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6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监测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明辉 谭丽 +3 位作者 高丽荣 马莉娟 董姝君 姚雅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共7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是开展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履约成效评估POPs监测的要求,综述了我国POPs监测能力建设和履约成效评估全球POPs监测进展。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了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是开展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履约成效评估POPs监测的要求,综述了我国POPs监测能力建设和履约成效评估全球POPs监测进展。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了环境空气、水体和母乳中POPs的监测,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可为评估我国POPs污染水平和环境与健康风险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还介绍了国外POPs监测动态,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环境和人体中POPs长效监测机制并开展持续性监测不仅是履约的需求,也可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德哥尔摩公约 持久有机污染物 监测 履约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稿:“中国签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周年”特别专刊--“POPs污染防治与成效”专刊诚邀投稿!
2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POPs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潜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共同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 POPs物质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潜力,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共同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作为首批缔约国之一,在过去20年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履约工作,建立履约协调机制,严格落实淘汰限控要求,强化无意产生POPs的减排控制,无害化处置POPs废物,夯实科技支撑基础,履约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害化处置 污染防治 履约 POPS 公约》 持久有机污染物 协调机制 严格落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海水中4类34种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梦浩 栗笑迎 +2 位作者 高媛 张海军 陈吉平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5-354,共10页
海洋在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中新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是厘清其环境行为、评估其环境风险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建立海水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C-Orbitrap-HRMS... 海洋在新污染物的环境迁移、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水中新污染物的准确定量是厘清其环境行为、评估其环境风险的基础。本研究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建立海水样品前处理方法,基于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GC-Orbitrap-HRMS)测定海水中4类34种含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量分析方法,即:25种有机氯农药(OCPs)、6种多氯联苯(PCBs)同系物、短链氯化石蜡(SCCPs)和2种德克隆(DPs)同分异构体。通过优化液液萃取提取溶剂种类,选择二氯甲烷进行萃取。随之对固相萃取不同洗脱溶剂进行评价,最终使用体积比为9∶1的正己烷和丙酮混合溶剂进行洗脱。质谱采用电子轰击源(EI)(正离子模式)监测OCPs和PCBs目标化合物离子,采用负化学源(NCI)监测SCCPs和DPs,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34种含氯POPs检出限为0.006~2.78 ng/L,定量限为0.02~11.12 ng/L;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得到验证,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6%~128.9%,相对标准偏差(n=6)为0.2%~19.2%。通过实际海水样品分析显示,SCCPs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最高,质量浓度最高为130.6 ng/L,需要持续重点关注。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品需求量少,适用于大批量海水样本中多种含氯POPs的痕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含氯持久有机污染物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自由基的热化学生成及其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协同行为
4
作者 刘小云 祝文龙 +4 位作者 蓝平 杨莉莉 刘国瑞 郑明辉 刘润增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 工业热过程是我国POPs的重要排放源,热化学过程中持久性自由基(persistent free radicals,PFRs)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的生成行为具有协同性.阐明PFRs的生成机制及其对POPs生成和控制的关键作用,是开发高效PFRs与POPs协同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我国履约行动及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热化学过程PFRs的生成及识别方法、PFRs与POPs的协同生成及协同控制行为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自由基 持久有机污染物 热化学过程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
5
作者 罗希 谢晓靓 +3 位作者 徐成剑 张露 颜丹 唐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3,共8页
环保疏浚是治理湖泊污染底泥,消减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确定疏浚范围的控制指标是保证治理效果和工程经济性的关键,但现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对底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控制指标并未予以明确。研究结合相关技术指南和规程,... 环保疏浚是治理湖泊污染底泥,消减内源污染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确定疏浚范围的控制指标是保证治理效果和工程经济性的关键,但现阶段相关技术标准对底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控制指标并未予以明确。研究结合相关技术指南和规程,以长江流域鸭儿湖复合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梳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底泥中的二噁英、甲基汞及短链氯化石蜡(SCCPs)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具备渔业功能的湖泊,建议二噁英总毒性质量比和SCCPs质量比控制指标分别为5~10 ng/kg和900 ng/g;对于具备渔业功能的湖泊,建议参考地区背景值提高控制指标标准;对于底泥表层甲基汞质量比>5 ng/g的区域,应限制渔业养殖功能。根据湖泊功能提出的技术建议,为复合污染底泥修复补充了理论依据,也为今后同类湖泊治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持久有机污染物 控制指标 二噁英 甲基汞 短链氯化石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6
作者 姚婷婷 《绿色中国》 2025年第1期94-96,共3页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以实现其完全分解,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目标。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也变得更为严格。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技术手段,以实现其完全分解,进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目标。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够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毒性和生物累积性,因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监测 治理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生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溱 赵妍 +1 位作者 吕梦晨 唐学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9,共1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POPs的吸附、吸收、转化及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POPs的环境行为。本文将浮游生物对POPs迁移和转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POPs的吸附-吸收和生物富集/放大过程及影响以上过程的生物和环境因素,从脱卤代谢、氧化代谢和微生物联合代谢3个方面阐述了浮游生物对POPs的降解及转化机制,最后讨论了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对POPs垂直迁移的影响。本文能够为水生生物影响POPs迁移和转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浮游生物 生物富集 生物代谢 生物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热过程中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自由基转化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炳丞 王枭 +4 位作者 王健 金蓉 马云峰 刘国瑞 郑明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65-3677,共13页
掌握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nintentionally produc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UPOPs)的生成机制对于其在典型工业热过程中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二噁英等UPOPs生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反应后稳定化合物和目标同类... 掌握无意生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unintentionally produc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UPOPs)的生成机制对于其在典型工业热过程中的源头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对二噁英等UPOPs生成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反应后稳定化合物和目标同类物分布的检测,缺乏对自由基中间体的研究.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是一类新的环境污染物,其半衰期可达数月,可在环境样品以及二噁英生成过程中检出.近年来EPFRs被认为是UPOPs生成的重要自由基中间体.本文对UPOPs生成过程中前驱体种类、金属化合物、温度、反应气氛等对EPFRs生成特性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前驱体生成UPOPs过程中同种或不同种EPFRs的转化路径.此外,基于现有UPOPs源头阻滞技术,提出了UPOPs与EPFRs协同控制的潜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热过程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持久自由基 生成机制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近岸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婧嫄 杨群慧 +1 位作者 季福武 曾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7-2246,共30页
收集分析近10a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全氟烷基物(PFAS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有机氯农药(OCP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六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基于... 收集分析近10a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全氟烷基物(PFASs)、多氯联苯(PCBs)、多溴联苯醚(PBDEs)、有机氯农药(OCP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六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基于半数效应浓度(EC50)或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海水和沉积物中POPs的生态风险评估,表明东海近岸大部分海域的PCBs、PBDEs和OCPs生态风险较低,但在杭州湾附近海域处于轻微至中等生态风险水平.PAHs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低及以下风险,PAEs处于中等偏高风险.PFASs处于中等及以下风险,但其中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长江口附近的生态风险较高.来自陆源输入的POPs在东海近岸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分布主要受到长江冲淡水、大气干湿沉降、沿岸流和潮汐作用的影响,呈现出绝大多数污染物含量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较高,且向外海和南部沿岸总体降低的趋势.在浙闽沿岸泥质区、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物中部分污染物含量明显较高,与泥质区细颗粒泥沙对POPs的结合能力较强密切相关.长江冲淡水与东海海水交汇过程中温盐差异形成的“大陆边缘过滤器”效应,使得沉积物中部分POPs含量在盐度1~5的海域较高.东海的季节性低氧使得DDTs和PCBs等POPs普遍发生还原降解作用.除生物降解作用之外,生物泵和生物扰动等也会影响POPs在东海的分布.虽然我国已加强了对POPs的管控,但目前东海近岸的局部海域的POPs污染仍然存在,有待未来进一步完善POPs的监测手段和风险评价标准,并继续加强对新污染物的监测和环境行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长江口 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 时空分布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治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东辰 霍亚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共4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产生与人工合成化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目前POPs主要有三种来源类型: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工业和热生产工序中的副产物。POPs具有高持久性、高毒性、高脂溶性等特征,进入自然环境后,会在高级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并对其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脏造成不可逆伤害。为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该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自该公约生效以来,我国分三阶段积极履约,目前在POPs管控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面对高速增长的人工合成化学品,我们应及早建立完善的化学品管理制度,防止重蹈POPs的覆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人工合成化学品 斯德哥尔摩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危险废物鉴别中的限值修订建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令易 迭庆杞 +1 位作者 王雪娇 杨子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9-1968,共10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频繁在多种环境介质和人体组织中检出并受到环境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固体废物是POPs重要的源和汇,科学合理地处置含POPs固体废物对于遏制和减少该类污染物的环境危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清单的更新,我国现行的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也需要及时修订完善。针对这一需求,对比了国内外含POPs固体废物的管理限值要求,梳理了我国典型固体废物或固体样品中POPs的残留现状。结果显示,大多数固体废物、环境样品或生物体中POPs含量在十亿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的水平,一些POPs在用途较大的样品中接近或可达千分之一的水平。其中,固体废物中POPs可能高于限值风险的种类有多溴联苯醚类、五氯酚和短链氯化石蜡等。结合我国现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制定的方法学,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因素,给出了我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列举的19种(类)POPs在毒性物质含量鉴别中的建议修订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POPs) 危险废物 物质含量 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云霞 孟志娟 +2 位作者 范素芳 赵丽敏 李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162,共7页
建立一种LPAS快速滤过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2:1)超声重复提取3次,提取液氮吹浓缩后经LPAS柱净化,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 建立一种LPAS快速滤过净化柱结合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测定植物油中57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乙腈-乙酸乙酯(体积比2:1)超声重复提取3次,提取液氮吹浓缩后经LPAS柱净化,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在全扫描模式下检测。结果表明:57种POPs在0.4~1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0;检出限为0.25~2.00μg/kg,定量限为0.8~6.0μg/kg;基质加标水平为0.8~60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62.4%~125.3%,相对标准偏差为1.2%~9.9%。利用该方法检测市售30例样品,其中8例检出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均未检出。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适用于植物油中POPs残留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 LPAS快速滤过型净化 持久有机污染物 植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与治理策略
13
作者 赵彬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23期66-68,共3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颇为复杂,如何对其进行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征等展开了探讨,并对该污染物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颇为复杂,如何对其进行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该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与特征等展开了探讨,并对该污染物在水、土壤和大气环境中的监测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治理策略,旨在提升此类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保障国家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环境监测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吸附富集、生物降解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韦朝海 张小璇 +2 位作者 任源 胡芸 吴海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发达地区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POPs,浓度为几到几十ng.L-1范围,部分流域超标;针对水体中低剂量的POPs,吸附法是有效的分离技术,生物相及仿生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富集倍数;POPs的生物降解在热力学方面被认为可行,高效菌不断地被分离得到,因此,吸附富集与功能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耦联可以成为有效的控制技术;此外,还从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源头控制、POPs的广泛监控和政策落实方面评价了POPs的控制过程.最后指出,POPs的水污染控制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与工业过程研究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污染控制 持久有机污染物 吸附富集 生物降解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重庆段江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48
15
作者 郭志顺 罗财红 +3 位作者 张卫东 卢益 孙静 曹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48,共4页
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两期水样检出百多种有机物,冬季枯水期检出178种;夏季丰水期检出144种。其中属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18种,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7种。分... 对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两期水样检出百多种有机物,冬季枯水期检出178种;夏季丰水期检出144种。其中属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18种,属于我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有7种。分析结果表明,重庆段水域多环芳烃类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检出率比较高,需要予以密切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 邻苯二甲酸酯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根际修复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25
16
作者 邢维芹 骆永明 +2 位作者 李立平 刘世亮 丁克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根际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及生物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微生物降解、植物过程、非生物降解、土壤吸附、挥发、淋溶等方面归纳了有机污染物根际修复的研究进展,并从细胞培养、添加根系分泌... 根际是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壤微生态环境,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行为及生物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微生物降解、植物过程、非生物降解、土壤吸附、挥发、淋溶等方面归纳了有机污染物根际修复的研究进展,并从细胞培养、添加根系分泌物或根系残留物、挥发污染物收集和残留态污染物测定等方面综述了有机污染物根际行为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生物修复 根际行为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佩华 赵大伟 +1 位作者 聂春红 迟云超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761-1765,共5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特性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综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生产、使用现状,重点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现状,提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污染现状 控制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采样技术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朱青青 刘国瑞 +3 位作者 张宪 董姝君 高丽荣 郑明辉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60,共11页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 大气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utants,POPs)监测的重要环境介质,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是准确表征大气中POPs赋存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大气中POPs的采样技术发展很快。本文介绍了大气中POPs的两类采样方法:主动采样法(active air sampling,AAS)和被动采样法(passive air sampling,PAS),总结了新型吸附材料和新型采样器研发的成果,讨论了不同类型的采样方法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获得的POPs监测数据,并提出今后应用不同POPs大气采样技术在监测数据可对比性研究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有机污染物 大气 主动采样 被动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大气被动采样技术 被引量:17
19
作者 朱秀华 王鹏远 +3 位作者 施泰安 周成智 王炜 穆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56-1969,共14页
当今用于监测环境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有5种大气被动采样器(PAS):半透膜仪被动采样器、聚氨酯泡沫碟片被动采样器、XAD-2树脂被动采样器、膜封闭吸收涂料被动采样器包括搅拌棒和硅化人造橡皮棒两种类型,以及最新的XAD-4树脂浸渍的... 当今用于监测环境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共有5种大气被动采样器(PAS):半透膜仪被动采样器、聚氨酯泡沫碟片被动采样器、XAD-2树脂被动采样器、膜封闭吸收涂料被动采样器包括搅拌棒和硅化人造橡皮棒两种类型,以及最新的XAD-4树脂浸渍的PUF碟片被动采样器.介绍了大气PAS采样技术的基本原理,及采样的关键参数和PAS采样速度(R s)的计算方法.重点论述了世界各国学者关于R s的测定方法和影响R s环境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今后PAS技术发展需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大气 持久有机污染物 被动采样 采集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型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及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士芹 施文健 +2 位作者 陈肖云 俞芸 杨琴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70-2374,共5页
文章研究了季铵型阳离子纤维素(QACC)的红外光谱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及循环利用问题。研究了吸附工艺参数对QACC吸附容量的影响。研究了QACC对染料的吸附等温式,测定了QACC吸附染料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ΔS,ΔG)、吸附速率常数... 文章研究了季铵型阳离子纤维素(QACC)的红外光谱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及循环利用问题。研究了吸附工艺参数对QACC吸附容量的影响。研究了QACC对染料的吸附等温式,测定了QACC吸附染料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ΔS,ΔG)、吸附速率常数和吸附活化能,探讨了QACC吸附机理。在近中性水溶液中,QACC对含磺酸基、羧基、羟基的水溶性芳香族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大的饱和吸附容量,常见共存离子对吸附不产生影响。QACC对上述污染物的吸附既有化学吸附,也有物理吸附,而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水溶性有机污染物用0.5 mol.L-1氢氧化钠水溶液洗脱,再生后QACC可以循环利用。QAC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功能材料,可应用于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型纤维素 持久有机污染物 吸附 热力学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