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鲁迅及其著作》的编纂思路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爱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2,共8页
作为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集,1926年台静农所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对鲁迅的生命史与个人文学史进行总结的重要尝试,既比较客观地呈现了社会舆论中复杂的鲁迅论,也有意纠正有关鲁迅及其文学的种种误解,更着意塑造其人其文学的彻底批判... 作为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集,1926年台静农所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是对鲁迅的生命史与个人文学史进行总结的重要尝试,既比较客观地呈现了社会舆论中复杂的鲁迅论,也有意纠正有关鲁迅及其文学的种种误解,更着意塑造其人其文学的彻底批判性、革命性特质。该资料集的编纂正处于时代变革与鲁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对为新文学和国民苦斗多年的鲁迅有极大的鼓舞,也为现实生活中疲倦和挣扎的鲁迅提供了精神慰藉,为其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命史 个人文学史 革命性 道路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著作编辑室与《鲁迅全集》的注释
2
作者 李杨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8,共11页
“鲁编室”开启了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并在“征求意见本”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进一步修订,逐渐确立起《鲁迅全集》的基本形态。工作方针的调整,是其编注设想的集中体现,同时深刻影响到各版《鲁迅全集》的面貌呈现。通... “鲁编室”开启了1958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并在“征求意见本”和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进一步修订,逐渐确立起《鲁迅全集》的基本形态。工作方针的调整,是其编注设想的集中体现,同时深刻影响到各版《鲁迅全集》的面貌呈现。通过不断改进编辑和注释体例,“鲁编室”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检索方法,这些经验教训也为其后的注释组所吸收。落实到具体的校注内容的完善,表现在对鲁迅作品的校勘查验和注释对象的纠偏与丰富上,而“鲁编室”对于新的研究成果的参考借鉴,也让《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始终处于不断修改的“未完成时”。在“鲁编室”的反复实践中,围绕何处该注、如何抓住重点和确保客观真实等问题展开诸多讨论,这也成为修订《鲁迅全集》的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编室” 鲁迅全集》 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冯晓青 沈韵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8,共13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不能简单以“技术中立”作为免责事由,从成本效益的经济理性、危险控制理论来看,服务提供者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具有必要性基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解释论立场,确立其作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不能简单以“技术中立”作为免责事由,从成本效益的经济理性、危险控制理论来看,服务提供者承担著作权侵权责任具有必要性基础。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解释论立场,确立其作为新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地位,并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特性与侵权场景适当调整其侵权责任认定,包括引入过错推定作为归责原则和探索注意义务的重构。注意义务的认定应遵循一种客观、动态的认定标准,具体内容涉及数据来源合法、算法优化训练、监督用户合规使用义务。实践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表现为不同行为形态、违反不同注意义务内容,因而有必要类型化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规则。同时,为维系利益平衡与促进技术发展,需要构建包括意思自治保留下责任分配、用户免责下侵权阻却等责任限制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 著作权侵权 间接侵权 注意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Seek模型蒸馏的著作权法正当性重勘 被引量:1
4
作者 林秀芹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110,共20页
针对AI模型DeepSeek-R1蒸馏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展开法理分析。研究基于蒸馏技术特征与法律要件双重维度,解析知识蒸馏的技术本质——通过模型间参数迁移实现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其AI创新型训练的本质与技术中立性可以否定著作权侵权的指... 针对AI模型DeepSeek-R1蒸馏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展开法理分析。研究基于蒸馏技术特征与法律要件双重维度,解析知识蒸馏的技术本质——通过模型间参数迁移实现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其AI创新型训练的本质与技术中立性可以否定著作权侵权的指控。依据《著作权法》及相关原理,论证模型参数作为功能性技术方案不属于著作权保护范畴。通过中、美、欧、日等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机器学习数据合理使用的“文本与数据挖掘例外条款”,揭示当前法律在技术中立原则与权利人利益保护间的制度张力。根据“三步检验法”和“转换性使用”等分析框架研究表明,DeepSeek-R1的蒸馏不构成侵犯著作权,此外,AI模型的蒸馏行为定性应当促进“技术创新—权利保护—公共领域”的动态平衡,为此,应当肯定蒸馏行为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蒸馏 著作权侵权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规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利华 王诗童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71,共15页
大数据、强算力、多模态赋能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进程,部分替代了人类的智力创作劳动,但人类在启动、引导和控制人工智能的“双向训导”过程中,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表达,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者。生成... 大数据、强算力、多模态赋能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进程,部分替代了人类的智力创作劳动,但人类在启动、引导和控制人工智能的“双向训导”过程中,决定了作品的最终表达,完成了作品的创作,构成著作权法上的作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其“机器之心”,不具有个人独立意志,无法承担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责任,不宜被拟制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是辅助人类的创作工具。人类深度充分利用作为创作工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完成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构成著作权法中的作品。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需要在坚持其规范意旨和基本法理的基础上,因应新技术引发作品创作模式的变化而予以适时合理地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著作权法 创作 作者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的著作权法评价——以全球首例机器学习诉讼为研究样本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韬略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0,共24页
从法解释论视角评价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行为的著作权法合法性时,应先分析在先许可协议对开源代码使用的约定。尽管大模型开发商可能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且在模型训练或者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复制、修改、传播开源代码乃至删除作品来源... 从法解释论视角评价使用开源代码训练大模型行为的著作权法合法性时,应先分析在先许可协议对开源代码使用的约定。尽管大模型开发商可能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且在模型训练或者输出阶段可能存在复制、修改、传播开源代码乃至删除作品来源信息的行为,但训练数据集不公开在多方面限制了著作权侵权认定。司法机关以大模型输出端为规制对象并以合理使用为利益调节器的务实思路,向大模型产业传递了友好信号,刺激了降重技术的开发,并可能进一步降低著作权人提起侵权诉讼的概率和理论正当性。个案分析过程还暴露出我国著作权法在应对大模型训练著作权侵权问题时的优缺点。我国亟需修正合理使用制度以应对大模型开发对数据训练的需求,同时应从立法和技术角度推动训练数据著作权权属信息的透明化,以保护作者著作人身权和电子权利管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代码 大模型 机器学习 著作权侵权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著作权困境及其调适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涛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8,共20页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引发著作权困境,传统作品许可使用机制面临功能失灵,既有“限制与例外”条款亦存在适用难题。当前学界提出的以“非作品性使用”为代表的“根源性”权利限缩模式,以及以“文本与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封闭式”权利限... 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引发著作权困境,传统作品许可使用机制面临功能失灵,既有“限制与例外”条款亦存在适用难题。当前学界提出的以“非作品性使用”为代表的“根源性”权利限缩模式,以及以“文本与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封闭式”权利限制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困境,但因其理论局限和制度设计缺陷,难以真正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相较而言,合理使用作为典型的“开放式”权益平衡模式,更具制度灵活性与适应性,可通过多层次评估框架弥补其操作困难与适用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需辅以技术治理工具、训练数据透明度义务和合理补偿机制等创新措施,推动著作权法的渐进改革与完善,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模型 训练数据 著作权困境 适应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著作权侵权规则的守正与创新——立法论与解释论的二元视角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祥俊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2,共17页
网络著作权侵权规则是以“避风港”为标志,由通知删除、间接侵权、网络服务被动中立以及过错归责的“具体知情”“红旗标准”等构成的独特规则体系。环环相扣的具体规则和判断标准构造了各方利益折中妥协的公约数,承载了独有的网络著作... 网络著作权侵权规则是以“避风港”为标志,由通知删除、间接侵权、网络服务被动中立以及过错归责的“具体知情”“红旗标准”等构成的独特规则体系。环环相扣的具体规则和判断标准构造了各方利益折中妥协的公约数,承载了独有的网络著作权利益格局,最终实现著作权有限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适当免责以及社会公众信息获取自由的利益平衡。随着巨型互联网平台的勃兴、算法和过滤等技术的发达以及AI生成等新型网络平台的出现,国内外均有废改“避风港”规则的理论讨论和实践变化,但总体上均未动摇现有的立法框架和利益格局。司法裁判要遵循立法与司法的边界,强化利益平衡思维,不宜以拥抱创新和加强保护为名,进行僭越司法权的恣意创新。凡属于体现法律界限并分配责任和风险的刚性侵权规则,都不是基于技术能力而酌情裁量的事项,不能通过采用“概括知情”、强化实施过滤和主动治理义务等方式,轻率改变法定的侵权治理范式和政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网络传播权 避风港制度 间接侵权责任 事先审查过滤义务 网络著作权治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北京:故乡?他乡?
9
作者 李怡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 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着。重要的是,鲁迅在北京经历了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精神形式的提炼,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美学”,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了南北文化观念,这是他最终“超克”地域,建构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北京美学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的学术交往——以中国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10
作者 鲍国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开创期,鲁迅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为卓著,学术影响力也最为可观。二人通过真诚交往和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不仅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学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还使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价值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推动现代... 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开创期,鲁迅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为卓著,学术影响力也最为可观。二人通过真诚交往和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不仅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学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还使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价值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推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进而实现了新文化的凝聚与传播。鲁迅与胡适及同时代学人由学术共同体进而成为思想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新文化建设,这才是现代中国小说史学之兴起的关键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中国小说史学 学术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妃”而非“漆妃”——鲁迅《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文本校正
11
作者 秦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 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之精确甚至重大错刊处。本文尝试梳理《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并对存在于《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之《祭书神文》中的文本谬误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书神文》 周作人《日记》 鲁迅的故家》 鲁迅全集》 淬妃 漆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者之心性——以毛泽东论鲁迅为中心
12
作者 张城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中国悠久深厚的经史文明传统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的自然呈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对章太炎晚年转向学术研究并不认同,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对鲁迅评价很高,认为鲁迅之所以... 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中国悠久深厚的经史文明传统面对近代以来危机与变局的历史时刻的自然呈现。作为一名革命战士,鲁迅对章太炎晚年转向学术研究并不认同,主张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对鲁迅评价很高,认为鲁迅之所以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于中国革命史中而非学术史上。毛泽东对鲁迅革命精神的论述,带有夫子自道,时刻勉励自己像鲁迅那样始终保持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做一名永远的革命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鲁迅 革命者 革命精神 革命战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现状梳理、问题透视与机制建设
13
作者 刘永红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学术著作出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梳理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现状,透视其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学术著作出版机制,从而推进中国学术著作出版高质量发展。学术著作出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导向机制、选... 学术著作出版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梳理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现状,透视其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建设新时代中国学术著作出版机制,从而推进中国学术著作出版高质量发展。学术著作出版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导向机制、选题机制、规范机制、定价机制、营销机制、考核机制等机制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著作 学术出版 出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鲁迅《彷徨》的整体性
14
作者 张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共1页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 《彷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更有意义。《彷徨》的第一篇《祝福》,就奠定了整部《彷徨》的基本主题和叙事格调。《祝福》的主干部分看上去是一个关于底层妇女悲惨遭遇的故事。但鲁迅并没有直接写祥林嫂的故事,而是设置了一个看上去跟祥林嫂关系不大的叙事人——“我”。叙事人一开始是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个在外地接受了所谓“新式教育”的年轻人的还乡见闻。但与《呐喊》中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不同,《彷徨》中的叙事人以旁观者的姿态,将故乡看作问题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集 叙事格调 底层妇女 祝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暗及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鲁迅与幽暗意识
15
作者 刘春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4,共9页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 20与21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科学总体上从重视内面的宋学/理学式的研究范式转换到了重视外部的汉学/经学式的研究范式。作为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鲁迅研究亦不例外。其结果是造成了学术界过于重视鲁迅与外部社会历史的关联性,而严重忽略了鲁迅作品“审美”的存在,以及无视鲁迅作品中最根本性的与直觉和本能相关联的生命主义本身。为此,应回到鲁迅及鲁迅文本本身,重返鲁迅的幽暗意识,在直觉与本能关联的生命主义及其日常生活美学中打开鲁迅及鲁迅文本,并借此最终发现鲁迅日常生活美学的政治锋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日常生活 幽暗意识 活身体 向下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青年的圣地:北京鲁迅旧居的精神文化标识——以鲁迅迁居西三条21号100周年纪念特展为视角
16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百年之际,提炼出“文艺青年的圣地”的精神文化标识,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这是将民族魂的精神本体置于百年中国现当代史的经纬中进行观照与考量后标绘出的思想坐标。自迁居于此,鲁迅通过创办刊物,组建社团,... 在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百年之际,提炼出“文艺青年的圣地”的精神文化标识,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这是将民族魂的精神本体置于百年中国现当代史的经纬中进行观照与考量后标绘出的思想坐标。自迁居于此,鲁迅通过创办刊物,组建社团,引领示范,锻造大批文艺战士。“老虎尾巴”书桌上的煤油灯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光源,西三条21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记忆之场。此后才有了上海时期更多左翼青年的追随,及其逝世后革命圣地延安以鲁迅命名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对于文艺干部培养的制度化。正是因为当年的文艺青年许广平、王冶秋成长为新文化的中坚力量,在特殊历史时期采取机智的策略,西三条21号才得以有效保护,成为中国近现代名人故(旧)居保护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旧居 文化标识 西三条21号 文艺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鲁迅对话的人们
17
作者 孙郁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70,共7页
就研究视角与学人面貌而言,近二十年的鲁迅研究较之于1980、90年代,在知识性、专业性增强的同时也显出了一丝书斋气。有的学人从传统与西学的对话中挖掘鲁迅思想的幽深之所;有的学人通过分析鲁迅作品的互文性与相关史料来呈现其知识结... 就研究视角与学人面貌而言,近二十年的鲁迅研究较之于1980、90年代,在知识性、专业性增强的同时也显出了一丝书斋气。有的学人从传统与西学的对话中挖掘鲁迅思想的幽深之所;有的学人通过分析鲁迅作品的互文性与相关史料来呈现其知识结构与精神哲学;有的学人专注于鲁迅杂文、鲁迅传播在历史纵深处的遗风;也有学人以驳杂的知识背景推进鲁迅与史学、哲学、社会学、比较文学、语言学、金石学的文化关联。日本与韩国研究界对国内构成了重要的思想参照,新世纪以来的“政治鲁迅”则显示了学人对政治维度的重释意图。相比于研究界对学理性的强调,作家对鲁迅精神的审美借鉴或许更能把握文学性灵的脉搏。站在当代教育延长线上的后辈学人面临将主体性沉入时代的历史课题,若能绽放摩罗式的生命本真,将会为鲁迅研究的延展提供更多突围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学审美 时代与历史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修订本”之比较
18
作者 刘运峰 陈超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8,共13页
作为鲁迅研究的重要文本,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目前以“手稿本”和“修订本”两种版本并行。从回忆录的文体特点出发,通过对读比勘,可以发现两者在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改动的范畴也绝不限于政治色彩,“手稿本”... 作为鲁迅研究的重要文本,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目前以“手稿本”和“修订本”两种版本并行。从回忆录的文体特点出发,通过对读比勘,可以发现两者在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改动的范畴也绝不限于政治色彩,“手稿本”不仅是“修订本”的未定稿,且是具备本体价值的原本。但是,通过“修订本”,可以看到作品生成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气候,是还原时代语境、作者处境,帮助读者设身处地理解“手稿本”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广平 鲁迅回忆录》 “手稿本” “修订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的制度再造
19
作者 黄汇 曾益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6,154,共10页
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架构使文化传播呈现交互性特征,这使人类文化创新展现强大的发展潜能。然而,著作人身权在保护广度、强度与长度方面的非理性扩张却成为横亘在社会公众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巨大鸿沟。构建和创新著作人身权公... 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架构使文化传播呈现交互性特征,这使人类文化创新展现强大的发展潜能。然而,著作人身权在保护广度、强度与长度方面的非理性扩张却成为横亘在社会公众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巨大鸿沟。构建和创新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机制具有法理正当、价值合理与文化必要性,其不仅符合权利义务理论的范式前提,亦能保障社会公众的表达自由,并能繁荣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创设客体公共领域,在广度上排除AIGC的著作人身权保护,通过创设权能公共领域,在强度上限制著作人身权的各项权能,通过创设时间公共领域,在长度上摒弃著作人身权的永续保护,进而形成一个合理的著作人身权公共领域机制,以助力文化的接续创新与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著作人身权 非理性扩张 公共领域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向田野:鲁迅对待民间文艺的态度
20
作者 刘思诚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1-210,共10页
田野调查构成了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中考察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学术话语。鲁迅与民间文艺相关的文学创作、论述和做法展现了他的田野调查意识和对田野调查相关问题的认识,田野也就构成了理解鲁迅对待民间文艺态度的一种视角。宏... 田野调查构成了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中考察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学术话语。鲁迅与民间文艺相关的文学创作、论述和做法展现了他的田野调查意识和对田野调查相关问题的认识,田野也就构成了理解鲁迅对待民间文艺态度的一种视角。宏观的文化设计、中观的原则方法和微观的类化写作系统建构了我们理解鲁迅相关思想与实践的三个维度。无论是《拟播布美术意见书》的倡议,采录绍兴目连戏的计划,出版《十竹斋笺谱》的署名方式,还是对浙西笑话的评述,对阿长、祖母故事讲述的追忆等,都是鲁迅朝向田野的表征。虽然不少内容停留在构想阶段,但是它们可以为我们今天的田野调查、民俗学发展、非遗保护乃至文化建设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田野调查 类民间艺人 搜集整理 民间文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