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与细胞-细胞分裂》
1
作者 叶琪 《印染》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I0045-I0045,共1页
关键词 细胞分裂 《分子与细胞-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遗传学的细胞黏附分子1介导睡眠剥夺诱发焦虑样行为的基因-表型关联网络分析
2
作者 潘水晶 顾兆禧 +3 位作者 易鹏程 王浩帆 杨春华 米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4,共11页
目的探讨杏仁核细胞黏附分子1(CADM1)参与急性睡眠剥夺诱导焦虑情绪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急性睡眠剥夺组(PCPA组),PCPA组小鼠连续2 d在8∶00~9∶00 amip给予PCPA(300 mg∙... 目的探讨杏仁核细胞黏附分子1(CADM1)参与急性睡眠剥夺诱导焦虑情绪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氯苯丙氨酸(PCPA)诱导急性睡眠剥夺组(PCPA组),PCPA组小鼠连续2 d在8∶00~9∶00 amip给予PCPA(300 mg∙kg^(-1)悬浊液),对照组小鼠ip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翻正反射实验检测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ADM1在小鼠杏仁核中的表达水平;利用GeneNetwork数据库进行小鼠杏仁核Cadm1基因-基因表达关联分析,筛选关键候选调控基因,并构建Cadm1-焦虑行为表型网络;qPCR实验检测关键候选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CPA组小鼠睡眠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1),提示PCPA诱导急性睡眠剥夺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旷场实验中,PCPA组小鼠在旷场中心区域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距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PCPA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和在开放臂停留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小鼠(P<0.05)。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PCPA组小鼠杏仁核CAD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基于基因-行为学关联网络分析表明,Cadm1与25个焦虑样行为相关基因显著相关。Cadm1共表达基因富集分析表明,Cadm1与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信号通路相关(P=4.31e-09),经基因-表型相关联分析筛选获得关键候选基因为亨廷顿蛋白相关蛋白1(Hap1)(r=0.705,P=1.09e-08)、肌醇1,4,5-三磷酸受体1(Itpr1)(r=-0.751,P=3.34e-10)、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δ亚基(Gabrd)(r=-0.836,P=3.93e-14)、γ-氨基丁酸受体β1亚基(Gabrb1)(r=0.732,P=1.50e-09)和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Adra2a)(r=0.759,P=1.73e-10)。qPCR结果显示,Cadm1可能的关键调控基因Hap1,Gabrb1和Adra2a 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Itpr1和Gabrd mRNA水平明显下调(P<0.01)。结论急性睡眠剥夺导致杏仁核中Cadm1表达水平下调,并通过影响GABA能突触信号通路Hap1,Gabrb1,Adra2a,Itpr1和Gabrd基因表达,诱导焦虑样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急性睡眠剥夺 细胞黏附分子1(CADM1) 系统遗传学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抑制剂双1,2,4-三唑多杂环分子的设计合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成路 王静 +2 位作者 李益政 李传银 孙晓娜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以1,2,4-三唑为核心结构的杂环分子,因其优良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药物筛选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针对1,2,4-三唑结构中3个位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结构修饰,并将其与哌嗪和均三嗪分别偶联,首次合成了两类共28个双三... 以1,2,4-三唑为核心结构的杂环分子,因其优良而广泛的生物活性,已成为药物筛选中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为了研究其构效关系,针对1,2,4-三唑结构中3个位点分别进行不同的结构修饰,并将其与哌嗪和均三嗪分别偶联,首次合成了两类共28个双三唑多杂环目标分子[TM1~TM3(a^f)]和[TM4~TM5(a^e)]。为了比较三唑中4-氨基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还与化合物6-吗啉-2,4-(5-硫醚基-4-氨基-3-正戊基1,2,4-三唑)-1,3,5-三嗪(C)和6-吡咯-2,4-(5-巯基-4-氨基-3-正戊基-1,2,4-三唑)-1,3,5-三嗪(D)进行了比较。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核磁共振谱(~1H NMR)和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等技术手段对28个目标分子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其对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Cdc25B)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21个目标分子表现出优良的抑制活性,9个目标分子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参照物,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先导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 4-三唑 哌嗪 三嗪 细胞分裂周期25磷酸酯酶B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柄花素通过miR-1229/ZDHHC9分子轴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力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渊智 刘红玲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5,341,共8页
目的:探讨芒柄花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灌胃给予5.72、14.31、22.9、31.49 mg/kg剂量的芒柄花素,观察肿瘤重量、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 目的:探讨芒柄花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灌胃给予5.72、14.31、22.9、31.49 mg/kg剂量的芒柄花素,观察肿瘤重量、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用不同浓度(20、50、80、110μmol/L)的芒柄花素处理TJ905细胞,并将TJ905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10μmol/L芒柄花素组、110μmol/L芒柄花素+miR-1229组、110μmol/L芒柄花素+miR-1229+ZDHHC9组、miR-NC组、miR-1229 mimic组。用Edu实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实验检测miR-1229、ZDHHC9 mRNA表达水平,在线网站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miR-1229与ZDHHC9靶向结合。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芒柄花素处理组肿瘤体积、重量及PCN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20、50、80、110μmol/L)的芒柄花素处理后,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均P<0.05);与110μmol/L芒柄花素组比较,110μmol/L芒柄花素+miR-1229组细胞增殖率、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增加(均P<0.05);与110μmol/L芒柄花素+miR-1229组比较,110μmol/L芒柄花素+miR-1229+ZDHHC9组细胞增殖率、细胞活力均显著增加,凋亡率显著下降(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29与ZDHHC9靶向结合。结论:芒柄花素可能通过miR-1229/ZDHHC9分子轴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柄花素 胶质瘤 微小核糖核酸-1229 棕榈酰化转移酶9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移植瘤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印迹整体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植物中的痕量细胞分裂素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林 杜甫佑 +1 位作者 阮贵华 黄绎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2-396,共5页
采用分子印迹整体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性分离分析了植物样品中痕量细胞分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以激动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甲苯与十二醇为致孔剂,可在不锈钢柱管中原位... 采用分子印迹整体柱富集-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性分离分析了植物样品中痕量细胞分裂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以激动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甲苯与十二醇为致孔剂,可在不锈钢柱管中原位聚合制备激动素分子印迹整体柱;与非分子印迹整体柱对比,该分子印迹整体柱能选择性富集4种细胞分裂素,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高的萃取效率;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激动素(K)、激动素核苷(KR)、反式-玉米素(tZ)和meta-topolin(mT)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1.9%、80.0%、87.5%和50.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8%。本方法已成功地用于不同植物样品中4种细胞分裂素的分离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整体柱 高效液相色谱 细胞分裂 植物 样品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及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
6
作者 欧沛思 古洺赫 +1 位作者 林爱华 刘奕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5,共10页
目的建立黄柏碱(PHE)代谢产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M1)的制备方法,探讨M1调节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肠微粒体体外孵育法结合高效液相、质谱、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完成对M1的制备、提取... 目的建立黄柏碱(PHE)代谢产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M1)的制备方法,探讨M1调节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肠微粒体体外孵育法结合高效液相、质谱、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完成对M1的制备、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考察M1低(25μmol·L^(-1))、中(50μmol·L^(-1))、高(100μmol·L^(-1))剂量给药IR-HepG2细胞24 h对其葡萄糖消耗量、糖吸收、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讨M1与IRS1/PI3K/AKT通路各关键因子胰岛素表面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I3K、AKT2的结合能力。采用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1对IRS1/PI3K/AKT通路各关键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经NMR确认分离纯化所得产物为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纯度为95%)。与模型组相比,M1在各给药浓度均可显著提高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1,P<0.001)及糖吸收水平(P<0.001),且作用比PHE更强(P<0.001);在中、高给药浓度可显著降低细胞TG及TC含量(P<0.001),其中在TG水平上其改善作用优于PHE(P<0.01);在各浓度均明显降低LDL-C含量(P<0.001),提高HDL-C含量(P<0.01,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1与通路关键因子INSR、IRS1、PI3K、AKT2具有良好结合活性。与模型组相比,M1给药组不同程度提高INSR、IRS1、PI3K、AKT2、GLUT2 mRNA的表达,并且下调p-IRS1/IRS1蛋白表达(P<0.001),上调PI3K、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P<0.05,P<0.001)。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制备高纯度M1,M1通过调控IRS1/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从而缓解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 制备方法 IR-HepG2细胞 糖脂代谢 IRS1/PI3K/AKT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稻中17种细胞分裂素 被引量:4
7
作者 曹赵云 马有宁 +2 位作者 牟仁祥 于莎莎 陈铭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5-721,共7页
建立了利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水稻中17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水稻样品经冷冻研磨,用甲醇-水(80∶20,v/v)溶液浸提,经聚合物阳离子交换树脂(PCX)纯化,采用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以甲醇和5 mmol/... 建立了利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水稻中17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水稻样品经冷冻研磨,用甲醇-水(80∶20,v/v)溶液浸提,经聚合物阳离子交换树脂(PCX)纯化,采用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以甲醇和5 mmol/L甲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电离,选择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研究了不同提取溶剂对17种细胞分裂素的提取效率,并考察了 PCX 固相萃取柱的纯化效果。结果表明,17种细胞分裂素在线性范围内的相关系数( r)均大于0.9984,方法检出限为0.01~0.05 ng/g。水稻根、茎和叶基质在0.2、1和5 ng/g 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60.2%~125.4%( n=6),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5.4%~29.7%。在水稻样品中检出5种细胞分裂素,其含量为0.02~0.93 ng/g。本方法纯化效果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水稻中多种痕量细胞分裂素的同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阳离子交换树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稻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分裂素对蝴蝶兰体细胞胚诱导及大分子代谢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福平 陈移亮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以含6-BA、2,4-D培养基诱导蝴蝶兰外植体。6-BA可从嫩茎切块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富含淀粉粒,而2,4-D或2,4-D加6-BA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不能分化。6-BA易于从嫩叶切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显微观察。在6-BA... 以含6-BA、2,4-D培养基诱导蝴蝶兰外植体。6-BA可从嫩茎切块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富含淀粉粒,而2,4-D或2,4-D加6-BA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不能分化。6-BA易于从嫩叶切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体细胞胚发生过程的显微观察。在6-BA诱导嫩叶切片外植体期间,DNA含量前期平缓上升,第25d后急剧上升。RNA含量开始诱导就上升,第11-18d达到高峰。水溶性蛋白含量上升启动稍晚。在第25d达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细胞分裂 细胞 分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C-HPLC法测定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分裂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克 邓文红 陈少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5-159,共5页
为了探讨和开发凝胶渗透色谱(GPC)--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定量测定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分裂素,以群众杨叶片和烟草组培苗为试验材料,根据细胞分裂素标准品回收率的测定,得出最佳试验方法:80%甲醇研磨后4℃浸提24h,抽滤,滤液离心,上清液加2... 为了探讨和开发凝胶渗透色谱(GPC)--高压液相色谱(HPLC)法定量测定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分裂素,以群众杨叶片和烟草组培苗为试验材料,根据细胞分裂素标准品回收率的测定,得出最佳试验方法:80%甲醇研磨后4℃浸提24h,抽滤,滤液离心,上清液加2滴氨水,40℃浓缩至干,用含3%甲醇的CH2Cl2溶解样品,经0.22μm滤膜过滤后过GPC纯化,最后HPLC外标曲线法定量。用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对所检测的细胞分裂素定性。测试表明:群众杨叶片中玉米素鲜质量含量439.5018ng/g,烟草叶片中玉米素鲜质量含量为617.9957ng/g。在植物样品中检测到的激动素(鲜质量含量49.4739~124.7124ng/g)应为外源引入。研究结果表明,GPC纯化植物细胞分裂素后用HPLC定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 外标曲线法 凝胶渗透色谱 高压液相色谱仪 液相-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黄水提物中小分子化合物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的抑制活性分析
10
作者 耿涛 周庆祥 +4 位作者 韦红显 卢芙萍 武华周 娄德钊 王树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97-2708,共12页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水提物中多糖、萜烯类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桑黄水提物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3000 D超滤法获得桑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双荧光标记法研究其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 桑黄(Sanghuangporus spp.)水提物中多糖、萜烯类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桑黄水提物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3000 D超滤法获得桑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双荧光标记法研究其对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的抑制活性,通过代谢组分析法解析其抑癌活性成分。结果表明: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Wu,L.W.Zhou&Y.C.Dai)和杨树桑黄(Phellinus baumii)小分子化合物均能诱导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的损伤和凋亡,其抑制率分别为(38.64±4.35)%和(32.52±3.57)%;桑黄小分子化合物与桑黄粗多糖共同处理Hepa 1-6细胞,其抑制率则分别达到(77.27±6.21)%和(76.92±5.45)%;代谢组分析表明桑黄小分子化合物中包括玫瑰树碱、左旋水苏碱、脑苷-B等已知明确具有抑癌功能的化合物,同时鉴定出杂环类(6-氟吲哚、2,4,6-三甲基吡啶、1'-萘酰基-2-甲基吲哚等)、核苷-碱基类(1-甲基腺苷、N6-甲基腺苷、2'-O-甲基腺苷等)、二肽类(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γ-谷氨酰+*)、糖醇类(木糖醇、核糖醇、甘露醇、赤藓糖醇等)等可能参与肿瘤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研究表明桑黄水提物含有多种抑制肿瘤细胞的小分子化合物,且与桑黄粗多糖等生物大分子起到协同抑癌作用。研究结果为解析桑黄抑制肿瘤作用机制和功能物质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水提物 分子化合物 小鼠肝癌细胞Hepa 1-6 抑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诱导肝细胞黏附分子基因下调肾癌细胞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的表达
11
作者 徐新 罗春丽 +4 位作者 吴小候 贾蓓 刘琪 陶佳 王秋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9-752,共4页
目的:研究阿霉素联合hepaCAM基因对肾癌细胞786-0生物学的影响。方法:阿霉素处理后,用腺病毒向肾癌786-0导入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t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hepaCAM),以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抑制率,流式细胞... 目的:研究阿霉素联合hepaCAM基因对肾癌细胞786-0生物学的影响。方法:阿霉素处理后,用腺病毒向肾癌786-0导入肝细胞黏附分子(Hepat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hepaCAM),以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测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Western blot检测hepaCAM和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Cell division cycle 2,cdc2)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MTT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抑制率显著升高(P<0.01)。FCM证实:实验组出现明显G2/M期阻滞。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到实验组cdc2 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下调(P<0.01)。结论:阿霉素处理后,导入hepaCAM基因,可引起细胞抑制率显著升高及G2/M期阻滞,这可能与阿霉素诱导hepaCAM下调cdc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细胞黏附分子 阿霉素 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周期基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肝癌TAE术后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12
作者 吴雅静 李正亮 +1 位作者 苏庆道 周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3-757,共5页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术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东南大学荷瘤兔2只,新西兰大白兔50只。开腹瘤粒注射法建立兔VX2肝癌...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术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东南大学荷瘤兔2只,新西兰大白兔50只。开腹瘤粒注射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影像学确认是否造模成功并评估肿瘤种植情况。将成功建模的4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不做处理,TAE组用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CⅡ-3组于TAE术前连续3 d耳缘静脉注射CⅡ-3(16 mg/kg)。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术前及术后血清ALT及AS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PPAR-α、NF-κB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RTPCR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PPAR-α、NF-κB、ICAM-1、VCAM-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前对照组、TAE组、CⅡ-3组ALT水平分别为(34.49±1.33)、(34.01±1.21)、(34.06±1.23) U/L,AST水平分别为(38.44±1.41)、(38.45±1.47)、(38.42±1.38) 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TAE组、CⅡ-3组ALT水平分别为(35.61±1.56)、(118.67±3.39)、(87.24±3.67) U/L,AST水平分别为(41.03±1.83)、(220.60±3.00)、(104.46±2.66) U/L;与对照组比较,TAE组、CⅡ-3组ALT及AST水平明显上升,但CⅡ-3组ALT及AST水平低于T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AE组、CⅡ-3组ICAM-1水平分别为(1.74±0.13)、(3.43±0.19)、(1.81±0.13) ng/L;VCAM-1水平分别为(1.66±0.05)、(2.18±0.06)、(1.67±0.06) ng/L。对照组、TAE组、CⅡ-3组PPAR-α阳性分别为4、3、10只,NF-κB阳性分别为2、11、3只,与对照组、CⅡ-3组比较,TAE组NF-κB阳性率、NF-κB mRNA水平和ICAM-1、VCAM-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TAE组比较,CⅡ-3组PPAR-α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Ⅱ-3可通过拮抗NF-kB的表达,降低ICAM-1、VCAM-1水平,达到减轻炎症反应,降低TAE术后肝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栓塞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 细胞黏附分子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蕾 胡祥友 +4 位作者 许浩 王月菊 秦松 李嘉嘉 周江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329-333,共5页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作用。方法 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模型加入剂量为 10mg/L 17β 雌二醇和 10mmol/LBrdU ,分别在培养 4、12h取出细胞 ,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 培养 4h ,雌二醇组单位面积细胞总数和BrdU标记...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作用。方法 大鼠神经干细胞培养模型加入剂量为 10mg/L 17β 雌二醇和 10mmol/LBrdU ,分别在培养 4、12h取出细胞 ,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结果 培养 4h ,雌二醇组单位面积细胞总数和BrdU标记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0 2 5 9,P =0 0 6 7) ,培养 12h ,雌二醇组细胞BrdU胞核着色变浅 ,胞浆有着色 ,有 4 0 %的细胞可见明显突起 ,单位面积的细胞总数较对照组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6 ) ,BrdU标记细胞数目减少 (P =0 0 0 3) ,提示分裂细胞减少。另一方面 ,培养 12h时的雌二醇处理组BrdU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的光密度 (OD)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17β 雌二醇可以抑制大鼠神经干细胞分裂 ,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LncRNA H19/miR-216a/ACTA2分子轴的影响
14
作者 王娜梅 李潇 +2 位作者 余晓依 李鑫坤 张宇航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7-2002,共6页
目的 探讨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LncRNA H19)/微小核糖核酸-216a(miR-216a)/α-平滑肌肌动蛋白2(ACTA2)分子轴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经汤组、温经汤+阴性对照组、温经汤+LncRN... 目的 探讨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LncRNA H19)/微小核糖核酸-216a(miR-216a)/α-平滑肌肌动蛋白2(ACTA2)分子轴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经汤组、温经汤+阴性对照组、温经汤+LncRNA H19过表达组,每组10只,前3组注射生理盐水,温经汤+阴性对照组注射阴性对照病毒,温经汤+LncRNA H19过表达组注射LncRNA H19过表达腺相关病毒(AAV9-H19),每天1次,持续2周。空白组进行假手术,其余各组进行子宫内膜自体移植,建模成功后肌肉注射青霉素5 d,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给予温经汤(4.7 g/kg),持续4周。HE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RT-q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LncRNA H19、miR-216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ACTA2、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温经汤组异位子宫内膜萎缩,血管和炎症细胞数量减少,结缔组织排列紧密,未见异物肉芽肿或多核巨细胞,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降低(P<0.01),子宫内膜组织LncRNA H19 mRNA表达及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1),miR-216a mRNA及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与温经汤+阴性对照组比较,温经汤+LncRNA H19过表达组子宫内膜组织增生明显,有大量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水肿明显,结缔组织排列疏松,可见异物肉芽肿和多核巨细胞,IL-6水平、LncRNA H19 mRNA及ACTA2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miR-216a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温经汤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细胞增殖,其机制与调控LncRNA H19/miR-216a/ACTA2分子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经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H19/微小核糖核酸-216a/α-平滑肌肌动蛋白2分子轴(LncRNA H19/miR-216a/ACTA2)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通过内皮-间充质转化参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小鼠右心室纤维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晓彤 秦立龙 +2 位作者 王寒黎 汪丽静 程玉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56-1764,共9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否通过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参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小鼠右心纤维化。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8周龄)18只,随机分成常氧对照(NC)组、PAH模型[SU54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低氧,S...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是否通过内皮-间充质转化(EndMT)参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小鼠右心纤维化。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5~8周龄)18只,随机分成常氧对照(NC)组、PAH模型[SU54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低氧,SuHx]组和SuHx+ML141(Cdc42抑制剂)组,每组6只。所有存活小鼠在4周后用异氟烷麻醉,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右心室收缩压(RVSP)监测,之后处死小鼠。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右室心肌细胞改变及纤维化程度。使用磁珠分选小鼠心脏内皮细胞并用不同条件处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心脏组织Cdc42表达水平及内皮细胞Cdc42和EndMT相关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CD31)、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和锌指蛋白Snail]表达水平,同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形态。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uHx组小鼠心脏组织Cdc4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预防给予ML141(8 mg/kg)可降低小鼠RVSP,增大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减轻心脏(尤其是血管旁)纤维化(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SuHx组和低氧72 h组小鼠心脏内皮细胞Cdc4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ndMT增强,EndMT相关蛋白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显著增加,CD31和V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预防给予ML141(10μmol/L)后可缓解低氧72 h诱导的EndMT。结论:Cdc42可能通过上调EndMT参与PAH小鼠右心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内皮-间充质转化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牛γ-干扰素对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抑制作用
16
作者 刘雪红 韩凤丽 +3 位作者 李娟 董紫凌 宋平 李明峰 《饲料研究》 CAS 2007年第7期33-35,共3页
观察重组牛γ-干扰素对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无菌采取牛外周血,分离培养淋巴细胞,取第一代细胞,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牛γ-干扰素,作用5d,观察细胞数量及细胞凋亡效应。结果为试验组淋巴细胞数目下降,细胞... 观察重组牛γ-干扰素对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无菌采取牛外周血,分离培养淋巴细胞,取第一代细胞,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牛γ-干扰素,作用5d,观察细胞数量及细胞凋亡效应。结果为试验组淋巴细胞数目下降,细胞凋亡效应减弱。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牛γ-干扰素对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抑制分裂及抗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γ-干扰素 淋巴细胞 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CD18及P选择素检测 被引量:7
17
作者 田敏 刘安丽 +2 位作者 魏玉静 刘长海 王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00-901,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8例,采用ELISA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ICAM-1和sVCAM-1及CD18水平。以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清sICAM-1、sVCAM-1、CD18及P选择素水平升高,且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组,UA组高于SA组(P均<0.05)。结论:ICAM-1、VCAM-1、CD18及P选择素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CD18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小玉 朱庆三 +3 位作者 赵立君 孙庆 秦彦国 段德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的表达对血脊髓屏障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7只同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手术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模型。应用逆转录... 目的:探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白细胞介素-1β(IL-1)的表达对血脊髓屏障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77只同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缺血组和缺血再灌组。手术方法采用Zivin法复制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技术、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未引起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2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再灌注6h达到高峰,并持续到12h。ICAM-1mRNA表达量于再灌注4h明显升高,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1/2。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微血管内皮ICAM-1及其调节因子IL-1β的表达量增加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 再灌注损伤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细胞介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TNF-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叶泽兵 汪凡军 +3 位作者 张刚庆 杨旺民 覃海森 刘兴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核因子-κβ(NF-κβ)激活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第2代HUVECs用于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细胞NF-κβ亚单位p65的表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核内NF-κβ含量变化,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IL-6、ICAM-1浓度。结果TNF-α有效激活NF-κβ并诱导HUVECs分泌IL-6、sICAM-1增加;黄芪注射液预先孵育2h能抑制NF-κβ表达并减轻TNF-α诱导的上述反应。结论TNF-α可能通过激活NF-κβ使IL-6、sICAM-1增加,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黄芪注射液对上述反应有拮抗作用,推测是通过抑制NF-κβ途径实现血管内皮保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肿瘤坏死因子-α 脐静脉内皮细胞 核因子-κβ 白介素-6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倩 张美玉 +4 位作者 季萍 汪佳远 王树军 刘帅 王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8-594,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CD4^(+)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以及ICAM-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相关性。方法·①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就诊的SLE患者50例(SLE组)及仁济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人60例(健康对照组,即H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组样本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2组样本血清中可溶性ICAM-1(soluble ICAM-1,sICAM-1)含量。②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α-CD3/28激活于24、48、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sICAM-1含量。③将健康人CD4^(+)T细胞-B细胞体外共培养,分别设立对照组、刺激组、阻断抗体处理组,12 d后采用ELISA检测3组培养上清液中IgG含量。结果·①SLE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sICAM-1含量均较HC组升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血清sICAM-1含量与抗双链DNA抗体、IgG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②健康人CD4^(+)T细胞表面ICAM-1表达水平和上清液中sICAM-1含量随着α-CD3/28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③共培养后,刺激组上清液中IgG含量较对照组升高,而阻断抗体处理组较刺激组下降(均P<0.05)。结论·ICAM-1分子促进CD4^(+)T细胞-B细胞相互作用后IgG的产生,可作为SLE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4^(+)T细胞 B细胞 抗体产生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