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空间距离 |
冯溢
姜雪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2
|
《到灯塔去》:雌雄同体 |
方亚中
张亚楠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3
|
《到灯塔去》:伍尔夫的“微妙艺术” |
蔡芳
曾燕冰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4
|
双性同体思想的完美体现——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 |
沈渭菊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5
|
《到灯塔去》象征主义手法解析 |
郭时海
李永秋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6
|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以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出版为例 |
郭海英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7
|
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音乐形式结构 |
余冰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8
|
论《到灯塔去》中的父亲意象 |
赖辉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9
|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从《到灯塔去》谈起 |
李伯利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0
|
空白视角下对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 |
毛晋华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1
|
在声音中消解的美丽幻象——聆听吴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声音 |
余莉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2
|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
左璐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3
|
解读《到灯塔去》中的伊洛西斯神话 |
赵攀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4
|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到灯塔去》译本中的意象元素 |
蒋丽平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5
|
认知语言学下《到灯塔去》的隐喻研究 |
温宏社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6
|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 |
陈江宏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7
|
从《到灯塔去》译本看作者的语言风格 |
冯丽娟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8
|
从《到灯塔去》管窥伍尔夫小说的诗意语言 |
高灵新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9
|
心灵之旅——《到灯塔去》中的“间接内心独白” |
秦红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5
|
|
20
|
改编与时代感:《到灯塔去》在影视叙事中的变形 |
吕洪灵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