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与爱情解读
1
作者 李钦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文章从张爱玲1943年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出发,探索在以“爱”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时代和家庭影响时的固守与觉醒,通过对其自我心灵之隐晦的深入剖析,了解20世纪女性作家融入文本的个... 目的:文章从张爱玲1943年的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出发,探索在以“爱”为主题的女性主义小说中,女主人公受到时代和家庭影响时的固守与觉醒,通过对其自我心灵之隐晦的深入剖析,了解20世纪女性作家融入文本的个人自由意志及其对性别平等的呼唤,体会作品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感受女性主义文学永恒的艺术魅力。方法:结合《倾城之恋》中主角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及其对爱情与婚姻的探索与追求,考察女性主体“自恋”目光中表现出的极具先锋意味的新女性姿态,深入探究张爱玲的女性主义倾向和写作形态,发隐显微地明晰其成因,从而认识作家从文本延伸到现实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而观照自我命运的追寻。结果: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女性的反叛是近现代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生长于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作家张爱玲,将目光聚焦乱世中女性的颠沛流离、爱与恨、彷徨与挣扎。其笔下以白流苏为代表的一系列女性角色体现了她对革新、反叛与平等的认知与追求,展现了其对欲望本原的回归、对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对爱和生命的意义的执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白流苏 爱情 人物形象 女性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上海书写
2
作者 杜鹃 黄丽娟 《城市学刊》 2024年第6期103-108,共6页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创作于上海城市化繁荣时期,不仅描写了一个华丽苍凉的爱情故事,也呈现了一个新旧交织时代的复杂上海形象。从细节世界中的上海生活、“他者”香港地区对照之下的上海形象与白流苏形象的上海隐喻等三个维度考察《倾...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创作于上海城市化繁荣时期,不仅描写了一个华丽苍凉的爱情故事,也呈现了一个新旧交织时代的复杂上海形象。从细节世界中的上海生活、“他者”香港地区对照之下的上海形象与白流苏形象的上海隐喻等三个维度考察《倾城之恋》中的文本话语系统与主题意蕴,发现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上海,较为深入地探究了特殊的租界空间背景下、新旧交陈时代中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上海破碎与断裂、自由与包容相交织的城市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书写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上海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 被引量:3
3
作者 魏红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0,共1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这样看似有着圆满结局的倾城之恋,却要归功于香港陷落的战火,可以说是战争成全了一场无奈的恋情。而见证他们倾城之恋的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墙”。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唐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69-71,共3页
近年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剧生产方式之一。本文将电视剧改编放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考察,主要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错位,并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最后提... 近年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剧生产方式之一。本文将电视剧改编放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考察,主要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错位,并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如何做好精英文学与大众化的影视对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语境 电视剧改编 通俗化 《倾城之恋》 《金锁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家庭生活领域的语用模糊——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岑群霞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2期13-19,共7页
当前语用模糊研究倾向于探讨实用语篇。本文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中的语用模糊使用特点。在说明语用模糊的目的不仅与听话人的面子有关,也与说话人的面子、语境及话语信息本身等有关外,以《红楼... 当前语用模糊研究倾向于探讨实用语篇。本文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庭生活中的语用模糊使用特点。在说明语用模糊的目的不仅与听话人的面子有关,也与说话人的面子、语境及话语信息本身等有关外,以《红楼梦》和《倾城之恋》全书为语料来源,归纳出中国家庭生活的语用模糊特点为:语用模糊是存在于相同或不同地位的家庭成员间的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语用模糊的言外之的从说话人到听话人的传递常借助于第三方;语用模糊常用以影射对方或他方的(不当)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模糊 礼貌 面子 等级差别 《红楼梦》 《倾城之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的对决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倾覆”——新解《倾城之恋》 被引量:1
6
作者 卢志娟 《阴山学刊》 2017年第5期35-40,44,共7页
《倾城之恋》表面是一个言情故事,其核心却是以男女主人公白流苏、范柳原的婚恋表现了中国传统婚姻观与西方现代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最终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倾覆。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白流苏 范柳原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凯筠《倾城之恋》自我重译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雪英 吴姝菲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56-63,92,共9页
《倾城之恋》在西方文学世界经历了从不温不火到备受青睐的蝶变,其中金凯筠的自我重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聚焦《倾城之恋》金凯筠两个译本的差异,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的语料标注描述金氏修改的内容,涉及词形、词语、词项搭配、... 《倾城之恋》在西方文学世界经历了从不温不火到备受青睐的蝶变,其中金凯筠的自我重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聚焦《倾城之恋》金凯筠两个译本的差异,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的语料标注描述金氏修改的内容,涉及词形、词语、词项搭配、前后语言衔接与照应、信息增减、句子结构等问题。研究发现,金凯筠的自我重译是朝着提高译文的质量、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努力的,其动因主要包括出版语境的影响、读者主体性的推动以及译文优化的驱使。金氏自我重译的成功也从侧面印证了重译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凯筠 《倾城之恋》 自我重译 重译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从文字到影像的爱情诠释
8
作者 张劲松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7-99,共3页
2009年初“内地第一编剧”邹静之将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原著叙述一对自私男女间一段角逐式的、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一种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爱情交易,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琼瑶式的浪漫爱情剧。结局虽似... 2009年初“内地第一编剧”邹静之将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原著叙述一对自私男女间一段角逐式的、真真假假的爱情故事,一种经过各种权衡之后的爱情交易,而改编后的电视剧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琼瑶式的浪漫爱情剧。结局虽似相同,即最终都以一场战争成全了这对男女,但细细品味,却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小说透过爱情写生存,带有苍凉之感,而电视剧则为爱情而爱情,基调阳光明媚。从小说中的文字到荧屏上的影像,改编者努力使影像符号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底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婚律师》与《倾城之恋》中的婚恋观比较
9
作者 孟凡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2期162-163,共2页
最近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离婚律师》与根据张爱玲的经典名作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一样,都塑造了想爱而不敢大胆爱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他们见面就打架,互不相让,高傲自负;不见面又互相思念。他们的矛盾源于他们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 最近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离婚律师》与根据张爱玲的经典名作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一样,都塑造了想爱而不敢大胆爱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他们见面就打架,互不相让,高傲自负;不见面又互相思念。他们的矛盾源于他们之间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社会家庭甚至各自的经历,更源于他们各自的婚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离婚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殊途同归的叙事——《倾城之恋》与《不谈爱情》中的世俗认同
10
作者 王志萍 《昌吉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1-23,共3页
《倾城之恋》和《不谈爱情》的叙事风格不同 ,但它们的叙事又是殊途同归的。从叙事结构主干来看 ,两则故事的核心部分几乎一致 ;而它们所传示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贵族才女”张爱玲与有“小市民作家”... 《倾城之恋》和《不谈爱情》的叙事风格不同 ,但它们的叙事又是殊途同归的。从叙事结构主干来看 ,两则故事的核心部分几乎一致 ;而它们所传示出的“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都是对世俗生活的认同。“贵族才女”张爱玲与有“小市民作家”之称的池莉都“参悟了‘庸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谈爱情》 《倾城之恋》 叙事 人生经验 世俗生活 认同 池莉 核心 本质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丽的转身——从小说到话剧看新版《倾城之恋》
11
作者 刘筠梅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1-65,共5页
梁家辉、苏玉华主演的话剧《倾城之恋》,改编自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较之前的几次舞台演出,新版《倾城之恋》有其独特的成功之处。除继承原著的"苍凉"之感外,该剧还有爱情角力、舞台表演和视觉感受等三大看点。
关键词 话剧评论 《倾城之恋》 剧本改编 舞台表演 视觉感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创意就能抓住观众,改编才有意义——以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为例
12
作者 汪坚强 《电影评介》 2010年第4期61-62,共2页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 三十六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写,其创意十分明显。通过构建白、唐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冲突、设置范柳原的家庭背景和爱情遭遇、突破原著狭小的叙事空间、对原著人物进行重新调配和新增人物等方式,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综合了一定的时代精神与时尚元素,演绎了一部超越原著的传奇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改编 创意设置 传奇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谈电视剧《倾城之恋》的改编
13
作者 杨晓云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9期63-64,共2页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其作品被反复改编搬上荧幕。电视剧《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改编剧把小说的主题由苍凉变得温暖,由细碎纠缠的爱恋扩张为一部浩瀚的年代言情剧,全剧审美变得更加当下而... 张爱玲作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其作品被反复改编搬上荧幕。电视剧《倾城之恋》可以说是以张爱玲的名义娱乐大众,改编剧把小说的主题由苍凉变得温暖,由细碎纠缠的爱恋扩张为一部浩瀚的年代言情剧,全剧审美变得更加当下而普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言情剧 普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中的色彩语言
14
作者 彭李千慧 《戏剧之家》 2018年第5期220-220,共1页
《倾城之恋》为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同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倾城之恋》阅读及赏析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作品中的色彩语言,从而更好认识及掌握作品特色,同时也能够对作品进一... 《倾城之恋》为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同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倾城之恋》阅读及赏析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作品中的色彩语言,从而更好认识及掌握作品特色,同时也能够对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本文就《倾城之恋》中的色彩语言进行简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语言特色 色彩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领略《纪念》与《倾城之恋》异曲同工之妙
15
作者 林素真 《写作》 2014年第5期18-22,共5页
钱钟书的《纪念》^[1]收编于1946年《人·兽·鬼》,作者写此短篇小说就在1946年之前,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2]写于1943年,两篇小说的写作时间很接近。写的故事均是孤岛上的爱情与婚姻的交织碰撞[引。在灵与欲的碰撞中擦... 钱钟书的《纪念》^[1]收编于1946年《人·兽·鬼》,作者写此短篇小说就在1946年之前,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2]写于1943年,两篇小说的写作时间很接近。写的故事均是孤岛上的爱情与婚姻的交织碰撞[引。在灵与欲的碰撞中擦出作者对爱情与婚姻的顿悟.爱情没有一生一世,只有婚姻才是永恒的。小说一再通过婚姻出轨和爱情游戏等阐述婚姻才是当事人执着的追求与安全的港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纪念》 异曲同工 爱情与婚姻 短篇小说 写作时间 爱情游戏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元对立看结构主义批评方法——以《倾城之恋》为例
16
作者 王杰立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4年第9期97-100,共4页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文本分析中的二元对立法直接来自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音位学原理,它注重对作品文本内在结构的分析。《倾城之恋》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组二元对立项,可以从中国传统婚姻的角度解读《倾城之恋》小说文本的深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对立 《倾城之恋》 深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匿的悲凉——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彦华 杨青 《船山学刊》 2006年第3期142-143,共2页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是以悲剧收场。可是她的《倾城之恋》似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中隐匿着无尽的悲凉。书中男女主人公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男要爱情,女求物质。本文将试从与...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是以悲剧收场。可是她的《倾城之恋》似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中隐匿着无尽的悲凉。书中男女主人公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男要爱情,女求物质。本文将试从与金钱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婚姻关系角度出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悲剧性 悲凉 隐匿 女主人公 关系角度 张爱玲 大团圆 文本 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城之恋》人物心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萌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2-113,共2页
《倾城之恋》中通过对人物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本文通过对《倾城之恋》的人物心理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张爱玲独特的小说描写视角,这对当下文艺界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倾城之恋》 心理特征分析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奴生涯的揭示与终结——《倾城之恋》与《香港的白流苏》之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建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倾城之恋》 《香港的白流苏》 于青 张爱玲 小说 文学研究 “女奴生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与文明陷落背后的爱情——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青皋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157-158,共2页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故事看似圆满,男女主人公最后在一起,但却是以一个城市的沦陷作为代价。本文通过分析白、范两人的对于爱情的心路历程、"墙"的意象以及弥漫的苍凉感,从三个方面...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故事看似圆满,男女主人公最后在一起,但却是以一个城市的沦陷作为代价。本文通过分析白、范两人的对于爱情的心路历程、"墙"的意象以及弥漫的苍凉感,从三个方面对《倾城之恋》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倾城之恋》 白流苏 范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