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个案看《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责任竞合问题——兼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责任竞合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军书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7-150,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等行为都作了规定,且条文上对行为的表述一致或者基本一致,但处罚标准存在着差异,属于责任竞合问题。应当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选择罪与非罪。
关键词 责任竞合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 宽严相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冲突论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岱 《法治研究》 2014年第1期52-58,共7页
从刑法基础理论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保护与被保护,刑法是部门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刑事立法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衔接、竞合、交叉,从刑法适用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混同适用、责任认定不清。从立法内容上看... 从刑法基础理论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保护与被保护,刑法是部门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从刑事立法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衔接、竞合、交叉,从刑法适用上看,刑法与部门法的关系体现为混同适用、责任认定不清。从立法内容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存在合理衔接类型、内容一致类型和内容交叉竞合类型,在法律适用上,《刑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处罚法》的适用空间,加剧了两者的紧张关系。理性地解决冲突的路径在于以司法解释为先导,以法律解释为补充,在追求司法效率的同时,假以时日,推进立法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静态类型 司法解释 法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擅自损毁封条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兼论《查封扣押办法》第23条第2款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衔接 被引量:2
3
作者 竺效 丁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63,共11页
在环境污染备受关注、环境法修改完善、环境执法加强的背景下,同案不同罚的情况却屡有发生。因《查封扣押办法》第23条第2款未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衔接,导致擅自损毁封条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统一标准,法律责任不明。无论从理论... 在环境污染备受关注、环境法修改完善、环境执法加强的背景下,同案不同罚的情况却屡有发生。因《查封扣押办法》第23条第2款未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衔接,导致擅自损毁封条等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统一标准,法律责任不明。无论从理论上分析其合理性,还是总结执法经验,擅自损毁封条等环境违法行为,应当与阻碍执法、隐藏、转移、变卖或损毁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查封的财物行为的处罚相当。可以先通过行政解释,由公安部就《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0条规定的妨害行政执法活动行为作出细化解释,或直接由环境保护部与公安部联合修改规范性文件对该行为予以明确,以更好地指导环境执法实践。然《查封扣押办法》第23条第2款与法律的衔接问题最终必须通过修改立法的方式进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封扣押 擅自损毁封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拘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警察义务到当事人权利的立法模式转变——谈《治安管理处罚法》“通知家属”的修订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川豫 王若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使用传唤措施、在作出拘留处罚或者在询问未满十六周岁治安违法者之时,应当通知当事人的家属或监护人。这种将通知家属设定为公安机关执法义务的立法模式,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人身...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安机关在使用传唤措施、在作出拘留处罚或者在询问未满十六周岁治安违法者之时,应当通知当事人的家属或监护人。这种将通知家属设定为公安机关执法义务的立法模式,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保护公民不被秘密、随意地控制人身自由以及保障当事人家属的知情权,但在实践中由于联系不上家属、当事人拒绝提供联系方式等因素,导致办案人员履行义务困难,还可能导致公安民警选择性执法,使立法目的难以实现,许多国家对此采取了不同的立法模式,与我国的主要区别在于将通知家属设定为当事人的主动选择权。如果《治安管理处罚法》在修订时能够转变立法模式,规定当事人自主选择是否行使及如何行使对外联络的权利,既能更为有效地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又能减轻警察义务、避免警察因通知不到家属而承担法律责任,节约行政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拘传 拘留 通知 家属 警察义务 立法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立法的过程、体例与技术--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于立深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50,共7页
自确立法治国家目标以来,我国行政法律规划的数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审慎的立法民主过程、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来保障立法质量。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例,它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体现了人性关怀和人权保障意识... 自确立法治国家目标以来,我国行政法律规划的数量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审慎的立法民主过程、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来保障立法质量。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例,它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体现了人性关怀和人权保障意识,较好地平衡了警察权与公民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但在立法民主过程、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上还有某些不足,尚需完善,指出和改进这些不足将为提升其他行政法律规则的制订质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立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立法体例 立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法治视野中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足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军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出台是我国治安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行政法治的视野来衡量,该法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推敲完善之处。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不足 行政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中的立法衔接问题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振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2017年1月发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从立法技术到立法内容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与相关法律衔接方面尚有很大修改完善空间。《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在明确城市公安分局、公安机关负责人、辅助警务人员等特定执法主... 2017年1月发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从立法技术到立法内容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与相关法律衔接方面尚有很大修改完善空间。《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在明确城市公安分局、公安机关负责人、辅助警务人员等特定执法主体身份方面,实现与《人民警察法》的衔接统一;应当在处罚种类体系构建方面实现与《刑法》的衔接统一;应当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处罚听证制度、罚款当场收缴程序等方面实现与《行政处罚法》的衔接统一和实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立法衔接 修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安管理处罚法》几个问题的辨析——以执法实践中的困惑与立法上的完善为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高茂春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17,共5页
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公安机关依法维护社会治安,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仔细研究,这部法律在立法技术、立法内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瑕疵,... 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公安机关依法维护社会治安,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仔细研究,这部法律在立法技术、立法内容以及对实践的指导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瑕疵,这与本法的重要性是不相称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对本法的第六条、第十四条、第十九条进行分析,以期今后更好的完善法律、指导治安管理处罚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不予处罚 盲人 聋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比例原则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相关强制措施的适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岳光辉 《湖湘论坛》 2007年第5期55-57,共3页
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与狭义比例原则。公安机关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检查、约束、强制传唤、责令停止活动等相关强制措施时,必须严格把握适... 比例原则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与狭义比例原则。公安机关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检查、约束、强制传唤、责令停止活动等相关强制措施时,必须严格把握适用该措施在目的性、必要性和限度上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比例原则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强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治安管理处罚法》蕴涵的法治精神——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比较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广林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2,共3页
抑制政府专断的权力,在宪法之下给予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是法治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成为主流话语背景下出台的,它在追求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警察权力,规范公共权力的合理行... 抑制政府专断的权力,在宪法之下给予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是法治的核心理念和灵魂。《治安管理处罚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成为主流话语背景下出台的,它在追求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警察权力,规范公共权力的合理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力图实现维护公共利益与保障人权的平衡,在立法价值上蕴涵着现代法治的精神,体现了对法治国家的追求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警察权力 人权 治安管理处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细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156,共6页
《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需要通过细化来约束公安机关的治安处罚权。《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细化要从基本概念、违法行为类型、法定情节、处罚幅度、处罚程序几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细化 自由裁量权 裁量基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春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4,共5页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为关注特殊群体,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扩大调整范围,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大保障力度,确保被处罚人的权利;规制警察权力,凸显人权保护。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公安机关...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为关注特殊群体,彰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扩大调整范围,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大保障力度,确保被处罚人的权利;规制警察权力,凸显人权保护。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必须树立人权观念,强化程序意识,规范制约警权,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完善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基本思路:确立被侵害人权利救济措施,保障被侵害人合法权益;完善执法程序,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法律语言,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细化监督程序,推行执法责任追究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法抑或维护法?——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缺陷与完善
13
作者 尹晓红 《法治研究》 2008年第1期19-22,共4页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体现了从赋予警察权到控制警察权、从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转变。但其仍有许多缺陷,与现代行政法的精神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立法过程缺乏公开性,违... 《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体现了从赋予警察权到控制警察权、从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转变。但其仍有许多缺陷,与现代行政法的精神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立法过程缺乏公开性,违反了公开立法的原则;由公安部提出立法草案,违反了自然正义的原则;名称体现了管理论特色,违背了人权理念和现代行政法的服务理念;具体制度设计上有所欠缺;缺乏与其它相关部门法(尤其是刑法)的衔接制度。从以上五个方面完善该法,是健全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体现人权理念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缺陷 公开 自然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的“治安”概念——兼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命名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福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7,共8页
解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域问题,应从“治安”概念着手研究;“治安”的内涵虽然可以确定,但“治安”的外延却是无法穷尽的。依据治安内涵来审视现有警察行政管理任务,它们都是为达到维护治安秩序的目的而服务的。换言之,现有违反警察... 解决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界域问题,应从“治安”概念着手研究;“治安”的内涵虽然可以确定,但“治安”的外延却是无法穷尽的。依据治安内涵来审视现有警察行政管理任务,它们都是为达到维护治安秩序的目的而服务的。换言之,现有违反警察行政管理的行为均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界域。因此,应将“治安管理处罚法”命名为“警察行政处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法 命名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被引量:13
15
作者 史全增 孙文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29,共9页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公安机关立足教育、保障人权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功能,有助于确保治安管理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实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的作用在立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引导公安机关立足教育、保障人权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功能,有助于确保治安管理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实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目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的作用在立法和实践中的充分发挥,需要遵循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目的,厘清教育和处罚的功能取向及其局限,优化原则的实现手段。为了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更好地体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的实质要求,应当减少行政拘留的设定及降低其幅度,增加教育措施的实体与程序设定,并完善行政处罚告知和听证等与教育相关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法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社会治安秩序 立法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安管理处罚证据制度的再审视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慧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146,共10页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的证据制度在证明标准和审核标准上接近刑事案件,但在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上依然是在行政法的制度框架下,这种制度导致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应当从行政刑法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建立独立的治安管理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的证据制度在证明标准和审核标准上接近刑事案件,但在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上依然是在行政法的制度框架下,这种制度导致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应当从行政刑法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制度,建立独立的治安管理处罚的证据规则。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不应当忽视其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功能,更不能过于强调其与刑法之间的联系而忽略其独立的地位。对证据制度的相关改造应当是系统性的,可以从降低证明标准、确立违法嫌疑人承认口供独立的证明地位以及在确立律师或者委托代理人的介入机制等几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 证据制度 行政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安管理处罚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反思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晴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当前治安案件查处面临查处不及时、新型治安案件应对受限、若干治安案件再犯率高等问题。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边界不清、处罚种类与幅度设计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上困境。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应当着重提高治安案件的查处效能... 当前治安案件查处面临查处不及时、新型治安案件应对受限、若干治安案件再犯率高等问题。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边界不清、处罚种类与幅度设计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上困境。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应当着重提高治安案件的查处效能。一方面,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重新界定为“在一定区域或特种行业内,违反社会共同体规则,需要公安机关通过剥夺人身自由或生命以外的不可延迟的强制力加以惩处的行为”,从而提高识别效率。另一方面,设计更为丰富的治安管理处罚种类,涵括罚款、社会服务罚、限制或禁止为一定行为等,并为之确定更为适宜的幅度,从而提高惩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治安管理处罚种类 治安管理处罚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刑事犯罪之衔接解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金怡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72,共9页
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对案件进行甄别,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依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刑事犯罪的界限模糊,难以有效区分。对此,可以参照德国、日本两国的行政刑法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维度... 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的过程中,需要对案件进行甄别,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依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刑事犯罪的界限模糊,难以有效区分。对此,可以参照德国、日本两国的行政刑法理论,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维度分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刑事犯罪的衔接关系,并以《治安管理处罚法》为典范法律,初步探索我国行政刑法建构的重点内容和方向,为下一步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刑事犯罪 行政刑法 衔接 公安机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治安管理 为退耕还林保驾护航
19
作者 张德海 《林业与生态》 2003年第5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治安管理 治安问题 森林防火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 森林公安机关 森林火灾 苗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规范与制度衔接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伟 向珉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三项首次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保护问题置入法律框架之中。为厘清内容增设的修法逻辑,保障公民自由权行使的合理空间,应当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三项首次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保护问题置入法律框架之中。为厘清内容增设的修法逻辑,保障公民自由权行使的合理空间,应当从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入法之立场、规范与制度衔接三个维度出发,全面检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立法保护问题。立场层面,应肯定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的立法保护立场及《草案》第三十四条的立法保护宗旨;规范层面,应限缩解释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明确行政处罚门槛,实现规范保护目的的价值回归;制度衔接层面,应当理性认识《草案》第三十四条第二、三项规定内容与《刑法》相关条款间的承接关系,注意前置性治安罚与保障性刑罚间的位阶层次,实现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间的有序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感情 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刑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