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伤寒论》第176条“里有寒”当为“里有实”
                    被引量:5
            
- 1
- 
                
            
- 
                
                            作者
                                张保伟
                
            
- 
                    机构
                    
                            河南省中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4期8-9,共2页
            
- 
                    文摘
                        对《伤寒论》第176条原文所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里有寒”三字,因与脉治不符,历代注家对此争议颇多。柯韵伯所著《伤寒来苏集》将此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将此原文改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汤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热,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第141条新解
            
- 2
- 
                
            
- 
                
                            作者
                                王付
                                张杰
                
            
- 
                    机构
                    
                            青海医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3期12-12,共1页
            
- 
                    文摘
                        《伤寒论》第141条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口田共)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此文之解,历代注家大多诠为太阳伤寒证,细研仲景辨证旨义,似有辨太阳温病之内涵,笔者试将拙识略述于次。 审文中言“病在阳”有别于第51条“病在表”之太阳伤寒证。因阳者热也、表也,热蕴病机,表寓部位。可见阳字用义之深刻,有画龙点睛之殊,旨在本辨为太阳温病。其治在常态下,法应“以汗解之”,宜辛凉解表,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但因太阳温病证在表之邪热尤重,恐辛凉之剂不能速解在表尤重之热,于此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要法,更辛凉汤剂易“冷水”喷洒病之以速解在表尤重之热。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病后调摄重在保养脾胃
            
- 3
- 
                
            
- 
                
                            作者
                                王兴华
                
            
- 
                    机构
                    
                            南京中医学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1期14-15,共2页
            
- 
                    文摘
                        伤寒古称大病,巢元方谓“大病者,中风、伤寒、热劳、温疟一类是也”(《诸病源候论》)。这类大病对人体损伤严重,即使诊治得当而病趋痊愈,也难保不再复发。因大病之后真元损伤、气血亏虚、脾胃不健、阴阳失衡,而余邪未尽、隐患尚存,如炉烟虽熄、余烬未灭。新瘥之期,宜避风节食、清虚寡欲、安心静养,以复其元真之气,不可妄动、妄作、妄劳。若不知养慎、早坐早行、梳洗沐浴而强力劳作,则伤其体力;若不知调节情志、忧思焦虑、恼怒多衰,则劳其心神;若不知节其口腹、恣食纵饮,则败其脾胃,反致宿食不化,助病恋邪。所有这些,均可致初愈之病再度发作,使前期成功反弃。若不惜其真元、妄动色欲,则其预后更为凶险。每见因之致死而不救者,良有以也。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脾胃学说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急”治浅识
            
- 4
- 
                
            
- 
                
                            作者
                                吴洁
                
            
-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4期7-7,共1页
            
- 
                    文摘
                        《伤寒论》中言“急下”者有6处,一般称为“阳明三急下”(第252条、第253条、第254条)与“少阴三急下”(第320条、第321条、第322条)。此外,在少阴篇中还有“急温”(第323条)之谓。在这些相邻条文的治法前一再出现“急”字,而不象真他条文冠以“宜”、“当”或“缓”,对此历代注家多随文训释而未予深究。通过学习笔者认为,其涵义有三。1 急者,疾速也。 “急”是针对“缓”而言,用以强调治疗应疾速而快,即要求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拯危救焚。《伤寒论》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口渴证治规律及其意义
            
- 5
- 
                
            
- 
                
                            作者
                                岳在文
                
            
- 
                    机构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6期6-7,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口渴证治规律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不越二途:一为热甚伤津,阴液不足所致。一为邪气阻滞,气失布化而成。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一、热甚伤津口渴证治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伤寒明理论》)。热淫所胜,消灼津液,津液不足,故感口渴,然热甚之口渴,而有热入阳明气血之异,少阴热化腑实之别。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论》脾虚证证治探析
            
- 6
- 
                
            
- 
                
                            作者
                                刘文安
                
            
-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第二中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4期6-7,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中的脾虚证,多由误用吐下损伤脾气,或过发其汗、损伤脾阳,或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或里虚脾弱、气血不足,导致以脾虚为主而又兼证各异的不同证情。本文力图辨证求因、审团论治、探析于后以飨读者。1 汗伤脾阳、气滞腹满证 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腹胀满的产生,是因太阳病发汗太过而损伤脾阳,或平素脾虚、发汗不当,则脾阳更虚。脾司运化,主大腹。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气滞于腹,故生胀满。此种腹满因其内无实邪,故腹不硬痛,即使疼痛也很轻微,喜温喜按,或午后、夜间胀满。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脾虚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第28条证治探微
            
- 7
- 
                
            
- 
                
                            作者
                                罗常均
                                夏爵秀
                
            
-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5期12-14,共3页
            
- 
                    文摘
                        《伤寒论》第28条云:“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其证治古今争论甚繁,且常相左,每使后学眩目。经验之于临床,余谓诸家所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或有不尽完善之处,故此略陈拙见。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词语辨释
            
- 8
- 
                
            
- 
                
                            作者
                                姚廷周
                
            
- 
                    机构
                    
                            广西凤山县人民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4期7-8,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除极少数词语较古奥以外,大都通俗易懂。但由于后人古文等知识及领悟能力不一,反而错释不少。本文就绝大多数医家语释不当之部分条文剖释如次。“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伤寒论·原序》)寻,本义为寻找,此处为翻阅、浏览、看一看的意思;思(sì),心思、心情。“思过半矣”,指内心得到了安慰。此句省略一个定语——余,即“余思过半矣”,是张机思过半矣,而不是他人思过半矣。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伤寒论》衄家禁汗探要
            
- 9
- 
                
            
- 
                
                            作者
                                潘正萌
                
            
- 
                    机构
                    
                            江苏省盐城市郊区卫生进修学校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5期7-7,共1页
            
- 
                    文摘
                        《伤寒论》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素患衄血病者,必然阴血不足,或阴虚火旺,虽有外感表证,亦不能径用辛温发汗,因“汗血同源”故也。若误用麻黄汤类,强夺汗液则阴血重伤,辛温开腠则虚火更炎,必致变证烽起。历代注家认识一致,无可非议。 但对“额上陷脉急紧”的注释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有直接认为额上凹陷,脉急紧者。喻嘉言认为,“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精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急紧,则目上瞪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口渴辨证浅探
            
- 10
- 
                
            
- 
                
                            作者
                                蒋万明
                
            
- 
                    机构
                    
                            湖南省新宁县水庙区医院
                    
                
- 
                出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3期3-5,共3页
            
- 
                    文摘
                        口渴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直接言“渴”与“不渴”者,不下三十处之多(当然除外“口中干燥”、“欲饮水”、“消渴”等描述)。结合口渴在该书中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难看出,口渴不仅仅是在扮演本身直接所表达的感观意义的角色,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伤寒论》中口渴的临床意义做一浅探。一、伤寒、温病辨原文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者,
                        
                    
            
- 
                    关键词
                    
                            《伤寒论》——注释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