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被引量:25
1
作者 艾晓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81-86,共6页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张爱玲在拟定这个书名时,她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作品将讲述一段动人心魂的爱情故事。“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爱情传奇。但是,读完了张爱玲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作者是在“倾城”的本源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使倾城之恋名副其实。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①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吐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形象 张爱玲 时代背景 反传奇故事 《倾城之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被引量:3
2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0,共1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样看似有着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却要归功于香港陷落的战火,可以说是战争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而见证他们倾城之恋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墙”。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唐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69-71,共3页
近年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剧生产方式之一。本文将电视剧改编放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考察,主要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错位,并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最后提... 近年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剧生产方式之一。本文将电视剧改编放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考察,主要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错位,并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如何做好精英文学与大众化的影视对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语境 电视剧改编 通俗化 《倾城之恋》 《金锁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哲学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石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是其根本特征,小说也因此而获得了超常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他人 自我 存在 荒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生活领域的语用模糊——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岑群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13-19,共7页
当前语用模糊研究倾向于探讨实用语篇。本文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中的语用模糊使用特点。在说明语用模糊的目的不仅与听话人的面子有关,也与说话人的面子、语境及话语信息本身等有关外,以《红楼... 当前语用模糊研究倾向于探讨实用语篇。本文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中的语用模糊使用特点。在说明语用模糊的目的不仅与听话人的面子有关,也与说话人的面子、语境及话语信息本身等有关外,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全书为语料来源,归纳出中国家庭生活的语用模糊特点为:语用模糊是存在于相同或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员间的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语用模糊的言外之的从说话人到听话人的传递常借助于第三方;语用模糊常用以影射对方或他方的(不当)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模糊 礼貌 面子 等级差别 《红楼梦》 《倾城之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从文字到影像的爱情诠释
6
作者 张劲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99,共3页
2009年初“内地第一编剧”邹静之将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原著叙述一对自私男女间一段角逐式的、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一种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爱情交易,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琼瑶式的浪漫爱情剧。结局虽似... 2009年初“内地第一编剧”邹静之将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原著叙述一对自私男女间一段角逐式的、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一种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爱情交易,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琼瑶式的浪漫爱情剧。结局虽似相同,即最终都以一场战争成全了这对男女,但细细品味,却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小说透过爱情写生存,带有苍凉之感,而电视剧则为爱情而爱情,基调阳光明媚。从小说中的文字到荧屏上的影像,改编者努力使影像符号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底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意就能抓住观众,改编才有意义——以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为例
7
作者 汪坚强 《电影评介》 2010年第4期61-62,共2页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演绎了一部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改编 创意设置 传奇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谈电视剧《倾城之恋》的改编
8
作者 杨晓云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9期63-64,共2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其作品被反复改编搬上荧幕。电视剧《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改编剧把小说的主题由苍凉变得温暖,由细碎纠缠的爱恋扩张为一部浩瀚的年代言情剧,全剧审美变得更加当下而...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其作品被反复改编搬上荧幕。电视剧《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改编剧把小说的主题由苍凉变得温暖,由细碎纠缠的爱恋扩张为一部浩瀚的年代言情剧,全剧审美变得更加当下而普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言情剧 普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萌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倾城之恋》中通过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通过对《倾城之恋》的人物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张爱玲独特的小说描写视角,这对当下文艺界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心理特征分析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浪漫主义——以同名影视剧作为参照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旭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109,共8页
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与同名影视剧进行比较,从三个角度对小说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进行界定和描述:抵制理想互容性使小说的思想和结构呈现出开放的格局;躁动的生命状态让人物和故事永远在路上;感伤个体的设定更易于通过心理描写和抒情... 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与同名影视剧进行比较,从三个角度对小说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进行界定和描述:抵制理想互容性使小说的思想和结构呈现出开放的格局;躁动的生命状态让人物和故事永远在路上;感伤个体的设定更易于通过心理描写和抒情手法去展现人物孤独的精神世界。影视剧《倾城之恋》在看似与小说讲述的苍凉故事大相径庭的改编路向中,恰恰抵达了小说所蕴藏的唯有爱才能安身立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影视改编 理想主义 躁动生命 感伤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奴生涯的揭示与终结——《倾城之恋》与《香港的白流苏》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建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倾城之恋》 《香港的白流苏》 于青 张爱玲 小说 文学研究 “女奴生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覆的城市,平凡的恋曲——从《倾城之恋》浅谈张式作品改编的可行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依晨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6期63-65,共3页
由于张爱玲对电影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使得电影元素几乎浸入她每部小说的内核。为她的小说赢得了"纸上电影"之称。电影作为一种将时空综合的动态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文字完成故事的叙述,与电影相比... 由于张爱玲对电影一种近乎痴狂的热爱,使得电影元素几乎浸入她每部小说的内核。为她的小说赢得了"纸上电影"之称。电影作为一种将时空综合的动态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文学则是通过文字完成故事的叙述,与电影相比较抽象,间接多义是更侧重于理解的想象艺术。"时空感"成为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最大障碍,而张爱玲的作品通过文字与蒙太奇手法的巧妙结合,使得其本身就具有了极强的影像塑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小说 改编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江》和《倾城之恋》中戏剧要素的对照分析——借用视点结构相关理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浊江》和《倾城之恋》对于戏剧要素的运用,使得其文本呈现出混合小说与戏剧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跨界性。在两部作品中,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戏剧要素主要体现为视点结构的运用。小说通过弱化叙述者的声音,使文本意义的多重建构成为可能,打... 《浊江》和《倾城之恋》对于戏剧要素的运用,使得其文本呈现出混合小说与戏剧两种不同文学形式的跨界性。在两部作品中,人物对话中出现的戏剧要素主要体现为视点结构的运用。小说通过弱化叙述者的声音,使文本意义的多重建构成为可能,打破了权威性和绝对性的价值判断。这既是基于作家个人对于戏剧的观察和体悟,又体现出非主体叙述这一女性写作的特征和动荡时期话语权分散的历史必然性。对作为"明治的民间说书人"的樋口一叶,与自称为"自食其力的小市民"的张爱玲之作品的对照分析,可以为不同国籍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出相似的集体意识这一文学现象,提供具体而微的观察渠道,深化对小说之"社会心理史"意义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江》 《倾城之恋》 戏剧要素 视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锋杰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5期88-94,共7页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创作意图 互文性 神话原型 战争 杨贵妃 《张爱玲文集》 神话性 《红玫瑰与白玫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性特色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卫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6X期33-34,共2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动人而深刻的故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刻画出别样的浪漫爱情故事。张爱玲将其...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动人而深刻的故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刻画出别样的浪漫爱情故事。张爱玲将其善用的悲剧性情感同样融入到《倾城之恋》中,赚足了读者的眼泪。行文中,无论是奢华的上流社会,还是贫苦辛劳的底层人民,抑或是勇敢抗日的英雄人物,都展现出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状态。视觉上的感官、心理上的思索,不管是白流苏的意乱情迷还是柳原的进退取舍,都夹杂着离别伤感、家仇国恨,让人沉醉其中。本文主要从白流苏和柳原之间的命运悲剧进行阐释,结合张爱玲的主题架构,从而深刻地解读张爱玲小说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悲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丽的沉影——《倾城之恋》
16
作者 周萌萌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期96-96,110,共2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华丽的沉影,一个旧上海的传奇,我们或许津津乐道故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演绎的双城记,但是更多的时候透过这重重的帘幕,可以听到作者对人性的一声慨叹,她对世俗的淡漠讥讽,带着洞察...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华丽的沉影,一个旧上海的传奇,我们或许津津乐道故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演绎的双城记,但是更多的时候透过这重重的帘幕,可以听到作者对人性的一声慨叹,她对世俗的淡漠讥讽,带着洞察世情的无奈与悲哀。张爱玲是"镜子派"的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完成了"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留给我们一个华丽的沉影,一个美丽的倾城之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张爱玲 人性 视角 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建构——对《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解读
17
作者 毛迪宙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2期54-55,共2页
电视剧表现形态上以演员的形体作为塑造形象的物质手段,而小说是思维艺术的一种,它是由文学符号引发出的一种形象思维,靠读者的想象来塑造空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在主题上对原著进行了解构,建构起了新的主题,总体来... 电视剧表现形态上以演员的形体作为塑造形象的物质手段,而小说是思维艺术的一种,它是由文学符号引发出的一种形象思维,靠读者的想象来塑造空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在主题上对原著进行了解构,建构起了新的主题,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因此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改编 解构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话苍凉
1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S2期73-75,共3页
在《流言·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说:“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 在《流言·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说:“我发觉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倾城之恋》 现实主义 现代社会 现实社会 男人和女人 中国古典小说 曹七巧 悲剧意识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面人生的悲哀──《倾城之恋》与《香港的情与爱》比较
19
作者 施萍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倾城之恋》 王安忆 直面人生 情与爱 香港 女性形象 上海女性 《传奇》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被引量:25
20
作者 许子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9-39,共11页
曹禺的《日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三部文学史意义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却颇为相似:都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沈沦堕落的故事.女主人公(陈白露、沈凤喜、葛薇龙)... 曹禺的《日出》、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是三部文学史意义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三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却颇为相似:都描写了一个女人如何贪图金钱虚荣而沈沦堕落的故事.女主人公(陈白露、沈凤喜、葛薇龙)都是年轻貌美,都有学生背景,她们都放弃和背叛了自己的情感原则,或成为交际花,或嫁给年老的军阀.当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啼笑因缘》 《日出》 张恨水 陈白露 男主人公 女主人公 《倾城之恋》 主流意识形态 郁达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