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思邈《伤寒论》六经辨治思想探析
1
作者 张晶晶 季文达 +3 位作者 董晓飞 肖正 薛雅楠 李应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记载了《伤寒论》部分内容,包含了孙思邈独特的六经辨治思想。孙思邈太阳经辨治重方证分类,并倡正对、立三纲;阳明经重寒热证候辨证;太阳经外诸经重视提纲证辨证,为后世传承与发展《伤寒论》六经思想做...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记载了《伤寒论》部分内容,包含了孙思邈独特的六经辨治思想。孙思邈太阳经辨治重方证分类,并倡正对、立三纲;阳明经重寒热证候辨证;太阳经外诸经重视提纲证辨证,为后世传承与发展《伤寒论》六经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六经思想 六经辨证 《伤寒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亦人教授“学、研、辨、用”《伤寒论》治学思想探讨
2
作者 刘松林 周贤 岳滢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通过研习陈亦人先生的论著,总结陈亦人先生勤求博采、思求经旨、探究理致、精究方术的治学思想,并阐述学习陈亦人先生“学、研、辨、用”《伤寒论》的体会。陈亦人先生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六经钤百病”说、“坏病即疑难杂病”说等,... 通过研习陈亦人先生的论著,总结陈亦人先生勤求博采、思求经旨、探究理致、精究方术的治学思想,并阐述学习陈亦人先生“学、研、辨、用”《伤寒论》的体会。陈亦人先生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六经钤百病”说、“坏病即疑难杂病”说等,其治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学:勤求博采,授人以法。引证诸家,辨证求因,联系临床,总结选方三法。研:思求经旨,阐发要义。总结《伤寒论》“辨、变、严、活、简”五大特点,阐述阳明病无经腑之分,强调脉证合参。辨:探究理致,辨疑解惑。揭示坏病辨治规律,示人“活”法,论述厥阴病方证,重在古为今用。用:精究方术,灵活辨证。阐释六经钤百病,辨复杂疑难病证,明晰兼夹疑似,灵活运用辨证方法,开辟经方运用思路。此外,陈亦人先生强调《伤寒论》课程在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应加强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为《伤寒论》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亦人 中医学家 《伤寒论 学术思想 外感内伤合论 六经钤百病 坏病即疑难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探讨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陆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其缺乏特效高效的治疗方法,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但现代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其缺乏特效高效的治疗方法,而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但现代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单一复方辨病治疗,不符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疾病的宗旨。临床运用《伤寒论》方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从《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立论,探索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规律和机理,改变按西医方法西医命名使用单一方剂辨病治疗的模式,充分发扬中医传统特色,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开辟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证的传变就是人体阴阳顺逆的转折 被引量:8
4
作者 杜青雄 《世界中医药》 CAS 2008年第4期198-200,共3页
本文试图从人体阴阳的变化探讨《伤寒论》六经证传变的内因和规律。方法:顺其机转以为治。结论:人体阴阳顺逆的每一次转折就是《伤寒论》六经证的一次传变。
关键词 六经传变 阴阳顺逆 《伤寒论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六经学说 被引量:2
5
作者 叶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1期11-13,共3页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 《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概念,每篇之首只有“辨××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伤寒论》六经诸说。1 经络说 以朱肱为代表,主要著作为《南阳话人书》。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为足之六经,即是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机理。朱氏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足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六经辩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病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万晓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9年第6期5-8,共4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病证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病营卫实质探微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培平 老膺荣 《中医函授通讯》 2000年第1期15-17,共3页
《伤寒论》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六经病反映了外感疾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邪正相争的虚实转化的病理过程。
关键词 伤寒论 营卫 六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辨证全息思想新释 被引量:3
8
作者 齐凤军 《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1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全息 新释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8期1479-1481,共3页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众所周知,此书之全名应为《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的原作被“一分为二”,初经晋王叔和编次整理,将《伤寒论》部分单独分出来,后来《伤寒论》又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即从宋代起留传下来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其内容十分丰富和精湛,言简意赅,法简完备。本文仅就《伤寒论》六经理论的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正虚”内因观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庚鑫 张格第 晏子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0,共4页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 《伤寒论》一书的病因思想不同于现代狭义的“致病因素”,而是承自《黄帝内经》“正虚邪客”的发病通则,具有内外相参,整体联系的特点。该文从“正虚”角度,探析了张仲景的内因观及其在《伤寒论》六经病理体系的体现,首从阴阳、气血、表里三端概述六经发病正气亏虚之大体,认为“正虚”是六经病传化、预后的主要内因,并阐明了经方论治中祛邪兼以护正原则,攻邪法之治禁原则等皆源于张仲景对“正虚”内因的注重。以期通过该文之研究,更全面地彰示《伤寒论》之病因与发病规律内涵及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伤寒学之争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正气亏虚 病因 六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双心疾病” 被引量:29
11
作者 李令康 谷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49,共4页
临床上心血管系统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的情况被称为"双心疾病",近年来,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显示出一定优势,而经方的应用较为局限。《伤寒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基于"六经钤百病"的思想,根据《伤寒论》原文展开研究... 临床上心血管系统疾病伴发心理疾病的情况被称为"双心疾病",近年来,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显示出一定优势,而经方的应用较为局限。《伤寒论》开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基于"六经钤百病"的思想,根据《伤寒论》原文展开研究,发现心胸病症、心神病症往往相伴出现,十分契合双心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且六经皆有心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描绘了双心疾病发病进程。在辨证方面,系统分析六经辨证所示双心疾病的病因病机;在论治方面,挖掘可用于治疗双心疾病的经典方剂,简述其临床应用现状,为今后的治疗开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疾病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脏腑与阴血津液探析
12
作者 刘芳荣 《中医函授通讯》 2000年第6期7-8,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脏腑 阴血津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琪 张新雪 赵宗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4-551,共8页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 《伤寒论》六经辨证揭示了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基本规律,而本次"疫毒"诱发的新冠肺炎乃疫毒之邪夹寒湿侵袭人体,在其发病和传变过程中,可以捕捉到六经传变的影子,因此,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冠肺炎的转归,对于该病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六经病指的是病邪侵入人体后患者整体的、综合的、辨证的、变化的阶段性生理病理状态,传变规律遵循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再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进行传变,研究发现本次疫情有越经传、表里传、直中等,且多含兼证,呈现并病、合病等多种传变形式。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六经传变规律可以阐释新冠肺炎的不同分期:初期主要在太阳、太阴,外邪侵袭,首犯太阳,由表及里,入于太阴;中期主要为太阴肺脾受邪可兼有阳明少阳经表现或出现太少两感;若诊疗不及时或病邪太过、正气不足,病情加重,进入后期,可由太阴顺传至少阴、厥阴,有的甚至不表现太阳经症状而直中三阴经,病情危笃,这在患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到恢复期时,多为肺脾气虚,或兼见病邪耗灼津液,以致气阴两虚。具体转归仍须依据患者体质偏向、治疗情况和心理调适等因素综合考虑。因此,新冠肺炎发病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六经辨证为纲,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辨证用药,灵活化裁,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六经传变 辨证论治 伤寒论 直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中六经病的预后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尽孝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8-10,共3页
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一书中,根据四诊所得资料,结合六经病传变规律和病情趋势,通过动态分析,对有些病证的结局作出预测,以从积极的角度为治疗、护理提供临床信息,对及时、准确采取医疗措施,避免貽误病情和减少救治病人的盲目性起... 汉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一书中,根据四诊所得资料,结合六经病传变规律和病情趋势,通过动态分析,对有些病证的结局作出预测,以从积极的角度为治疗、护理提供临床信息,对及时、准确采取医疗措施,避免貽误病情和减少救治病人的盲目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伤寒论》有关六经病预后的原文59条。这些条文所述的预测方法多样,判定准确,规律性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故特作一系统总结和探讨。判定预后的方法《伤寒论》对疾病预后的判定,是建立在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的。就其集取临床资料作出判断的方法看,或全面察其证候;或窥察其关键脉、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病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15
作者 单书健 《医学与哲学(A)》 1983年第5期23-26,共4页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成就,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拟就《伤寒论》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作一探讨。归纳和演绎归...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成就,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拟就《伤寒论》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作一探讨。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或现象中推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的思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阳中风 太阳病 六经辨证 伤寒论 辩证逻辑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16
作者 代林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9年第1期78-80,共3页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发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其因。现《伤寒论》辨六经病,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历代医家间有阐发,但论述的落脚点都是围绕"欲解",或阐发其所主时辰,或释其所解其因。现《伤寒论》辨六经病,将"欲解时"释为"相关时",广泛应用于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取效卓著。"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临床辨证论治 欲解时 六经 兽医 历代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寒温并用论治流感思辨 被引量:7
17
作者 左俊岭 沈晓明 +1 位作者 林培政 吴智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对《伤寒论》中寒温并用法论治流行性感冒进行了探讨,分别从从六经辨证论流感病机传变、从方证相应思考寒温并治流感及从药证相应辨寒温并治流感等方面对选方用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防治这一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 伤寒论 寒温并用 流行性感冒 六经辨证 方证相应 药证相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田 翟华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93-1595,共3页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浮沉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八法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雨茂对伤寒六经的认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志毅 董正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47-2148,共2页
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本义阐释精确独到,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对《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的继承和发展,三阴病是对《灵枢.经脉篇》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应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应从属... 杜雨茂教授对伤寒六经本义阐释精确独到,认为伤寒六经是仲景对《素问.热论篇》六经分证的继承和发展,三阴病是对《灵枢.经脉篇》分经论治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伤寒六经病的传变顺序应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应从属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使八纲辨证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八纲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完善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雨茂 伤寒论 六经 六经辨证 八纲辨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伤寒六经欲解时看中医与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董润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4-745,共2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欲解时相 中医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