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内经》气血失调理论探要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龙明照
周仲瑛
金妙文
龙明智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室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2期3-5,共3页
-
文摘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某些脏腑。本文根据《内经》关于气血的生理、病理,论述气血的相互影响及其病变不仅是形成疾病的根源,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示,临床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既要注意气血的变化,又要将调理气血作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气血不和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札记五则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明
-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2期2-3,共2页
-
文摘
1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寒”与“热”在此分别用来代表“阴”与“阳”,此为以具体代言抽象之笔法。对于“生”字,多数注家作“产生”解,谓寒产生浊气,热产生清气。于理似嫌不通。愚谓:“生”者,性也。《吕氏春秋·知分》曰“立官者以全生也”,《中华大字典》注“生,谓性也”,并引《大戴礼记》有关文字以证。“生”在此指“生理特性”而言,这种用法在《内经》中并非绝无仅有。如《灵枢·五音五味》篇说“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妇人之生”,显然是指“妇女的生理特性”而言,可资佐证。因此,本句意为:阴气其性重浊,阳气其性轻清。阳气轻清故主升。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内经》两感辨析
- 3
-
-
作者
汪栋材
王玲
-
机构
江西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2期2-3,共2页
-
文摘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肝为“罢极之本”纵横谈
- 4
-
-
作者
陈明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5期4-5,共2页
-
文摘
“肝者,罢极之本”是《素问·六节脏象论》在归纳肝脏的基本功能时提出来的。由于本句所在段落为《内经》论述脏象理论的重点章节,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但对如何理解“罢极”,古今仁智互见,纷陈杂说,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此予以归纳和探讨。多数医家认为,“罢”音义同“疲”,“极”谓“劳”,“罢极之本”即“疲乏劳困之本”。如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曰“肝主筋,故劳倦罢极,以肝为本”,将“劳倦”与“罢极”连用,已能看出马莳的注义,惜其未将“罢极”直释为“劳倦”,其义似嫌笼统。在这一点上吴昆注的比马氏明了,《素问吴注》明确指出:“罢。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肝(中医)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内经讲义》字词误释分析
- 5
-
-
作者
邢玉瑞
-
机构
陕西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1期11-13,共3页
-
文摘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教学之需要,对所选原文做了详尽注释,有些注释并有独到之处,但在个别注释中亦有一些误释之处。本文拟就有关误释的原因予以分析。一。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读《素问·上古天真论》札记
- 6
-
-
作者
陈宝明
-
机构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5期2-2,共1页
-
文摘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重要篇章之一,本篇共分三段,重点说明肾气在摄生防病、益寿延年中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肾气对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等方面的影响。文中提出的“真人”、“圣人”、“贤人”、“圣人”,虽系假说,但是作者旨在说明不同养生方法,可收到不同的养生成效,而且又以“天真”冠名,更突出体现了肾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内经》徐疾补泻释义
被引量:2
- 7
-
-
作者
薛松
-
机构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5期3-4,共2页
-
文摘
《内经》对徐疾补泻手法,在《灵枢》和《素问》中分别予以不同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而《素问·针解》却用“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疾按之”述之。对于第一段经文,《灵枢·小针解》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内经》医疗气象学探析
- 8
-
-
作者
陈智明
-
机构
新疆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3期4-5,共2页
-
文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黄帝内经》中的医疗气象学愈来愈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促发着人们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就《内经》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气象学内容作一初步探讨。1 生理气象学 1.1 气候与脏腑:《内经》不仅认为自然界气候与人体脏腑间存在着直接通应关系,如“五脏应四腑,各有收受”,心“通于夏气”,“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还认为气象因素可通过影响自然界——人生存的环境而间接影响人体脏腑,例如“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气象因素
-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内经》色诊在诊断学中的应用
- 9
-
-
作者
杨亚平
-
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4期2-2,共1页
-
文摘
《内经》之色诊,一般多指面部望色而言。望面色对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这在中医诊断学中反映得尤为突出。一、色诊究原理《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指出色泽是人体脏腑气血之外荣。因“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柩·邪气脏腑病形》篇),故各脏腑的精气均通过经络而上荣于面。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望诊(中医)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气化则能出矣”新释
- 10
-
-
作者
郑华启
-
机构
河南省杞县卫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3期8-8,共1页
-
文摘
《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指出膀胱是贮藏津液之腑,通过“气化”作用能将多余的津液排出体外。对这一“气化”作用,世人多徒执于肾,认为肾之气化作用决定膀胱的贮排功能。笔者认为此说不无道理,但从整体观念着眼则欠妥。水液在人体的生成、输布、贮排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依靠胃之受纳、脾之转输、肺之宣肃、三焦之通调、膀胱之贮排等共同协调以完成。在这复杂的生理过程中,
-
关键词
《内经》——注释
运气(中医)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