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2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中联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八届会议 被引量:1
1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8期2763-2763,共1页
2020年9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八届会议在巴黎总部召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认证的非政府机构,委派世界中联副主席朱勉生参加此次会议。... 2020年9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八届会议在巴黎总部召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认证的非政府机构,委派世界中联副主席朱勉生参加此次会议。本届会议在持续的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特殊情况下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178个缔约国在采取严格的封锁措施后参加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中联 政府机构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缔约国大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第八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 《中国茶叶》 2025年第6期110-115,共6页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 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分布广泛。文章总结了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完善保护传承管理工作、挖掘提炼品牌文化内涵和通过“互联网+非遗”模式助力保护传承、加强旅游整体发展规划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四川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迈上更高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涉茶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3
作者 姚慧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 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经历过长达几十年的辩论,逐渐摆脱既有的学科化分类和学术观念的影响,建立起赋权社区的根基性立场;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呈现出以学科为导向的门类划分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非遗保护的基线行动。对比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考察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分类体系与门类化保护策略,应以“表演艺术”领域的包容性概念来统摄国内“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四大门类,则更有益于在非遗项目与领域或其子领域乃至与其他领域之间建立起互涉性关联,从而走向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的过程性保护,也有助于打破学科化壁垒,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去探查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实践走向与行动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学科化导向 表演艺术 包容性原则 系统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重结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是否稳固和动态更新;2)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实践分为四个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治理体系效率提高;经济层面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增长;社会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文化多样;环境层面促进体育非遗环境治理;3)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分为三个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的记录与建档;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变现;4)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知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积累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接合 数字化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5
作者 马振川 万义 白晋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新效能,其作用机理表现为重塑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复建体育非遗的传承场景、拓展体育非遗的传播通路、改进体育非遗的产业样态。据此,从保护方式、传承场景、传播通路、产业样态4个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加快体育非遗数据体系完善,加快体育非遗虚拟空间开发,加快体育非遗数字传媒利用,加快体育非遗智能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作用机理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多元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6
作者 覃文艺 刘艳 +2 位作者 吴冉 郑朋飞 耿秘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研究其与旅游资源的共生发展对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旅游产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县(市)非遗与多元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协调共生模型探讨“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二者共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802处非遗项目中民俗类占比最高,其次是传统技艺类。在空间分布类型上,非遗项目整体呈聚集性分布,但各类非遗的分布形态有明显差异。非遗与古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类似特征,即西部地区聚集、东部和中部地区散中有聚;红色资源大体呈北密南疏分布。非遗与多元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以协调发展为主,但从共生发展类型看,多数县市并不同步。河流水系、交通状况、文化、空气质量和民族等因素对非遗与多元旅游共生发展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旅游资源 共生发展 影响因素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的制度逻辑和时代转向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庆华 罗刚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6,155,共12页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 非遗法体系以“国家在场”与系统论作为制度逻辑和理论来源,既是国家治理义务连结传统社会的范式,也是“国家在场”系统性嵌入非遗法律的应然选择与实然结果。法人类学视角下非遗法体系通过文化治理的社会实践、地方自主与国家动员的法律整合、批判反思“符号暴力”重构文化权力关系,形成国家真实在场、融合在场、深度在场的制度经验,并在权力场域中通过名录和传承传播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形塑行动者逻辑。系统性保护时代转向要求非遗法体系激活趋深走实效能,构建法治引领、国家主导、社会参与的共生机制,强化国家权力与社会多元主体利益互动,化解系统性保护中整体面向和社区自主之间的张力,平衡法治统一性与地方性知识特性,实现非遗国家治理的有效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 国家在场 系统性保护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视角
8
作者 王鸣昊 付茜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理论渊源、批判继承以及理论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指出该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 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理论渊源、批判继承以及理论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指出该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护思想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制度建设、物质生产变革、群体参与等方面提出我国“非遗”保护的路径选择,强调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推动全民参与,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流动与超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空间向度
9
作者 杨之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2,共10页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在整体性保护框架下,行政空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本单位,而对遗产空间的工具认知忽略了遗产多维空间向度及其尺度张力。本文从空间的视角出发,将遗产生成空间、传承空间、虚拟空间纳入整体性保护范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及内涵。文化生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空间,彰显遗产在地方层面共享的中心、边界与方向性特征,形塑生态共享的遗产地理基底。传承主体的空间流动,推动各民族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传承空间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堆叠,提升遗产共享能力。数字技术催生的虚拟空间突破地理限制,多主体以超越空间的形式参与遗产再生产。生态共享、主体流动、超越空间的遗产特征,延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方到国家、从文化群体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空间尺度,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空间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空间向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多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信阳茶为例
10
作者 张清改 《蚕桑茶叶通讯》 2025年第3期30-33,共4页
信阳市种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对信阳市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梳理,提出了优化信阳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为中国非遗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 信阳茶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1
作者 赵玥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7-110,117,共5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不仅是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本文探讨了非遗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不仅是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本文探讨了非遗在传承乡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当前非遗保护的实际情况及非遗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公众意识、建立传承机制、促进产业融合等策略,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策略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差异性分析及保护策略研究
12
作者 李勇 王天姣 余冰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我国传统美食体现着各民族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认识我国33个省(市、区)(暂缺台湾地区数据)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33个省(市、区)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 我国传统美食体现着各民族独特的制作技艺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认识我国33个省(市、区)(暂缺台湾地区数据)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33个省(市、区)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类别进行地域差异性比较。研究表明: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级别分布上极不均衡,主要以省级行政单位为主,整体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形态;在分布数量上,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和四川省位居前3位,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位居后3位,差异明显;在类型结构上形成以面点菜肴、地方特产类为主,佐餐佳品、休闲零食类稀缺的特征;空间密度总体呈现出“多核多中心”的分布格局,分类别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基于此,建议制定针对性的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如推进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网络深度融合,加强西部地区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以及打造以“多核心为主”的传统美食名城名镇等,以期为我国传统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贡献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美食 物质文化遗产 区域差异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
13
作者 吴志兴 《贵州农机化》 2025年第2期28-31,共4页
通过分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认真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非遗教育与培训、保护传统技艺与传承人才、创新文化产品与市场开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完善政策... 通过分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认真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非遗教育与培训、保护传统技艺与传承人才、创新文化产品与市场开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完善政策与资源支持等关键措施,以期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区域文化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保护 乡村振兴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问题
14
作者 李明钰 孔令媛 《福建茶叶》 2025年第8期170-172,共3页
茶领域非物质文化呈现出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通过完善法律保护体系推进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序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为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迸发旺盛发展活力构建保障。文章在对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做出分析... 茶领域非物质文化呈现出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通过完善法律保护体系推进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序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为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迸发旺盛发展活力构建保障。文章在对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针对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从民事立法、行政立法以及司法体系三个方面,对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规制完善策略开展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健全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体系,为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 法律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艳 苗长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47,共6页
黄河流域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灿烂辉煌,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但当前,大部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资金不足、主体参与不够、科学技术运用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为... 黄河流域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多年的灿烂辉煌,拥有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但当前,大部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资金不足、主体参与不够、科学技术运用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困境。为此,需要深入挖掘非遗内涵,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完善“金融+非遗”服务模式,做好资金保障;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依托数字技术塑造黄河非遗多维场景;加快沿线非遗的活化传承,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工程;推动“非遗+”发展,促进非遗多元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活化利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绩效审计框架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蓉莉 王海兵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30,共6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文化事业,其在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将审计引入文化领域将有力助推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审计实践分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文化事业,其在振兴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将审计引入文化领域将有力助推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审计实践分析,指出缺乏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研究是非遗保护绩效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以传统审计理论为基础,分析非遗保护绩效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探究审计机制构建,完善审计框架研究,旨在为非遗保护绩效审计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促进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审计框架构建 文化审计 绩效审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戈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保护场域受限制,传承主体难以为继。路径:加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业态融合,全面激活动力;融入当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增强存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运行检视与本土化构建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捷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关键举措之一。在实践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并呈现传承人的断层危机、传承人欠缺自主品牌的保护意识、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次创造的能力较弱和特色保护机制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关键举措之一。在实践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并呈现传承人的断层危机、传承人欠缺自主品牌的保护意识、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次创造的能力较弱和特色保护机制缺失等现象,亟须予以解决。现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欠缺理性构建、传承人难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传承人获得利益分享的空间受限和现行法对传承人的保护不完备等问题凸显出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不足。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运行实践,可以通过厘清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突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范围、探索本土化的利益分享制度和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的本土化设计等举措,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保护 利益平衡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油茶习俗的保护传承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阳 《中国茶叶》 2024年第8期76-81,共6页
瑶族油茶习俗是南岭走廊瑶族聚居区的一种地缘性茶俗,它是广西瑶族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融入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茶规礼俗。茶俗(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瑶族油茶习俗是南岭走廊瑶族聚居区的一种地缘性茶俗,它是广西瑶族日常饮食的重要部分,融入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成为了一套完整的茶规礼俗。茶俗(瑶族油茶习俗)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以瑶族油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介绍其起源、发展、技艺礼俗,并探究如何在当下做好非遗茶俗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油茶习俗 保护与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策略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崔琪 王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5,96,共8页
随着大数据的生成并快速渗透、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改变着体育非遗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体育非遗数字化建设以及智能化保护与传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播的现实状况,全面... 随着大数据的生成并快速渗透、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改变着体育非遗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体育非遗数字化建设以及智能化保护与传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播的现实状况,全面认识其数字技术的执行特征,已经成为进行现代性保护与传播的关键。在对体育非遗资源数字技术智能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由田野调查向智慧数据分析拓展、提升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处理效率、缩小体育非遗传承人对数字技术认知差距角度,对体育非遗信息数字化赋权的合理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非遗数字化分类体系、融入非遗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非遗展示与传播平台、确立“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等,是体育非遗资源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主要赋权路径。而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和视觉搜索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融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体育非遗的高度融合,体育非遗资源的智能化数字保护与传播将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智能化保护 智能化传播 数字技术赋权 体育遗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