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空间距离 被引量:3
1
作者 冯溢 姜雪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6-78,共3页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不同概念上的空间距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然而却蕴涵着深远的哲学道理。通过三方面的空间距离,即:理性认识和世界原貌的空间距离,小说人物之间在认识...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不同概念上的空间距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然而却蕴涵着深远的哲学道理。通过三方面的空间距离,即:理性认识和世界原貌的空间距离,小说人物之间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空间距离,人与灯塔的物理空间距离,伍尔夫表达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仅仅依靠理性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从而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理、看清世界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到灯塔去》:雌雄同体 被引量:2
2
作者 方亚中 张亚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4-127,共4页
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文论逐渐脱离早期女性与男性对立抗争的狭隘观念,在强调两性相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两性的相通性,这与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是一致的。《到灯塔去》最终完成了对旧模式的解构... 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文论逐渐脱离早期女性与男性对立抗争的狭隘观念,在强调两性相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两性的相通性,这与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是一致的。《到灯塔去》最终完成了对旧模式的解构,将一个消除中心、各种成分重新融合贯通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到灯塔去》 二项对立 雌雄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到灯塔去》:伍尔夫的“微妙艺术” 被引量:2
3
作者 蔡芳 曾燕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3-45,共3页
《到灯塔去》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频繁转换第三人称的有限叙事视角,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自由间接引语,真实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小说主题。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书的叙事视角与话语模式... 《到灯塔去》是一部在创作技巧上别具一格的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频繁转换第三人称的有限叙事视角,以及创造性地运用自由间接引语,真实呈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小说主题。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着重探讨该书的叙事视角与话语模式,揭示伍尔夫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及其对英国小说艺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伍尔夫 意识流小说 第三人称 间接引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性同体思想的完美体现——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渭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7,共6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双性同体思想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到灯塔去》象征主义手法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时海 李永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Z期49-50,共2页
《到灯塔去》是20世纪初意识流代表作品,通篇大量象征主义写作手法使其独具特色。作者伍尔夫在创作过程中忽略情节发展,以人物内心活动为核心,以人物所思所感的变化、发展为主线,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 《到灯塔去》是20世纪初意识流代表作品,通篇大量象征主义写作手法使其独具特色。作者伍尔夫在创作过程中忽略情节发展,以人物内心活动为核心,以人物所思所感的变化、发展为主线,探讨人生价值和意义。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象征主义手法来描写情感和刻画人物性格,为读者呈现了人物内心的多元特征。本文简要解析小说《到灯塔去》中的意象,希望能为读者理解小说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小说 儿子 象征意义 故事 莉丽 民间文学 拉姆齐夫人 航标灯 灯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以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出版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郭海英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8-59,共2页
外国文学在国内的传播与接受,既受到翻译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受本国文化及传统等"期待视野"的制约。好的翻译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人本"基础上对普遍人性、人伦和人情的跨... 外国文学在国内的传播与接受,既受到翻译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受本国文化及传统等"期待视野"的制约。好的翻译作品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人本"基础上对普遍人性、人伦和人情的跨越国界和地域限制的译介。文章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到灯塔去》的成功出版为例,对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文学 弗吉尼亚· 伍尔夫 《到灯塔去》 传播与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音乐形式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余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9-151,共3页
意识流小说家对音乐的借鉴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更以其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力,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营造出一个完美的音乐空间。伍尔夫创作的作品对音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 意识流小说家对音乐的借鉴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更以其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力,为自己的文学作品营造出一个完美的音乐空间。伍尔夫创作的作品对音乐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运用语言时关注词语自身的节奏和韵律,二是借鉴音乐作品的形式为其作品构筑一个依存之所。后者到目前为止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以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为例,剖析音乐作为形式要素在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并凸现其背后隐含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形式 伍尔夫 《到灯塔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到灯塔去》中的父亲意象 被引量:4
8
作者 赖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2,共3页
弗吉尼亚.沃尔夫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先生形象属于传统的天父意象。他关注事业,尽职养家。但与以地母意象出现的拉姆齐夫人相比,他与孩子们的关系却显得生硬而疏远。本文对拉姆齐先生的父亲意象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他... 弗吉尼亚.沃尔夫自传体小说《到灯塔去》中塑造的拉姆齐先生形象属于传统的天父意象。他关注事业,尽职养家。但与以地母意象出现的拉姆齐夫人相比,他与孩子们的关系却显得生硬而疏远。本文对拉姆齐先生的父亲意象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他最初的天父形象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后期转变所带来的与子女关系的转机,试图探讨出一种理想的家庭抚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天父 地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诗学视角下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从《到灯塔去》谈起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伯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26,共5页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独特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给常规读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根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文本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和回归越...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的独特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给常规读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以心理空间理论为根基,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了文本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和回归越级化等特征,旨在引导读者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充分领悟文本的深层主题内涵,提高文本的鉴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意识流小说 心理空间网络 《到灯塔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白视角下对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 被引量:4
10
作者 毛晋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Z期52-53,共2页
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的眼光和跳动的思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为... 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同样的道理,不同的读者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灯塔"。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女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敏锐的眼光和跳动的思维在小说《到灯塔去》中为我们展现了她独特的"空白"创作美。本文将在空白的视角下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进行解读,对其中的文学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空白 主题 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声音中消解的美丽幻象——聆听吴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声音 被引量:1
11
作者 余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5-168,共4页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她在解构男性话语权威,传递女性声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对其经典作品《到灯塔去》中的声音进行解剖分析,我们发现吴尔夫对男性霸权话语更... 弗吉尼亚.吴尔夫是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她在解构男性话语权威,传递女性声音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然而,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对其经典作品《到灯塔去》中的声音进行解剖分析,我们发现吴尔夫对男性霸权话语更多的采取了妥协退让的策略,限制了其对真正意义上女性声音的传递。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声音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却依然体现着女性生存的普遍状态,对今天的女性更具有警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到灯塔去》 声音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手法表达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X期23-25,共3页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齐名。女性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要表达的主题,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她的作品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齐名。女性主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要表达的主题,她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即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来为这一主题服务,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意识流手法 间接内心独白 拉姆齐夫人 伍尔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到灯塔去》中的伊洛西斯神话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即农神得墨忒耳和其女珀西枫妮的母女关系神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小说人物莉丽·布里斯科是伍尔夫作为艺术家的代言人,也是伍尔夫作为女儿身份的替身。然而伍尔夫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即农神得墨忒耳和其女珀西枫妮的母女关系神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小说人物莉丽·布里斯科是伍尔夫作为艺术家的代言人,也是伍尔夫作为女儿身份的替身。然而伍尔夫的用意远非如此,作家出神入化地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使莉丽·布里斯科实现了从"女儿"到"母亲"身份的华丽转变后找到了真正成熟的自我,而伍尔夫本人也实现了女性作家的真正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伊洛西斯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到灯塔去》译本中的意象元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丽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X期77-78,共2页
《到灯塔去》这部小说是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女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意识流小说,全书以到灯塔去为线索展开叙述,再现了拉姆齐一家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意象因素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到灯塔去》在中... 《到灯塔去》这部小说是英国弗吉尼亚·伍尔芙女士的代表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意识流小说,全书以到灯塔去为线索展开叙述,再现了拉姆齐一家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意象因素的运用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到灯塔去》在中国的影响很大,中文译本也随处可见,本文主要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对小说译本中的意象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小说中各种意象的理解,同时,也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加深体会。拙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介绍《到灯塔去》小说的主要内容;二是介绍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窗";三是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岁月流逝";四是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灯塔";五是介绍视角下小说中的其他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意象 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下《到灯塔去》的隐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温宏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X期47-48,共2页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反映认知语言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蓬勃发展。许多作家利用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知识,通过...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文学领域也逐渐出现了反映认知语言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蓬勃发展。许多作家利用认知科学与认知语言学知识,通过文学写作手法,令文学作品更具逻辑性、系统性。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长篇小说《到灯塔去》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读者 伍尔芙 意识流小说 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拉姆齐夫人 认知语言学 隐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理论下浅析《到灯塔去》中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江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Z期63-64,共2页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隐喻与意识流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笔者根据隐喻理论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隐喻语言与叙述方式,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把对人物的精神世界... 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作品倡导带有隐喻与意识流风格的语言,其文风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笔者根据隐喻理论以伍尔夫《到灯塔去》为文本,探讨隐喻语言与叙述方式,揭示了书中主人公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伍尔夫把对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作为创作语言的重点,意识流的创作思维在和谐中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意识流小说 隐喻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到灯塔去》译本看作者的语言风格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丽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Z期93-94,共2页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长篇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本文从《到灯塔去》的译本出发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 《到灯塔去》 伍尔芙 翻译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到灯塔去》管窥伍尔夫小说的诗意语言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灵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Z期47-48,共2页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杰出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深入探究这部以意识流闻名于世的作品的食性特征,但是她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并非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作品诗意化做出了极具意义的尝试,...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杰出女性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到灯塔去》为例,深入探究这部以意识流闻名于世的作品的食性特征,但是她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并非仅此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作品诗意化做出了极具意义的尝试,小说满含动人的诗性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芙 《到灯塔去》 诗化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之旅——《到灯塔去》中的“间接内心独白” 被引量:5
19
作者 秦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以“间接内心独白”作为控制意识流的叙事手段,将小说人物的意识之流纳入作者的导向,并为读者在叙事文本中提供指导,引导读者从看似混乱的意识流描写中重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书中人物共同完成心... 在《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以“间接内心独白”作为控制意识流的叙事手段,将小说人物的意识之流纳入作者的导向,并为读者在叙事文本中提供指导,引导读者从看似混乱的意识流描写中重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书中人物共同完成心灵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间接内心独白" 小说 叙事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编与时代感:《到灯塔去》在影视叙事中的变形
20
作者 吕洪灵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可以看到,影视改编与文学原著之间存在着流动变化的张力关系。在当时影视业发展、怀旧情绪浓厚的氛围下,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电影《到灯塔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小说之间形成了互动与变形。该作品对于原著... 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可以看到,影视改编与文学原著之间存在着流动变化的张力关系。在当时影视业发展、怀旧情绪浓厚的氛围下,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电影《到灯塔去》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小说之间形成了互动与变形。该作品对于原著的阐释与表现带上了更多当下现实特征的标记,在有助于传播原著的同时,更加突出了自身所处的历史语境,使原著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时代得到演绎,这也是真正艺术之不朽的别样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灯塔去》 影视改编 时代感 流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