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翻译修辞视角下的译本认同建构——以《保卫延安》沙博理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克
朱虹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国家翻译实践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其制度化译本担负着传播民族形象、赢得外部世界认同的重任。本文以制度化译者代表沙博理英译长篇小说《保卫延安》(Defend Yanan!)为例,从修辞学家哈里克提出的四种象征资源,即论辩内容、诉求...
国家翻译实践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其制度化译本担负着传播民族形象、赢得外部世界认同的重任。本文以制度化译者代表沙博理英译长篇小说《保卫延安》(Defend Yanan!)为例,从修辞学家哈里克提出的四种象征资源,即论辩内容、诉求策略、话语建构方式和美学手段为出发点,探究该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修辞努力,以期为提升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制度化译本质量和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修辞
制度化译本
《保卫延安》
认同
象征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的“史诗”的诞生──小说《保卫延安》史实考释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均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26-33,共8页
《保卫延安》(1954)是“五四”以后第一部全景式表现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当年被认为“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够得上称为它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①事实上,该小说...
《保卫延安》(1954)是“五四”以后第一部全景式表现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当年被认为“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够得上称为它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①事实上,该小说的确是作者杜鹏程(西北野战军二纵随军记者)在“近二百万字”的“在战争中所写的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②但毫无疑问,小说不是作者行军日记的汇编,更非战争的自然主义实录。据杜自述,该小说历时四年,“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卫延安》
长篇小说
史诗
现代战争
考释
史实
“五四”
革命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保卫延安》的宗教情怀与战争叙事的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
3
3
作者
吴翔宇
《理论月刊》
2007年第3期128-130,共3页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与宗教某些内容、规则不谋而合。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卫延安》
宗教情怀
战争叙事
现代性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保卫延安》的版本及其修改问题——以两部书、两首歌、两个人物的变化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杨晓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4-107,共4页
《保卫延安》自1954年初版至1979年共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显示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痕迹,这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彭德怀,周恩来等的删加修改上,也体现在对《国际歌》等的引用中。通过校读,可以看出:经过修改的《保卫延安》,特别是1979年版...
《保卫延安》自1954年初版至1979年共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显示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痕迹,这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彭德怀,周恩来等的删加修改上,也体现在对《国际歌》等的引用中。通过校读,可以看出:经过修改的《保卫延安》,特别是1979年版,并没有增加其艺术价值,反而出现了一些有违史实的细节。这是当代文学史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就《保卫延安》来说,其"史诗性"就值得怀疑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卫延安》
版本
修改
史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翻译修辞视角下的译本认同建构——以《保卫延安》沙博理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
5
1
作者
李克
朱虹宇
机构
山东大学翻译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15,共9页
文摘
国家翻译实践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其制度化译本担负着传播民族形象、赢得外部世界认同的重任。本文以制度化译者代表沙博理英译长篇小说《保卫延安》(Defend Yanan!)为例,从修辞学家哈里克提出的四种象征资源,即论辩内容、诉求策略、话语建构方式和美学手段为出发点,探究该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修辞努力,以期为提升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制度化译本质量和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修辞
制度化译本
《保卫延安》
认同
象征资源
Keywords
translational rhetoric
institutionalized translation
Defend Yanan!
identification
symbolic resources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的“史诗”的诞生──小说《保卫延安》史实考释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均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4期26-33,共8页
文摘
《保卫延安》(1954)是“五四”以后第一部全景式表现现代战争的长篇小说,当年被认为“描写出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够得上称为它所描写的这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有名的英雄战争的一部史诗。”①事实上,该小说的确是作者杜鹏程(西北野战军二纵随军记者)在“近二百万字”的“在战争中所写的日记”的基础上完成的。②但毫无疑问,小说不是作者行军日记的汇编,更非战争的自然主义实录。据杜自述,该小说历时四年,“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百次。”
关键词
《保卫延安》
长篇小说
史诗
现代战争
考释
史实
“五四”
革命战争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保卫延安》的宗教情怀与战争叙事的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
3
3
作者
吴翔宇
机构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理论月刊》
2007年第3期128-130,共3页
文摘
《保卫延安》的文本中充斥着世俗的宗教情怀:革命叙事中的朝圣般的崇拜情感、布道式的广场效应、宗教化的言说姿态三方面是对宗教仪式母题的某种转嫁和借用。文本滋生宗教情怀的内在原因是战争文化思维与宗教逻辑的互通性以及作家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与宗教某些内容、规则不谋而合。这种战争的宗教情怀的叙事方式是对战争记忆和新社会秩序的“合法性”的一种文本体认和确证。
关键词
《保卫延安》
宗教情怀
战争叙事
现代性想象
分类号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保卫延安》的版本及其修改问题——以两部书、两首歌、两个人物的变化为例
被引量:
2
4
作者
杨晓华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4-107,共4页
文摘
《保卫延安》自1954年初版至1979年共有四种版本,不同的版本显示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痕迹,这不仅体现在对历史人物彭德怀,周恩来等的删加修改上,也体现在对《国际歌》等的引用中。通过校读,可以看出:经过修改的《保卫延安》,特别是1979年版,并没有增加其艺术价值,反而出现了一些有违史实的细节。这是当代文学史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而就《保卫延安》来说,其"史诗性"就值得怀疑了。
关键词
《保卫延安》
版本
修改
史诗性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翻译修辞视角下的译本认同建构——以《保卫延安》沙博理英译本为例
李克
朱虹宇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的“史诗”的诞生──小说《保卫延安》史实考释
张均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保卫延安》的宗教情怀与战争叙事的现代性想象
吴翔宇
《理论月刊》
200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保卫延安》的版本及其修改问题——以两部书、两首歌、两个人物的变化为例
杨晓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