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用论的政治化书写: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新探
1
作者 杨锦銮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152,共6页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 作为解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核心思想命题,晚清“中体西用”论承载着特殊的思想史意义。既往研究多将张之洞认定为该理论的典型代言人,其《劝学篇》也因构建系统的“体用”论述框架,始终被视为该命题的权威阐释文本。但深入文本肌理可以发现,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演绎远超出文化调和范畴,实乃在戊戌变法的历史临界点上精心建构的政治哲学体系:将儒家伦理本体化与西学工具化的双重操作,既映射出传统士大夫应对现代性冲击时特有的认知模式,又暗含维护文化主体性的政治策略。这种知识体系内部政治诉求与文化逻辑的复杂交织,本质上构成了近代知识精英的集体精神困局。重探张之洞《劝学篇》的中西文化阐释策略,不仅有助于廓清其思想脉络及其本质,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嬗变的若干重要问题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学”与“道统”:严复和张之洞的思想交锋——从两种《劝学篇》说起 被引量:4
2
作者 郭道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7-61,191,共15页
戊戌前夕,严复、张之洞相继译/撰《劝学篇》,并均于当时报刊发表。通过文本内外的细节性证据,可推断两部同名著作之间存在着对话乃至对抗的微妙关系:严复译介"群学",挑战了儒家"道统",张之洞起而以"中体西用&q... 戊戌前夕,严复、张之洞相继译/撰《劝学篇》,并均于当时报刊发表。通过文本内外的细节性证据,可推断两部同名著作之间存在着对话乃至对抗的微妙关系:严复译介"群学",挑战了儒家"道统",张之洞起而以"中体西用"说来捍卫。这一事实不仅是之前《时务报》上《辟韩》与《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之争的继续,也蕴涵着维新思想的内部差异乃至话语权的争夺。而之后严复的文章与书信中,更是或暗或明地持续对张加以回应。由此亦可对严复在清末民初对"东学"的批评获得更进一步的理解。借助人物心理的贴近与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进一步呈现清末思想史实的这一段内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张之洞 《斯宾塞尔劝学篇 《劝学篇》 群学 道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建构模式——张之洞《劝学篇》研读 被引量:4
3
作者 严加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4,共5页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末名臣张之洞针对中国社会的形势需要,主撰《劝学篇》,其中"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中国社会和文教近代化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政治与文教、继承与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从文教角度来讲,其核心内容建构起近代中国文教理念的崭新模式。研读张之洞《劝学篇》,就是要读透其中"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这对中国社会和文教现代化具有现实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文教理念 建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张之洞的中西文化观——以《劝学篇》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德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4,共6页
学界通常将张之洞作为"中体西用"论的典型代表。但细究《劝学篇》全书之意,"中体西用"似乎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括之语。张之洞的中西文化观比以往所说的"中体西用"论内容要丰富得多。这一文化观以纲常论... 学界通常将张之洞作为"中体西用"论的典型代表。但细究《劝学篇》全书之意,"中体西用"似乎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括之语。张之洞的中西文化观比以往所说的"中体西用"论内容要丰富得多。这一文化观以纲常论作为政治的最高准则,将民权思想断然排除在可以接受的西学之外;又以会通论作为文化的基本取向,极力主张中西之间全面融会贯通。其纲常论作为一位封疆大吏的政治宣言,无疑阻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和西学传播的深化,而其会通论作为一位著名学者的文化思考,其中仍然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中体西用 纲常论 中西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福泽谕吉的《劝学篇》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郑燕虹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6期25-28,共4页
张之洞和福泽谕吉分别是中国和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的著作《劝学篇》在中日两国的社会转型时期都起了重要作用。通过两部书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思想之异同。
关键词 张之洞 福泽谕吉 《劝学篇》 比较教育 教育思想 中国 日本 近代思想家 社会转型时期 内容简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光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88-95,共8页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时期 中日《劝学篇》 比较研究 福泽谕吉 张之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的《劝学篇》与实业教育思想述评
7
作者 彭干梓 夏金星 《职教论坛》 2006年第09S期59-64,共6页
本文简要评述被后人称为洋务思潮代表作的《劝学篇》,其在教育思想上所反映出的过渡时代的转型特质,以及张之洞作为近代实业教育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实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部《劝学篇》看中日近代文化发展方向的不同选择
8
作者 刘悦斌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3,共7页
在19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两部《劝学篇》,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要为两国的文化发展规定方向,但是二者的旨趣并不相同:张之洞《劝学篇》意在批驳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主张,因而坚决反对"兴民权",反对自... 在19世纪后半叶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两部《劝学篇》,二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要为两国的文化发展规定方向,但是二者的旨趣并不相同:张之洞《劝学篇》意在批驳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主张,因而坚决反对"兴民权",反对自由独立;福泽谕吉则是要培养新的现代国民精神,根据西方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强调人民的权利。二者都对本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福泽谕吉 《劝学篇》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劝学篇》是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 被引量:6
9
作者 彭久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59-70,58,共13页
张之洞所撰《劝学篇》一书,是近代中国洋务派思想的代表作。它在“百日维新”高潮中写成并“广为刊布”,起到了破坏变法的作用。辜鸿铭记述此书宗旨及炮制情形说: 我亲自参加过总督张之洞召开的一次会议,讨论反击康有为过激主义的办法... 张之洞所撰《劝学篇》一书,是近代中国洋务派思想的代表作。它在“百日维新”高潮中写成并“广为刊布”,起到了破坏变法的作用。辜鸿铭记述此书宗旨及炮制情形说: 我亲自参加过总督张之洞召开的一次会议,讨论反击康有为过激主义的办法。那时康有为正通过皇帝的名义,将变法上谕接连从北京发布出来。……这次会议在武昌棉纺厂顶楼上举行。我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总督异常激动,在月光下踱来踱去,不断地喃喃自语道:“不得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劝学篇》 维新派 君权与民权 今文学 经学 康有为 汉宋 宣言书 洋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的修辞诗学路径探析——以张之洞《劝学篇》英译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白羽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124,共9页
翻译是话语的重构,可谓一种修辞性交际行为,即特定译者出于特定目的在特定语境下向特定读者传递特定信息。译者凭借其文本内外的多重读者身份在与文本和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种重构。本研究立足于翻译的间性本体,参考修辞诗学对“修辞性... 翻译是话语的重构,可谓一种修辞性交际行为,即特定译者出于特定目的在特定语境下向特定读者传递特定信息。译者凭借其文本内外的多重读者身份在与文本和社会的互动中实现这种重构。本研究立足于翻译的间性本体,参考修辞诗学对“修辞性读者”及“真实读者”的区分,以张之洞《劝学篇》英译为例,在“求真-务实”连续统基础上结合“文本-行为-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系统,尝试建立连通“模仿式体验”和“共导式重构”的译者行为批评修辞诗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修辞诗学 模仿式体验 共导式重构 张之洞《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劝学篇》中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3
11
作者 江亚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9-102,共4页
维新变法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端始,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止,维新派本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一直同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以及洋务派就新变法、民权、科举等方面的问题争论不休.新旧两派各执己见,彼此驳难,互不相让.两派之争影响之大,范... 维新变法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发端始,到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止,维新派本着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一直同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以及洋务派就新变法、民权、科举等方面的问题争论不休.新旧两派各执己见,彼此驳难,互不相让.两派之争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亦属罕见.也就在两派喋喋不休的争论声中,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劝学篇》出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学篇》 张之洞 《中国近代史》 学堂 维新派 思想品德教育 科举制度 戊戌变法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外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劝学篇》:整合维新运动的最后努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晏荣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2-46,共5页
《劝学篇》:整合维新运动的最后努力郝晏荣写于戊戌变法关键时刻的《劝学篇》,是张之洞表达个人政治、文化观念的代表作。后人多从消极、负面的角度看待此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有人称此书是“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①,有人称此... 《劝学篇》:整合维新运动的最后努力郝晏荣写于戊戌变法关键时刻的《劝学篇》,是张之洞表达个人政治、文化观念的代表作。后人多从消极、负面的角度看待此书与戊戌变法的关系,有人称此书是“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宣言书”①,有人称此书是张之洞“抵制维新思想的有力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学篇》 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 张之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孔 卖国 反革命——评张之洞的《劝学篇》
13
作者 刘宝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95-102,共8页
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动地主阶级既是尊孔派,又是卖国贼,他们总是把尊孔反法与崇洋、卖国结合在一起来反对中国人民革命。张之洞写的《劝学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 《劝学篇》 人民革命 张之洞 尊孔 卖国 中国近代史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新思想家批判“中体西用”说的力作——读何启《劝学篇书后》
14
作者 刘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启 张之洞 维新派 洋务派 《劝学篇书后》 中体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颇值一读的劝学三篇——《中外劝学名篇系列》总序
15
作者 陈山榜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57,共2页
荀子、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不仅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三大名家,而且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三大名家。他们三人都留下了一部赫赫有名的《劝学篇》,并且都可视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这类著作就是我反复提倡一定要阅读的"经典"。读这种书,可... 荀子、张之洞和福泽谕吉,不仅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三大名家,而且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三大名家。他们三人都留下了一部赫赫有名的《劝学篇》,并且都可视为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这类著作就是我反复提倡一定要阅读的"经典"。读这种书,可以益人智德,能从根本上使人进步,并从而促成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劝青年人不妨一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福泽谕吉 张之洞 《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荀况的《劝学》篇 被引量:1
16
作者 竺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5期21-25,共5页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家、教育家。少年时去齐国游学,后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j季)下(今山东临淄西门)学宫讲学,时间较长,三为祭酒(学宫首领),影响很大。著名的先秦法... 荀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时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新兴地主阶级的理论家、教育家。少年时去齐国游学,后在齐国的文化中心稷(j季)下(今山东临淄西门)学宫讲学,时间较长,三为祭酒(学宫首领),影响很大。著名的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政治改革家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劝学篇》是《荀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地主阶级 荀况 劝学 《劝学篇》 隆礼 圣人 教育与学习 “成人” 法治之道 以法为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评价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戚其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8-103,共6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 张之洞 梁启超 维新派 《劝学篇》 中学与西学 全面评价 康有为 《饮冰室合集》 文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被引量:5
18
作者 郝晏荣 《河北学刊》 CSSCI 1999年第3期96-101,共6页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张之洞 《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与新文学的民族本色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剑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153,共4页
百年新文学的基本性质不是"西化"而是"化西",这是近十年来我始终在坚持的一种观点。新文学的化西倾向,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从"五四"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新文学是西化的产物,朱自清就曾断... 百年新文学的基本性质不是"西化"而是"化西",这是近十年来我始终在坚持的一种观点。新文学的化西倾向,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从"五四"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新文学是西化的产物,朱自清就曾断言说:"西方文化的输入改变了我们的‘史’的意念,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学’的意念",所以新文学的西化性质是不容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运动 中体西用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汉语思维 《劝学篇》 小说界革命 路翎 财主底儿女们 谴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欧阳跃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5-38,共4页
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欧阳跃峰近年来,人们对于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多所论述,但仍有失之偏颇之处。本文力图说明:由清流派到洋务派,张之洞的思想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并拟概略地勾勒出张之洞洋务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早期属于清... 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欧阳跃峰近年来,人们对于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多所论述,但仍有失之偏颇之处。本文力图说明:由清流派到洋务派,张之洞的思想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并拟概略地勾勒出张之洞洋务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早期属于清流派,但不是顽固派张之洞早期属于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洋务思想 洋务派 洋务活动 洋务事业 清流派 洋务运动 西学 办洋务 《劝学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