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林外史》天目山樵评点的演变——后金圣叹时代读者意识与评点传播的一种形态
1
作者 石璐洁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4,共12页
明末清初,《水浒传》等文人化通俗小说吸引了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才子型”读者。为改变读者水平低下的普遍状况,他们试图将作品面向潜在的“才子”群体,通过权威而通俗的阐释,以文人观念引导其阅读,从而介入通俗小说的商业化传播。此即... 明末清初,《水浒传》等文人化通俗小说吸引了以金圣叹为代表的“才子型”读者。为改变读者水平低下的普遍状况,他们试图将作品面向潜在的“才子”群体,通过权威而通俗的阐释,以文人观念引导其阅读,从而介入通俗小说的商业化传播。此即小说传播史上的“金圣叹时代”。而《儒林外史》以成熟的文人化水平吸引了以张文虎为代表的“学者型”读者。张文虎基于对作品及自身所处品读圈的高度认同,形成“面向中材”的读者意识。在近代商业化传播打破这一读者范围后,这种意识驱使张文虎对评点进行深化、雅化处理,更主动地“寻找”《儒林外史》及其评点的理想读者,在传播中形成与知音共赏的效果。这体现了“后金圣叹时代”通俗小说传播的一种别样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天目山樵评点 演变 读者意识 后金圣叹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节译本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群体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勤 王琴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一群体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及其动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尤其是乡土语言的英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节译 乡土语言 华人离散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3
作者 马泰祥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始终不能自拔于《红楼梦》型窠臼之外”③。张爱玲亦从《金瓶梅》小说情节中“夺胎换骨”,塑造出经典形象:白流苏“善于低头”的小动作源自“绣像本”中潘金莲初会西门庆时“妖情欲绝”的“三次低头”;曹七巧对待亲哥嫂的“冷热交织”,同潘金莲对待母亲潘姥姥的态度亦形成参差对照。这两部小说作为张爱玲“一切的泉源”,绝非作者自谦的客套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情节 《金瓶梅》 白流苏 曹七巧 参差对照 夺胎换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与传统人文精神──论吴敬笔下的贤人及其人格追求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文新 鲁小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3-57,共5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虞博士 传统人文精神 杜少卿 圣贤人格 原始儒家 诗人气质 八股文 功名富贵 人生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的“武侠”描写及文化蕴涵 被引量:3
5
作者 施晔 陈伦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87,共7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在《儒林外史》中用心雕塑武侠群像,既是"集体心理治疗"的一种体现,更是重塑士精神、重构士群体的一种尝试。吴敬梓希冀以勇武、正义、慷慨的侠气警醒、救赎儒士阶层,促使其摆脱衰迈之气,奋发有为,从而创造清明安乐的理想社会。武侠群像在小说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深意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武侠 文化蕴涵 吴敬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儒林外史》中的茶馆 被引量:3
6
作者 齐运东 周五纯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4-207,212,共5页
关键词 茶馆文化 《儒林外史 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 商品经济 生活方式 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传统——《儒林外史》的解构主义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文新 鲁小俊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0-85,共6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小说,颠覆传统是吴敬梓的创作宗旨之一。他经由对丁言志、聘娘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才子佳人小说的传统;经由对张铁臂、沈琼枝等形象的塑造,颠覆了豪侠小说的传统。对传统情节模式的解构,赋予小说鲜明的写实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解构 颠覆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义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2期75-81,共7页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空操作 功名富贵 杜少卿 时间意识 八股取士 主要人物 科举制度 匡超人 八股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接受障碍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勇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2-124,共13页
《儒林外史》的传播程度是与它的思想艺术水准不相称的。作为一部思想深刻、知识丰富、叙事高超的小说精品,《儒林外史》对读者的接受提出了比其他小说更高的要求。其思想的深邃与多义令浅阅读却步;知识的密度与广度设立了阅读的又一文... 《儒林外史》的传播程度是与它的思想艺术水准不相称的。作为一部思想深刻、知识丰富、叙事高超的小说精品,《儒林外史》对读者的接受提出了比其他小说更高的要求。其思想的深邃与多义令浅阅读却步;知识的密度与广度设立了阅读的又一文化门槛;情节的淡化与深隐的叙事要求读者改变消遣性阅读习惯;而吴敬梓的尚古情怀与当下意识在时过境迁后也产生了时间性隔膜。只有充分意识到《儒林外史》文本特性与接受障碍的复杂情形,才能破解《儒林外史》传播中的窘境,让这部伟大之书为更多的人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小说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文本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吴敬梓的生活环境与《儒林外史》的地域特色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美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77-183,共7页
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 吴敬梓有年五十四,在江苏(赣榆、南京、淮安、扬州、仪征等地)活动和生活长达卅余年。江苏尤其是南京的社会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儒林外史》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儒林外史》中所洋溢着的江苏尤其是南京的地域特色,是与作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敬梓 生活环境 《儒林外史 地域特色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林外史》中多重视角下的明太祖印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裴宏江 孙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80,共7页
明太祖朱元璋是对明清两代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特殊人物。《儒林外史》中涉及明太祖的评断,从社会各层面人物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太祖印象,有着丰富而微妙的文化内涵,艺术地表现了康乾盛世下社会政治的真实面貌。透过小说不... 明太祖朱元璋是对明清两代有着巨大历史影响的特殊人物。《儒林外史》中涉及明太祖的评断,从社会各层面人物的视角出发,反映了一个立体多面的太祖印象,有着丰富而微妙的文化内涵,艺术地表现了康乾盛世下社会政治的真实面貌。透过小说不同层面人物的视角,结合相关史实,探析印象背后微妙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秉持公心"的汉族知识分子,明太祖情结在吴敬梓身上也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性,站在客观的高度进行评断,既总结历史,又绾结现实,对明太祖形象进行了多视角、多侧面的审视,体现了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明太祖 文化内涵 吴敬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义场与科举词汇翻译策略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丽红 卢志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1,共8页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儒林外史》中以相互依存的科举词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词汇围绕科举考试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语义场,这一总语义场又由若干个具有顺序、同义、部分等不同场型特点的子语义场构成。基于对科举词...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儒林外史》中以相互依存的科举词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词汇围绕科举考试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整体语义场,这一总语义场又由若干个具有顺序、同义、部分等不同场型特点的子语义场构成。基于对科举词汇总语义场的科学认知,针对不同子语义场的构成特点选择相应的文化词汇翻译策略。科举词汇因其对于该著作的相关度和重现度都很高,也不宜使用透明化的翻译方法,译者应该更倾向于采用抵抗式翻译,并以科举词汇语义场为整体框架,通过异化翻译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相异之处,以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如音译加注释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使这一类词汇的翻译更加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科举词汇翻译信息缺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场 《儒林外史 科举词汇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雯秋 马广惠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范式,从词汇、句法与文化语言三个维度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杨与戴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1)译本词汇广度大并具有与多样性;(2)掉尾句、if从句与since从...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范式,从词汇、句法与文化语言三个维度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杨与戴译本中具有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1)译本词汇广度大并具有与多样性;(2)掉尾句、if从句与since从句是译本的标志性风格特征;(3)口语风格特征突出,但也不乏正式风格特征;(4)文化语言的翻译采用的策略是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风格 译者风格 《儒林外史 杨宪益与戴乃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鲁小姐之人物原型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金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6-128,共3页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 《儒林外史》中许多文学人物是有原型可考的。作为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八股迷鲁小姐,尽管以前不曾有人考证出她的人物原型,但她同样是有原型可考的。她的人物原型就是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妇人能时艺”条中的“妇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鲁小姐的塑造,只不过是将历史上“能时艺”的“妇人”转化成了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敬梓 鲁小姐 人物原型 《儒林外史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意象式结构——以江湖与祠庙为中心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汉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4-129,共6页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 ,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 ,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 ;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 ,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 ,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 ,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 江湖意象作为人格关怀的象征 ,映照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种种人格 ,贯穿《儒林外史》的前半部分 ;祠庙意象作为社会关怀的象征 ,表现为真儒名士对政教人心的拯救 ,以及拯救失效后对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 ,贯穿收煞《儒林外史》的后半部分。意象的转换体现出《儒林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结构 江湖意象 祠庙意象 《儒林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英译中的省略与抽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屠国元 鄢宏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7-120,共4页
根据大中华文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本,结合实例,探讨了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中的省略和抽象现象,分析了略和抽象翻译的原因及其对译文忠实性,文化的交流及读者接受的影响。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省略 抽象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的戏曲资料——为纪念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而作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国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3,共5页
《儒林外史》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展示了清代雍乾时期戏曲发展的盛况,描写了贵族士绅人家堂会做戏的程序、剧目与演出的整个过程,还详尽叙写了“莫愁湖湖亭大会”这一空前的“选美”与戏曲旦脚大串演的情况,为这一时期的戏曲研究提供... 《儒林外史》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展示了清代雍乾时期戏曲发展的盛况,描写了贵族士绅人家堂会做戏的程序、剧目与演出的整个过程,还详尽叙写了“莫愁湖湖亭大会”这一空前的“选美”与戏曲旦脚大串演的情况,为这一时期的戏曲研究提供许多史事与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戏曲 堂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文人的才名焦虑与功名情结——以《儒林外史》为个案延及明清两代女性文人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珏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0-146,共7页
八股才女鲁小姐一向被认为是深受科举制度戕害的女性人物,醉心科举尤其使她得到负面评价。其实不然。纵观明清两代闺阁生活,在举国若狂的科举热潮中,女性文人被寄予承继家声的期望,同时还要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由此产生功名观念对正统... 八股才女鲁小姐一向被认为是深受科举制度戕害的女性人物,醉心科举尤其使她得到负面评价。其实不然。纵观明清两代闺阁生活,在举国若狂的科举热潮中,女性文人被寄予承继家声的期望,同时还要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由此产生功名观念对正统儒道的修正。相夫教子的传统妇职与功名第一的人生追求紧密结合,进而影响到女性文人对壸教传统的认知,改变了母德母教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多年的学习、思考与环境熏染,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步苏醒,滋生较为强烈的才名焦虑,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价值判断体系和自我评价,成就一曲书写贤媛历史困境的末世咏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科举 闺阁 才名 功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乱自上作”与“儒自下毁”——《水浒传》与《儒林外史》中的“四进”开篇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庆彦 司若兰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儒林外史》"篇法仿《水浒传》",其开篇出场的周进、范进显然是从《水浒传》王进与史进师徒二人演化而来,此四人姓名皆有深意。王进与史进体现了"王道倾颓、庶人议史"的社会现实,周进与范进则暗喻八股取士的弊端... 《儒林外史》"篇法仿《水浒传》",其开篇出场的周进、范进显然是从《水浒传》王进与史进师徒二人演化而来,此四人姓名皆有深意。王进与史进体现了"王道倾颓、庶人议史"的社会现实,周进与范进则暗喻八股取士的弊端早已深入"一粥一饭"的生活常态中。"四进"的命名分别表达了两书作者"乱自上作"与"儒自下毁"的儒学观,亦可从中透视两部作品反映的思想视野、师徒观念及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儒林外史 “四进” 开篇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说《儒林外史》为“儒林”、“写实”小说——兼及鲁迅“讽刺之书”说的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贵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 《儒林外史》在题材上是一部写明代以及清代的"儒林小说",它源于史家"实录"精神的高度"写实"的文学成就,虽使其有"足称讽刺之书"之誉,但"讽刺"仅其"写实"效果的一面,又系读者"受性"自得,而非作者有意为之。《儒林外史》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写实",而非"讽刺"。《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最纯粹的"儒林"题材"写实"风格的长篇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儒林 “写实” “受性” “讽刺之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