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竺法维及其《佛国记》探赜 被引量:2
1
作者 阳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竺法维为东晋刘宋间高昌或凉州沙门,大致与支僧载、释法显等人处于同一时代,曾与释僧表结伴前往佛国巡礼,回归之后又活动于建康一带。竺法维有异于竺法雅、竺法护、释法显等三位僧人,竺氏撰著《佛国记》曾别行于世,可谓中古屈指可数的... 竺法维为东晋刘宋间高昌或凉州沙门,大致与支僧载、释法显等人处于同一时代,曾与释僧表结伴前往佛国巡礼,回归之后又活动于建康一带。竺法维有异于竺法雅、竺法护、释法显等三位僧人,竺氏撰著《佛国记》曾别行于世,可谓中古屈指可数的佛教行记之一。该书在唐代即佚,历代史志未见著录,佛教经录亦未提及,今存佚文数则,有岑仲勉辑本。检读其佚文,可见竺著《佛国记》不仅史学价值与宗教价值兼具,而且可与晋唐大多数僧人行记相互参证,呈现出比较重要的学术内涵。兹试图对竺氏及其撰著进行探赜,希冀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法维 《佛国记》 佛教行 西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国记》在英语世界的流传与研究
2
作者 陆志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2,共9页
本研究对丝路典籍《佛国记》译本进行整理与考证,采用全球史研究的视角,将《佛国记》在英语世界的流传分为两个区域来审视,不仅呈现了主要译本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评述,而且描述了行记知识传播的面向和译者对知识的建构与重构。本研究对译... 本研究对丝路典籍《佛国记》译本进行整理与考证,采用全球史研究的视角,将《佛国记》在英语世界的流传分为两个区域来审视,不仅呈现了主要译本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评述,而且描述了行记知识传播的面向和译者对知识的建构与重构。本研究对译本流传的开放性、多视角解读,能为典籍英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国记》 英译 知识传播 全球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中的典故(三则)
3
作者 顾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0-93,共4页
一、“舍身求法”的高僧法显 影印本《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二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六册的后半,是鲁迅手抄的《法显传》。此书又有《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行传》等书名,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史文献,据说即出... 一、“舍身求法”的高僧法显 影印本《鲁迅辑校古籍手稿》第二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六册的后半,是鲁迅手抄的《法显传》。此书又有《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行传》等书名,是一部著名的佛教史文献,据说即出于法显大和尚本人之手,作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距今整整一千六百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法显传》 典故 《佛国记》 影印本 佛教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天竺”“国—城—村”概念与中国古代的印度社会研究
4
作者 王向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95,共10页
“五天竺”或“五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固有概念,而是中国古代求法僧所创制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概念。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都用“国”“城”“村”这样的汉语概念来分析“五天竺”各国的社会结构层面,成为我国古代印度社会研... “五天竺”或“五印度”不是印度人的固有概念,而是中国古代求法僧所创制的一个独特的区域概念。法显《佛国记》、玄奘《大唐西域记》都用“国”“城”“村”这样的汉语概念来分析“五天竺”各国的社会结构层面,成为我国古代印度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佛学为中心的独特的古代印度研究。在“印度人无历史”的情况下,中国求法僧以其真实可靠的观察记述填补了公元5至7世纪印度历史记述的空白,作为信史的价值远远超过此前希腊人的那些道听途说、走马观花的印度记述。以“五天竺”及“国”“城”“村”概念对印度社会加以分析,至今仍不失其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方学 印度 求法僧 《佛国记》 《大唐西域记》 法显 玄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