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北京文学》的转型实践研究 |
王琰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2
|
回忆与反思:1980年代的文学与批评 |
谢冕
黄子平
王晓明
张志忠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3
|
良心的疾病——关于编辑家章德宁,兼及文学期刊的可能或不可能 |
李静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4
|
文学刊授活动与八十年代文学的公共性——以史料挖掘为基础 |
黄发有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5
|
再造浩然的文学实验-晚年浩然与“文艺绿化工程” |
邵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1 |
1
|
|
6
|
媒体时代文学教育中的缺失与文学期刊的可能性 |
章德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7
|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以汪曾祺小说《受戒》为中心 |
钱振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5
|
|
8
|
厚土·乡巴佬·莜面味儿——曹乃谦小说地域文化略论 |
李丹宇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3
|
|
9
|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个成长的寓言 |
萨支山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0
|
世纪末语文大论争 |
朱贻渊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1
|
《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事冒犯 |
孙文辉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8 |
1
|
|
12
|
一篇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头条故事 |
周艳丽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遭遇”成长与空心化的成年仪式——论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
于勇成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2
|
|
14
|
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 |
张祖林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15
|
汪曾祺: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林贤治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6
|
颓废的日常生活与曹寇的意义 |
马兵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7
|
语言应用新例 |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8
|
储福金创作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2 |
0 |
|
19
|
“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之一:真的“误尽苍生”吗? |
余明辉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20
|
旗帜上的火山(节选) |
毕淑敏
|
《绿色中国》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