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礼乐精神与女子教育--“《关雎》之义”辨证
被引量:
3
1
作者
孙尚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4,共10页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关雎》之义
”
“后妃之德”
礼乐精神
女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2
作者
孟庆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7,共8页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道德意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诗》教”的功能是与人们对《诗》的经典意义的理解相应的。而对《诗》经典意义的塑造,面临着一个《诗》所特有的困难,即《国风》诗篇的来源、内容以及意义的驳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内在地影响着早期“《诗》教”功能的演变。《关雎》作为《风》之始,围绕该诗的解读最为鲜明地体现着这种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经典
《关雎》之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礼乐精神与女子教育--“《关雎》之义”辨证
被引量:
3
1
作者
孙尚勇
机构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4,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17ZDA241)
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SKQY201763)。
文摘
《关雎》最初是用于女子教育的作品。《关雎》的叙述者是女子教育的主持者后妃,她教给年轻女子采摘荇菜和准备祭祀等劳动技能,让她们学会相互协作和配合,同时使用琴瑟钟鼓之乐教育年轻女子达成性情之平和,养成内在心性气质和外在容貌举止的淑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行》以及“上博简”《孔子诗论》都只是用诗,与《关雎》之义没有直接关联。《史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和“周室衰而《关雎》作”两条材料,习惯视作《关雎》讽刺说和诗篇晚出的关键证据,但历来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存在断章取义之弊,属于严重误读。《关雎》是周人制礼作乐最早的重要作品之一,表征了周文化的礼乐精神和对女子教育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
《关雎》之义
”
“后妃之德”
礼乐精神
女子教育
Keywords
the meaning of Guan Ju
the virtue of empress
the spirit of rites and music
women's education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2
作者
孟庆楠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0-57,共8页
文摘
在《诗》学史上,“《诗》教”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诗》作为教育的内容或素材,并通过一定的教育形式而达成对人道德的培养。从春秋至汉代,《诗》教经历了从官学转为私学、再从私学向官学的复归,施教者、受教者以及“《诗》教”所要培养的道德意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诗》教”的功能是与人们对《诗》的经典意义的理解相应的。而对《诗》经典意义的塑造,面临着一个《诗》所特有的困难,即《国风》诗篇的来源、内容以及意义的驳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内在地影响着早期“《诗》教”功能的演变。《关雎》作为《风》之始,围绕该诗的解读最为鲜明地体现着这种演变。
关键词
《诗》教
经典
《关雎》之义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礼乐精神与女子教育--“《关雎》之义”辨证
孙尚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言志与风化:早期《诗》教功能的分化与转变——基于出土文献的再思考
孟庆楠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