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3,共5页
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创用的“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是欧洲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李斯特共写有13部交响诗,这些作品为“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的确立奠定了基石。在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中,《前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 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创用的“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是欧洲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李斯特共写有13部交响诗,这些作品为“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体裁的确立奠定了基石。在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中,《前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在作曲技法上,特别在和声技术上所表现出的风格特征,具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意义。文中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解读,主要包括:和声的基本逻辑特征,转调手法的主要特点,近现代和声思维的前探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 交响诗 《前奏曲 和声特征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科里利亚诺现代声乐作品 《前奏曲:铃鼓先生》调性结构思维研究
2
作者 杨红光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184,共3页
《前奏曲:铃鼓先生》是美国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后期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声乐套曲《铃鼓先生:鲍勃·迪伦的七首诗》(2000年)中的第一首,这首作品呈现出现代音响包裹下深具传统精神内蕴核心的调性结构思维的创作特征。... 《前奏曲:铃鼓先生》是美国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后期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声乐套曲《铃鼓先生:鲍勃·迪伦的七首诗》(2000年)中的第一首,这首作品呈现出现代音响包裹下深具传统精神内蕴核心的调性结构思维的创作特征。科里利亚诺作品中这一调性结构思维不仅表现出对传统结构方式的延伸与丰富,而且在现代音响的缤纷世界中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和持久的应用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科里利亚诺 《前奏曲 铃鼓先生》 调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什温爵士钢琴《前奏曲》的大跨度演奏技巧分析
3
作者 孟晓 张敏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152,共2页
在风格迥异的爵士音乐中,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前奏曲》是十分具有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特点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大跨度演奏技巧因改变古典钢琴固有的节奏、重音、和声以及音区跨度,打破原有的规律,形成独特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分析爵士钢琴... 在风格迥异的爵士音乐中,格什温的钢琴作品《前奏曲》是十分具有爵士乐和布鲁斯音乐特点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大跨度演奏技巧因改变古典钢琴固有的节奏、重音、和声以及音区跨度,打破原有的规律,形成独特特点而被广泛运用。分析爵士钢琴音乐与大跨度演奏形式产生的背景,探索大跨度演奏的特点及其在格什温《前奏曲》中的运用,不仅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而且也有利于让钢琴爱好者对大跨度演奏技巧有更多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什温 《前奏曲 大跨度演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奏曲
4
作者 戴娱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9-85,共7页
关键词 卜尸 兰兰 《前奏曲 李卜 音乐创作 艺术创作 兰士 石片 二护 甲竹 二翻 丰生 丫二 李材 仁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时代的结束 20世纪和产综览 被引量:1
5
作者 孟酋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3-81,共9页
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和产综览(美)罗伯特W·奥特曼孟酋译[译者按]本文节译自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理论系奥特曼先生《高级和声:理论与实践》第14章。主要介绍了本世纪初调性因素瓦解后.作曲技术的发展轨迹.目的是展... 一个时代的结束20世纪和产综览(美)罗伯特W·奥特曼孟酋译[译者按]本文节译自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理论系奥特曼先生《高级和声:理论与实践》第14章。主要介绍了本世纪初调性因素瓦解后.作曲技术的发展轨迹.目的是展示当代作曲实践与早期实践的关系.说明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弦结构 德彪西 20世纪 斯特拉文斯基 偶然音乐 勋伯格 共性写作 《前奏曲 弦乐四重奏 韦伯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和声远未“到顶”——兼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声技法的主要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华萃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4年第1期10-15,共6页
一、回顾和声技法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之间、“传统”与“近现代”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形成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和声“到顶”论、“无路可走”论。填补脱节应从总结“探索阶段”著名作曲家的和声技法入手。 二、分析被认为是传... 一、回顾和声技法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之间、“传统”与“近现代”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形成脱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和声“到顶”论、“无路可走”论。填补脱节应从总结“探索阶段”著名作曲家的和声技法入手。 二、分析被认为是传统和声“顶峰”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和声技法,证明其远未到顶。 三、剖析传统和声理论的特点与局限,并根据其局限归纳出发展传统和声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1、扩大调式范围;2、开发利用非三度叠置和弦;3、扩充和声设计的思维形式(和声逻辑)。 结论:新的、更完善的和声理论必将取代沿用已270年的传统和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和声 和声技法 作曲技法 十二音序列 特里 勋伯格 《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 音级 无路可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尔斐的舞女》:风格与技法特征
7
作者 许志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德彪西钢琴套曲《前奏曲》第一册的第一首《德尔斐的舞女》进行“细读”式分析,以期突显德彪西创作技法的某些特征,并且揭示这些技法特征对于形成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德彪西 《前奏曲 《德尔斐的舞女》 风格 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