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痕》40年:救赎与涅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瑞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4,共9页
1978年8月11日,“文革”刚结束,文学界还是万马齐喑的局面,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以一个整版刊出,轰动全国,引发出批评反省“文革”的思潮,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伤痕文学”因此命名了一个... 1978年8月11日,“文革”刚结束,文学界还是万马齐喑的局面,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新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以一个整版刊出,轰动全国,引发出批评反省“文革”的思潮,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伤痕文学”因此命名了一个文学时代。而今40年过去了,中国的新时期文学由“伤痕”开启,几经风云跌宕,流派纷传,已是别有洞天,成就斐然。而卢新华本人也从懵懂少年变成了旅居美国的“人到中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卢新华 《文汇报》 人到中年 成就斐然 《伤痕》 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小说《伤痕》:艺术社会学的视野
2
作者 李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97,共6页
《伤痕》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是一次复杂的集体话语实践,是政治场/权力场所制约的文学场中,生产者、分配者、接受者等诸多参与者围绕艺术创新与既有艺术惯例之间所发生的复杂博弈。"革命现实主义"作为旧有艺术惯例对《伤痕》... 《伤痕》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是一次复杂的集体话语实践,是政治场/权力场所制约的文学场中,生产者、分配者、接受者等诸多参与者围绕艺术创新与既有艺术惯例之间所发生的复杂博弈。"革命现实主义"作为旧有艺术惯例对《伤痕》原本遵循的"批判现实主义"路径进行了多重规训,从而使小说在冲突与协商中最终建构起了"伤感现实主义"这一新的艺术惯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痕》 艺术社会学 艺术场 艺术惯例 伤感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文学·个人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4,共4页
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是一个需要总结的时间段落。我们始终积极地参与新时期文学,现在已经到了总结我们自己的时候。文学在三十年的历史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与我们的文学观念息息相关。社会历史、人性、美、内心世界、语言... 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是一个需要总结的时间段落。我们始终积极地参与新时期文学,现在已经到了总结我们自己的时候。文学在三十年的历史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与我们的文学观念息息相关。社会历史、人性、美、内心世界、语言和形式、文化传统——这些问题不断地启动我们的活跃思想。围绕着文学,三十年的争论留下了哪些深刻的认识?哪些问题需要继续争论,以至于可能影响未来的三十年?我们的刊物愿意开辟一个新的栏目,为大家的踊跃发言提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文学 思想解放运动 《伤痕》 《文汇报》 命题作文 复旦大学 评论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卢新华的小说创作
4
作者 周俊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关键词 卢新华 小说创作 一年级学生 当代文坛 《伤痕》 短篇小说 复旦大学 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鲁迅——兼谈鲁迅对我文学创作和人生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新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9-94,共6页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周年,也是我的拙作《伤痕》发表四十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来纪念鲁迅,于我个人而言,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键词 鲁迅 文学创作 人生 《狂人日记》 《伤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片新闻
6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5期F0004-F0004,共1页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内复旦大学第四宿舍楼正门。1978年4月上甸,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门内一层尽头拐角处复旦大学中文系墙报栏上贴出,引起当代中国文坛巨大反响。
关键词 图片新闻 复旦大学 《伤痕》 中国文坛 上海市 中文系 卢新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atching by pad asperities in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7
作者 边燕飞 翟文杰 +1 位作者 程媛媛 朱宝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157-4162,共6页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Cu interconnect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IC) wafers during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materials/Cu interconnects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direction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s(IC) wafers during copper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ECMP). These challenges arise primarily from the mechanical fragility of such dielectrics, in which the undesirable scratches are prone to produce. To mitigate this problem, a new model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initiation of scratching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assive layer and copper substrate. In order to deduce the ratio of the passive layer yield strength to the substrate yield strength and the layer thickness, the limit analysis solution of surface scratch under Berkovich indente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nano-scratc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The modulus of the passive layer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nano-indentation test combined with the FEM sim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film modulus is about 30% of the substrate modulus. Various regimes of scratching are delineated by FEM modeling and the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mechanical polishing scratch pad asperities nano-scratch model nano-inden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