的状态,总括起来,这种经济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地区地处边缘,远离本省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往往造成本区域难于接受本省经济重心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幅射力和传导力。一般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结合 战略初探 三门峡 临界区域 研究意义 战略问题 主要表现 行政区划 类型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爱君 张永年 范巧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1,共12页
以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区域经济发展轴线为索引,通过荟萃分析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提炼,运用科学抽象法和归纳演绎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规律性特征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政策层、结构层和动力层等方面... 以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区域经济发展轴线为索引,通过荟萃分析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提炼,运用科学抽象法和归纳演绎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变迁的规律性特征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政策层、结构层和动力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生产导向的服务革命发展模式、公平导向的均衡发展模式、梯度导向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全局导向的协调发展模式和多元导向的“新协调”发展模式。新时期要以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为导向,构建以空间协调、治理有效和市场统一为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逻辑框架 历史变迁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 被引量:69
17
作者 史晋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22,共6页
“浙江模式”是一种内生的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浙江模式”是在包括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在内的一组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区域中民间和政府互动及选择的结果。本文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浙江模式”的启动和... “浙江模式”是一种内生的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浙江模式”是在包括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在内的一组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区域中民间和政府互动及选择的结果。本文从经济理论和经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浙江模式”的启动和演进的内在机理,展望了“浙江模式”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发展 “浙江模式” 区域经济 中国 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 被引量:21
18
作者 姜巍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9,共12页
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与内生增长模型有机结合,把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可变的决定性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在对制度变迁的指标测度进行借鉴与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扩展的Barro型回归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考... 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思想与内生增长模型有机结合,把制度作为一种内生、可变的决定性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之中,在对制度变迁的指标测度进行借鉴与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基于扩展的Barro型回归方程、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实证考察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应。研究发现:在其它变量加以控制的前提下,人均GDP增长率与人均GDP的初始规模呈现负相关,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性,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经济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市场化进程的经济增长促进效应存在递减趋势;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人力资本和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市场化改革 对外开放 区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条件、市场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洪名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本文通过建立初始条件、市场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并用中国的资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示,在初始条件和市场化改革这两个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因素中,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大于初始条件的作用,因此,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 本文通过建立初始条件、市场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并用中国的资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示,在初始条件和市场化改革这两个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因素中,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大于初始条件的作用,因此,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西部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市场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条件 制度变迁 市场化改革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7
20
作者 梁锦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1-383,共3页
通过分析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提出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梅州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加强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环境 ,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 环境变迁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梅州市 生态环境 人口 资源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