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承志“本质化理想主义”与《北方的河》
1
作者 何学军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118,共4页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承志《北方的河》是一部"过渡性"的小说,这种过渡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于19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之间建立了有价值的关联点,这些关联关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自觉清理和对未来的深度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的河》 理想主义者 张承志 本质化 80年代 时代氛围 哲合忍耶 应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重建于“山川”中——试析张承志《北方的河》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凡姗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3-130,共8页
关键词 《北方的河》 张承志 山川 民族寓言 文化帝国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中国大陆 第三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幻美山川中的80年代超人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卉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8-120,共3页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承志《北方的河》是一部"过渡性"的小说,这种过渡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于19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之间建立了有价值的关联点,这些关联关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自觉清理和对未来的深度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的河》 超人形象 80年代 山川 印象派画家 三十年 王蒙 写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泊在大河上的民族--读徐则臣《北上》有感
4
作者 马立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88,共3页
年轻时读张承志《北方的河》,被他的大气磅礴所震撼,无论是黄河父亲般的博大,还是黑龙江的勇气,抑或是永定河的坚軔,都给年轻的我以莫大的精神冲击。年轻人特有的理想、荣耀、幻灭、失败、感动和鄙夷随着北方大河波涛起伏而汹涌澎湃。当... 年轻时读张承志《北方的河》,被他的大气磅礴所震撼,无论是黄河父亲般的博大,还是黑龙江的勇气,抑或是永定河的坚軔,都给年轻的我以莫大的精神冲击。年轻人特有的理想、荣耀、幻灭、失败、感动和鄙夷随着北方大河波涛起伏而汹涌澎湃。当时,我真的是被迷住了,当然也来不及多想,只是朦胧地感觉大河与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度有一些关联,但说不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徐则臣 《北方的河》 漂泊 幻灭 永定 大气磅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象征及象征的品格──兼谈新时期小说的象征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荣林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74-79,共6页
论象征及象征的品格──兼谈新时期小说的象征艺术刘荣林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象征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青睐。许多评论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文学现象,给予了比较中肯的总结和阐... 论象征及象征的品格──兼谈新时期小说的象征艺术刘荣林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象征是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小说创作中越来越受到作家的青睐。许多评论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文学现象,给予了比较中肯的总结和阐说。我们对象征及象征的现代品格进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象征 新时期小说 象征艺术 小说创作 时代背景 现代象征 阿喀琉斯 贾平凹 《北方的河》 张承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归自然:新时期小说的新母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祖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52-155,共4页
当人类最初走出混沌,告别原始蛮荒的时候,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清楚了一些:人对文明的向往和趋近,使得人本身在一定意义上疏远了大自然。然而,历史与现实又总是不断地让人借助大自然进行自审或反思。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 当人类最初走出混沌,告别原始蛮荒的时候,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清楚了一些:人对文明的向往和趋近,使得人本身在一定意义上疏远了大自然。然而,历史与现实又总是不断地让人借助大自然进行自审或反思。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链条又在不断扣紧。新时期以来,小说获得极大的解放,文学主体性的确立和伸展,使得小说多姿多彩,以卓越的成就鹤立于其他文学体裁之上。特别是小说家们将审视的眼光投射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题材时,他们的作品又增加了一层哲学的深沉美.《北方的河》、《迷人的海》、《船过青浪滩》、《峡谷》……读了这些作品时,我们几乎不能自持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充满魅力的神奇和性灵,并在她的面前沉思人类的种种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返归自然 人与大自然 小说家 自然环境 《北方的河》 作家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文学主体性 人与自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阐释模型的无力 被引量:1
7
作者 艾翔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2-115,共4页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承志《北方的河》是一部"过渡性"的小说,这种过渡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于19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之间建立了有价值的关联点,这些关联关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自觉清理和对未来的深度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北方的河》 模型 阐释 中篇小说 八十年代 张承志 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叩问良心:走出代与代的纠缠
8
作者 张卫民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21,共2页
叩问良心:走出代与代的纠缠张卫民我认为,所谓代际冲突在中国是一个被夸大了的话题,作为社会学概念,它可能自有道理。时代际特征的强调如果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就应当想想是什么原因所致。强调代与代之间的... 叩问良心:走出代与代的纠缠张卫民我认为,所谓代际冲突在中国是一个被夸大了的话题,作为社会学概念,它可能自有道理。时代际特征的强调如果经常出现在报纸上,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就应当想想是什么原因所致。强调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就成了家常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三届” 叩问 女权主义理论 中国青少年 张承志 理想主义 吟唱者 知识青年 《北方的河》 法西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9
作者 程光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2-112,共1页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 作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延续和深入,"文本和细读"讨论有意识地淡化问题意识,对作家作品抱有更多的历史的理解和同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细致开掘,呈现作品更丰富的内在肌理和思想理路。在此视角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张承志《北方的河》是一部"过渡性"的小说,这种过渡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它于19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与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之间建立了有价值的关联点,这些关联关乎我们对自己历史的自觉清理和对未来的深度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返八十年代 张承志 《北方的河》 文学史阐释模型 本质化理想主义 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贵的美学追求——漫议新时期小说中的崇高美
10
作者 冯军胜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5期82-86,共5页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 在美学的历史上,当美学的重心由思辩的哲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时,作为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其理想的追求就不再限于美之上了,而转向了美的一种更高形态——崇高美.因此,崇高,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在艺术领域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美 作品 漫议 新时期小说创作 美学追求 崇高感 《北方的河》 艺术崇高 大自然 新时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意识与张承志的创作历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远洪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张承志 文坛 《北方的河》 《清洁的精神》 《心灵史》 旗手 知青小说 读者意识 出版 感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仰是面不倒的旗 被引量:20
12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7,共4页
信仰是面不倒的旗郜元宝迄今为止,张承志的写作,张承志思考人类苦难及其救赎的取径,已经越来越和大陆文学十几年发展所形成的某些惯性疏远起来。张承志执拗的脚步,甚至已经迈出汉文化与汉文学的版图之外。当代的作家、评论家们一般... 信仰是面不倒的旗郜元宝迄今为止,张承志的写作,张承志思考人类苦难及其救赎的取径,已经越来越和大陆文学十几年发展所形成的某些惯性疏远起来。张承志执拗的脚步,甚至已经迈出汉文化与汉文学的版图之外。当代的作家、评论家们一般的识见和趣尚,文学界众口咸谈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心灵史》 信仰 语言艺术家 孤独者 精神王国 后理想主义 精神力量 《北方的河》 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固然”“于是”为例谈虚词的用法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月华 《汉语学习》 CSSCI 1999年第2期35-38,共4页
汉语的虚词从用法的难易程度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很容易用,比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等等;另一类不太容易用,有的可以说很难用,比如“固然…可是…”、“…于是…”、“简直”... 汉语的虚词从用法的难易程度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很容易用,比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等等;另一类不太容易用,有的可以说很难用,比如“固然…可是…”、“…于是…”、“简直”、“连…也…”等等。这是因为前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八百词》 钱钟书 动作行为 “所以” 《北方的河》 虚词 叙述性 说话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作重评六篇 被引量:4
14
作者 南帆 季红真 李洁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50-59,共10页
旧作重评六篇南帆,季红真,李洁非南帆读《杂色》《杂色》之中的那匹老马无疑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匹灰杂色的老马形神枯槁,眼珠如同两块年久污浊的表蒙子,颈上长着蓬草般的杂乱鬃毛。它的脊梁已经磨烂了,以至于人们不忍... 旧作重评六篇南帆,季红真,李洁非南帆读《杂色》《杂色》之中的那匹老马无疑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匹灰杂色的老马形神枯槁,眼珠如同两块年久污浊的表蒙子,颈上长着蓬草般的杂乱鬃毛。它的脊梁已经磨烂了,以至于人们不忍将鞍子捆上去。它走起路来懒洋洋,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的河》 《红高粱》 小说 张承志 父之名 主人公 叙事层面 语法结构 王安忆 叙述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承志西域古道考及相关考释 被引量:2
15
作者 庞云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7,共9页
1975年,张承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6年,张承志随考古组赴新疆伊犁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对新疆的地理山河发生兴趣。进入80年代他先后踏查了他地道和阿尔泰山古道。西域古道考察经历不仅使张... 1975年,张承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6年,张承志随考古组赴新疆伊犁地区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并对新疆的地理山河发生兴趣。进入80年代他先后踏查了他地道和阿尔泰山古道。西域古道考察经历不仅使张承志的身份意识发生了变化,也为他积累了文学经验。张承志后来以作家身份为人所知,而他早期的考古经历始终不得关注。对张承志西域考察经历的考释,有助于深入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承志的考古体验与文学经验之间的关系,为全面理解张承志其人其文提供一个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西域 古道 《大坂》 《北方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主义者的精神长旅——漫评张承志的散文创作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器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4-26,共3页
八十年代初,张承志便以小说《北方的河》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新时期颇有实绩的小说家。但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引起广泛的注意,是在一九八七年以后。张承志最早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散文便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背景》(1987年2... 八十年代初,张承志便以小说《北方的河》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新时期颇有实绩的小说家。但他作为一名散文家引起广泛的注意,是在一九八七年以后。张承志最早在全国范围产生影响的散文便是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背景》(1987年2月15日)。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描写了西海固撒拉东乡的回民,汇集兰州城悼念二百年前被清政府杀害的哲合忍耶圣徒的感人场面,并透过“一座伟大的背景”,表现了信奉哲合忍耶的西部回民信仰的坚定和对苦难的巨大的忍耐、承受能力。文中所表现出的历史沧桑感和作者对回民心灵的深刻体验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张承志由此开始获得散文界的关注。而一九九四年初张承志的第二本随笔散文集《荒芜英雄路》(知识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之一)的出版,再度证明了张承志在新时期散文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史 张承志的散文是当代中国散文这座花园里盛开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从题材到艺术形态都是别具一格的。对于张承志来说,散文不仅是描写人事物景、抒发情感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自己的心灵史,记载着自己为探寻和完成自己的“天命”而不懈奔走的心路历程。 张承志鄙视单纯的物质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理想主义者 散文家 西海固 哲合忍耶 散文创作 艺术形态 散文文本 漫评 《北方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远的张承志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张承志 《北方的河》 《金牧场》 同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承志小说的主体意识 被引量:1
18
作者 邾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25-27,8,共4页
张承志的名字是近几年才广为人知的。一九八二年,他的中篇小说《黑骏马》在《十月》杂志发表,一霎时,张承志犹如骑上骏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驰骋,千千万万读者被《黑骏马》所引吸,张承志也就在许多人心中占据了位置。 应该看到,张承志... 张承志的名字是近几年才广为人知的。一九八二年,他的中篇小说《黑骏马》在《十月》杂志发表,一霎时,张承志犹如骑上骏马,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驰骋,千千万万读者被《黑骏马》所引吸,张承志也就在许多人心中占据了位置。 应该看到,张承志开始在文坛上出现就带着浓重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小说 主体意识 《黑骏马》 中篇小说 美学观 小说创作 名字 文坛 《北方的河》 人物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去的风景线──再评1983—1984年获奖中篇
19
作者 吴秉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3-60,共8页
远去的风景线──再评1983—1984年获奖中篇吴秉杰1现在要谈到的二十位有影响的作家和他们著名的作品,都是1983—1984年创作,1985年获奖的。这些作家并没有“远去”,远去的是他们苔萃一起所构成的“风景”。读... 远去的风景线──再评1983—1984年获奖中篇吴秉杰1现在要谈到的二十位有影响的作家和他们著名的作品,都是1983—1984年创作,1985年获奖的。这些作家并没有“远去”,远去的是他们苔萃一起所构成的“风景”。读过去作品,不免常常会想到现在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北方的河》 绿化树 作品 张承志 小说创作 张贤亮 风景线 理想主义 艺术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观念批评到形式批评──读1983-1987年的李吉
20
作者 铁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4-59,共6页
从观念批评到形式批评读1983-1987年的李吉力铁舞现在是1996年,我为何选择1983年到1987年的李来评论?况且李先生于我并不熟悉,在师大我只听过他一次课,没作过个别谈话,我只是在最近读了他的《个性·... 从观念批评到形式批评读1983-1987年的李吉力铁舞现在是1996年,我为何选择1983年到1987年的李来评论?况且李先生于我并不熟悉,在师大我只听过他一次课,没作过个别谈话,我只是在最近读了他的《个性·自由·创造》一书后,在这个也许他自己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批评 李 朦胧诗 小说家 张承志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文学思潮 《小鲍庄》 小说的故事性 《北方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