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占伟 丁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21-22,共2页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诗作者同林徽因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再别康桥》 爱情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 被引量:15
2
作者 彭志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共7页
文章围绕着我国第一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及其音乐创作有关的问题展开思考 ,以求说明小剧场歌剧的基本特性、总结这部小剧场歌剧音乐创作的有关情况 ,以为这类新兴歌剧样式的繁荣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歌剧 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 现代联曲体 主题 音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之及物性系统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国萍 周燕红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124,共4页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的原文及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旨在一方面揭示诗歌主题,一方面审视译文质量,同时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诗歌解读和诗歌翻译评价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系统 《再别康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之及物性系统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国萍 周燕红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31-136,共6页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的英译版本数量颇丰、质量各异。而对译文的评价亦是众说纷纭、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本文独辟蹊径,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对诗篇原文及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旨在一方面揭示诗歌主题,一方面审... 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的英译版本数量颇丰、质量各异。而对译文的评价亦是众说纷纭、缺乏客观性和权威性。本文独辟蹊径,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对诗篇原文及英译文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旨在一方面揭示诗歌主题,一方面审视译文质量,同时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诗歌解读和诗歌翻译评价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系统 《再别康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与重释:《再别康桥》是一首离愁诗吗?--基于文本的音乐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袁渊 杨文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8,共8页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是被严重误读的中国新诗之一。对《再别康桥》的误读包括政治性误读、审美性误读、音乐改编中的误读等,而这又源于对《再别康桥》情感基调的误读。通过节奏、用韵等音乐性分析,再...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也是被严重误读的中国新诗之一。对《再别康桥》的误读包括政治性误读、审美性误读、音乐改编中的误读等,而这又源于对《再别康桥》情感基调的误读。通过节奏、用韵等音乐性分析,再辅之以意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离愁诗”,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不是愁苦的,而是欢乐的,甚至是兴会淋漓的。由音乐性分析揭示出的《再别康桥》的别绪并非离愁,亦可与徐志摩独特的性格特征所造就的审美个性形成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音乐性 节奏 用韵 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法潇洒的“再别”──《再别康桥》之我见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仁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51-54,共4页
本文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再”字入手,通过作者前后两次去英国剑桥大学的不同经历,分析比较两次“来”,两次“在”,进而体味两次“别”的完全不同心态,力图穿透诗行表层的滞洒、飘逸,揭示全诗内涵的无措、无望、无奈情绪,进... 本文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再”字入手,通过作者前后两次去英国剑桥大学的不同经历,分析比较两次“来”,两次“在”,进而体味两次“别”的完全不同心态,力图穿透诗行表层的滞洒、飘逸,揭示全诗内涵的无措、无望、无奈情绪,进而以诗人郁闷,迷茫,孤寂的创作心理,从一视角展示本世纪20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冲撞中的中国知识者的特殊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诗人 《再别康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中伤感情调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毛雪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Z期62-63,共2页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有名的诗作之一。诗人以如画的笔触,将自己对离别康桥的伤感,通过其娴熟的虚实变换方式,将其寄托于一幅幅流动的美景之中。《再别康桥》一诗中伤感情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徐志摩理想主义破灭的哀伤、徐志...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有名的诗作之一。诗人以如画的笔触,将自己对离别康桥的伤感,通过其娴熟的虚实变换方式,将其寄托于一幅幅流动的美景之中。《再别康桥》一诗中伤感情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徐志摩理想主义破灭的哀伤、徐志摩对中国古典离别诗歌伤感意境的继承以及徐志摩的悲剧精神这样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伤感情调 审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 被引量:2
8
作者 潘正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49,共6页
研究界与中学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潇洒”“洒脱”“飘逸”的,认为“淡化离愁”是本诗的诗美核心。本文通过意象考析、语义考辨、文本内在逻辑等方面的考察,认为此诗的情感基调是“生怕情多累美人”式的“多情... 研究界与中学语文教学界普遍认为,《再别康桥》的情感基调是“潇洒”“洒脱”“飘逸”的,认为“淡化离愁”是本诗的诗美核心。本文通过意象考析、语义考辨、文本内在逻辑等方面的考察,认为此诗的情感基调是“生怕情多累美人”式的“多情”:“我”把悲伤留给自己,绝不惊扰“你”的安宁,不让“你”为离别而伤心。对于告别对象无尽的情感“呵护”,才是本诗的美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情感基调 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再别康桥》诵读指导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2-154,共3页
徐志摩是中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再别康桥》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在诵读这首诗时,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赞美,因此用明亮的声音色彩、欢快高扬的语调、稍快的中速进行... 徐志摩是中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再别康桥》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在诵读这首诗时,有人认为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赞美,因此用明亮的声音色彩、欢快高扬的语调、稍快的中速进行表达。我们认为这没能正确理解和表达诗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再别康桥》虽然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赞美,但更有诗人因现实生活的无奈而蒙上的一层淡淡哀愁和惆怅。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应了解诗人特有的“康桥情结”以及诗歌意象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诵读指导 平淡 中学语文教材 声音色彩 内心感受 现实生活 诗歌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再别康桥》 被引量:1
10
作者 佟羽佳 何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X期78-80,共3页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娴雅,节奏舒缓,给人营造了一种轻柔伤感的意境。该诗虽是新诗,却很好地传承了我国传统诗词中的意境文化,体现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本文试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再别康桥》的画面、节奏以及情感,展...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娴雅,节奏舒缓,给人营造了一种轻柔伤感的意境。该诗虽是新诗,却很好地传承了我国传统诗词中的意境文化,体现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本文试结合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再别康桥》的画面、节奏以及情感,展现该诗的意境之美。希望能为中学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解读该诗和继承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文化视域 传统文化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 意境之美 传统诗词 阅读教学 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成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19,共2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课文,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诗歌的内容特点是抒发情感,不管是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无不为了抒情。抒情是诗歌的生命、灵魂。因此,《再别康桥》的教学,应捕捉诗歌的意象,联系具体的背景,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眷恋、愁苦、洒脱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 写人叙事 诗歌 语文版 朱光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备课三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汤登仲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再别康桥》 备课 《教师教学用书》 高中 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批评的层面结构细读法与《再别康桥》的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洪先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7期109-109,共1页
新批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其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方法论,新批评解读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将文... 新批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之后在英美出现的一个以文学本体论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流派,其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方法论,新批评解读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将文本看成是一个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依据这种分法对徐志摩的抒情诗《再别康桥》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解读 方法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中“梦”的解析
14
作者 黄宗广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诗人 意象 《再别康桥》 意蕴 飘逸 品味 解析 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现代诗歌代言体经典
15
作者 张传刚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48,52,共4页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出国欧游归途的海上,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号,后收在《猛虎集》内。在《再别康桥》中,“我”一共出现了十次,除第四、第五两节外,其他各节次均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出国欧游归途的海上,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十号,后收在《猛虎集》内。在《再别康桥》中,“我”一共出现了十次,除第四、第五两节外,其他各节次均重复出现。“我”的高频度出现,让读者感觉“我”就是诗人自己。许多研究者也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 代言体 徐志摩 林徽因 诗人情感 抒情主人公 休道 曼殊斐儿 情感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主义的深情告白——漫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16
作者 霍秀全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理想主义 徐志摩 《再别康桥》 诗歌 人生观
全文增补中
《再别康桥》赏析
17
作者 鲁湘元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24-26,共3页
《再别康桥》赏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鲁湘元康桥(Cambridge),今天通常译作剑桥,是英国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在伦敦以北约80公里处。剑桥这座城市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这固然是因为它有着如画如诗的自然风光,但更重要的,是因... 《再别康桥》赏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鲁湘元康桥(Cambridge),今天通常译作剑桥,是英国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在伦敦以北约80公里处。剑桥这座城市在全世界都很有名。这固然是因为它有着如画如诗的自然风光,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剑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林徽因 剑桥大学 林长民 梁启超 城市病 狄金森 哥伦比亚大学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歌一曲笙箫意 情牵三美荡涟漪——浅谈《再别康桥》新“三美”教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韦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4X期27-28,共2页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在欧游归途中所作的精品,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歌是诗人的翅膀,康桥是诗人最美的梦,徐志摩凭借着这双潇洒而轻柔的翅膀作别心中依依不舍的梦。柔情蜜意中揉着洒脱,...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秋在欧游归途中所作的精品,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歌是诗人的翅膀,康桥是诗人最美的梦,徐志摩凭借着这双潇洒而轻柔的翅膀作别心中依依不舍的梦。柔情蜜意中揉着洒脱,魂牵梦萦里漾着激情,诗歌的意境之美令人陶醉,这首诗可以说是最受学生喜爱的现代诗,在课堂内外以自我独特的领悟和理解演绎着精彩。《再别康桥》的确有广阔的空间令人神往,如何引领着学生感受到美的真谛所在,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积极探讨和尝试的。笔者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 新“三美” 诗的拟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再别康桥》与中国传统诗词间的渊源
19
作者 何文刚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51,共2页
徐志摩,一个生不容于世俗,死后终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而声望日隆、光彩益炽的诗人。在其翩若惊鸿的一生中,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章。其中那首带着哀伤,投射着诗人一往情深心声的《再别康桥》便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仍有很多读... 徐志摩,一个生不容于世俗,死后终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而声望日隆、光彩益炽的诗人。在其翩若惊鸿的一生中,创作出诸多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章。其中那首带着哀伤,投射着诗人一往情深心声的《再别康桥》便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今仍有很多读者不断地吟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传统诗词 渊源 中国 文学成就 徐志摩 诗人 世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别康桥》的悲剧精神
20
作者 李晓青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0,共3页
1928年6月,徐志摩起程赴日本、美国、欧洲游学。11月6日于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写下了著名诗作《再别康桥》。茅盾《徐志摩论》称:“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
关键词 《再别康桥》 悲剧精神 徐志摩 内容 诗作 茅盾 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