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亦人教授“学、研、辨、用”《伤寒论》治学思想探讨
1
作者 刘松林 周贤 岳滢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2,共5页
通过研习陈亦人先生的论著,总结陈亦人先生勤求博采、思求经旨、探究理致、精究方术的治学思想,并阐述学习陈亦人先生“学、研、辨、用”《伤寒论》的体会。陈亦人先生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六经钤百病”说、“坏病即疑难杂病”说等,... 通过研习陈亦人先生的论著,总结陈亦人先生勤求博采、思求经旨、探究理致、精究方术的治学思想,并阐述学习陈亦人先生“学、研、辨、用”《伤寒论》的体会。陈亦人先生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六经钤百病”说、“坏病即疑难杂病”说等,其治学思想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学:勤求博采,授人以法。引证诸家,辨证求因,联系临床,总结选方三法。研:思求经旨,阐发要义。总结《伤寒论》“辨、变、严、活、简”五大特点,阐述阳明病无经腑之分,强调脉证合参。辨:探究理致,辨疑解惑。揭示坏病辨治规律,示人“活”法,论述厥阴病方证,重在古为今用。用:精究方术,灵活辨证。阐释六经钤百病,辨复杂疑难病证,明晰兼夹疑似,灵活运用辨证方法,开辟经方运用思路。此外,陈亦人先生强调《伤寒论》课程在中医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应加强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为《伤寒论》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亦人 中医学家 《伤寒论》 学术思想 外感内伤合论 六经钤百病 坏病即疑难杂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思邈《伤寒论》六经辨治思想探析
2
作者 张晶晶 季文达 +3 位作者 董晓飞 肖正 薛雅楠 李应存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1,共6页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记载了《伤寒论》部分内容,包含了孙思邈独特的六经辨治思想。孙思邈太阳经辨治重方证分类,并倡正对、立三纲;阳明经重寒热证候辨证;太阳经外诸经重视提纲证辨证,为后世传承与发展《伤寒论》六经思想做...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记载了《伤寒论》部分内容,包含了孙思邈独特的六经辨治思想。孙思邈太阳经辨治重方证分类,并倡正对、立三纲;阳明经重寒热证候辨证;太阳经外诸经重视提纲证辨证,为后世传承与发展《伤寒论》六经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思邈 六经思想 六经辨证 《伤寒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方证的“三易”思想
3
作者 杨天闯 郭敏 +6 位作者 张近远 徐文倩 杨竹青 刘镇亚 王璐 姚翠翠 李合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4,共5页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辨相似的脉、证,予微调的方、药。变化之道无过于《周易》,其以八经卦演变出天、地、人的变化,《伤寒论》以桂枝汤、麻黄汤、柴胡汤、四逆汤等基础方治疗六经辖下百病。作者本着医易同源的思想,在类方的基础上以《周易》的“简易、变易、不易”核心变化思想,总结先贤关于《伤寒论》113方方证不同变化维度的论述,将方证的简易思想定为保胃气、扶阳气、存津液,“不易思想”定为表传里、上传下、寒化热、热蕴湿、实致虚、微变剧,方的变易思想定为裁、采、穿、化四类,证的“变易思想”定为兼、夹、变、类四种,以期对《伤寒论》方证有个动态的整体定位,临床上以不变的原则,圆活地使用经方治疗多变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伤寒论》 医易同源 方证相应 方药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古籍事理图谱构建——以《伤寒论》为例
4
作者 罗基 张宇洁 +6 位作者 张林帅 高育靖 何梦兰 袁智航 曾鹏 许林 蒋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78-2887,共10页
目的抽取中医古籍《伤寒论》中的医疗事件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事理图谱,可视化展示三阳三阴疾病的演进过程,为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提供新思路,并在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等方面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方法首先以中医经典古籍《伤... 目的抽取中医古籍《伤寒论》中的医疗事件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事理图谱,可视化展示三阳三阴疾病的演进过程,为中医古籍数字化整理提供新思路,并在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等方面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方法首先以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标注,然后采用BERT模型和LSTM-CRF模型结合的方式识别古籍中的医疗事件及其组成论元,其次使用改进的SpERT模型识别多事件关系,最后以医疗事件为节点,以事件关系为边,构建《伤寒论》事理图谱。结果上述模型识别医疗事件及其事件论元的精确率为0.768、召回率为0.761、F1值为0.772,识别复杂事件关系的精确率为0.736、召回率为0.682、F1值为0.687。通过上述模型对《伤寒论》文本进行抽取,最终利用Neo4j构建了事理图谱,其包含3518个医疗事件和5294个事件关系。结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医古籍的事件识别和事件抽取问题,构建的事理图谱可以将条文中的事件有序关联在一起,有利于把握其中病、证、药、方、转归事件之间的关系,从多个维度思考学习和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理图谱 中医古籍 《伤寒论》 医疗事件 自然语言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位置自注意力机制的《伤寒论》实体识别
5
作者 徐弘民 李红岩 +3 位作者 郎许锋 周作建 凌云 王子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57-1365,共9页
目的《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中富含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以及用药规律,针对《伤寒论》古籍文献数据挖掘中不充分,尤其是古籍文献上下文语义关系复杂,难以全局把握其中关联等问题,对《伤寒论》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有助于深入... 目的《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中富含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以及用药规律,针对《伤寒论》古籍文献数据挖掘中不充分,尤其是古籍文献上下文语义关系复杂,难以全局把握其中关联等问题,对《伤寒论》进行命名实体识别,有助于深入挖掘其潜在知识。方法根据《伤寒论》古籍文本专业术语多、句式简练的特点,构建双向编码器表征法(Bert)-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相对位置自注意力(RPRSA)-条件随机场(CRF)模型,通过添加相对位置自注意力(RPRSA)层构造命名实体识别模型以识别《伤寒论》中的实体并学习不同层次的信息,从而提高对《伤寒论》中医古籍实体识别的准确度。结果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在《伤寒论》数据集上的F1分数(F1-Score)、精确率与召回率分别能够达到88.24%、88.48%与88.00%,通过对比发现其表现优于其他常见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结论基于相对位置自注意力机制的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型在《伤寒论》实体识别任务中表现更佳,为《伤寒论》乃至各类中医古籍信息抽取以及数据挖掘提供基础和助力,为中医智能辅助诊疗提供了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位置自注意力 命名实体识别 《伤寒论》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伤寒论》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晋波 李孝英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73-77,F0003,共6页
学界认为《伤寒论》百年英译历程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分别选取《伤寒论》英译三大阶段内中外译者罗希文、魏迺杰、刘国晖的译作节选进行双语语料收集与建库,借助AntConc与Wordsmith工具对译文文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译者风格的统计... 学界认为《伤寒论》百年英译历程主要可分为三大阶段。分别选取《伤寒论》英译三大阶段内中外译者罗希文、魏迺杰、刘国晖的译作节选进行双语语料收集与建库,借助AntConc与Wordsmith工具对译文文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译者风格的统计与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译者身份、理念三个维度对译者风格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典籍英译三阶段的代表性译者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句长等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种规律与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环境,译者的翻译理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译者风格 典籍英译 语料库 翻译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真武汤证理论探讨 被引量:39
7
作者 黄丽芳 陈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2,共3页
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病机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肾阳虚水停,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便溏下利等证外,还常见水气上冲之表现。水气上冲,多侵犯心肝二脏:水上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谓之&... 真武汤证在《伤寒论》中凡两见,病机为少阴肾脏阳气虚衰,水气内停。肾阳虚水停,除可见肢体水肿,小便不利,便溏下利等证外,还常见水气上冲之表现。水气上冲,多侵犯心肝二脏:水上冲于肝,可见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肝风内动之象,谓之"水肝病";水上冲于心,则见心悸,肢体水肿沉重,小便不利等证,谓之"水心病"。尽管症状表现不同,但少阴阳虚水停之病机则一,故均可以用真武汤以温少阴化水气。同时认为,真武汤治疗水气内停是通过调节诸多参与水液代谢之脏腑而完成:附子温补肾阳以复其主水之功,白术健脾以燥湿,生姜宣肺以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湿以利膀胱之水,芍药则走三焦肌腠活血以利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心病 真武汤 《伤寒论》 肾阳虚证 心下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方君药组方规律理论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春慧 程振芳 +4 位作者 赵清树 王滨 董秋梅 任常胜 金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5期1115-1116,共2页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统计《伤寒论》112首方剂的君药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毒性,总结君药的组方原理。认为君药的规律是偏于祛邪。
关键词 《伤寒论》 君药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竹兰 肖相如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6-908,共3页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煎煮工艺 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保阴存津法论治烦躁 被引量:4
10
作者 战丽彬 刘莉 田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652-653,共2页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转归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纵观《伤寒论》,笔者认为烦躁出现多因阴津耗伤所致,书中创立的保阴存津法对烦躁进行了论治。本文将其归纳为清热保... 烦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疾病转归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共80余条,约占全篇20%。纵观《伤寒论》,笔者认为烦躁出现多因阴津耗伤所致,书中创立的保阴存津法对烦躁进行了论治。本文将其归纳为清热保阴除烦、扶阳益阴除烦、回阳救阴除烦、存阴和胃除烦、养营护阴除烦、育阴泻火除烦、滋阴润补除烦、顾阴利水除烦8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烦躁 阴津 阴虚 保阴存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方-证/药-症相关角度探讨《伤寒论》中茯苓应用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华 刘茜茜 +2 位作者 李奇玮 张君成 李泽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59-62,共4页
“方-证/药-症相关”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且内涵现代生物学基础。《伤寒论》所载之方、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文章归纳《伤寒论》应用茯苓的条文,并结合经典注释及现代研究,总结其方证特点,进而探析其药... “方-证/药-症相关”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且内涵现代生物学基础。《伤寒论》所载之方、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具有有效性和稳定性。文章归纳《伤寒论》应用茯苓的条文,并结合经典注释及现代研究,总结其方证特点,进而探析其药症发挥,即仲景应用茯苓的剂量、配伍、应用指征规律。从“方-证/药-症相关”角度,探讨《伤寒论》应用茯苓的特点,直指临证关键,对后世研习《伤寒论》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临床用药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茯苓 方证 药症 应用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类方配伍解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蔡皎皓 庄海峰 沈建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3期621-622,共2页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之代表方,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之精髓,其类方为《伤寒论》中最多的一组类方,在全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以图形的方式表述桂枝汤的组方及桂枝汤类方的组方规律,对仲景组方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 桂枝汤为仲景《伤寒论》之代表方,体现其辨证论治思想之精髓,其类方为《伤寒论》中最多的一组类方,在全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以图形的方式表述桂枝汤的组方及桂枝汤类方的组方规律,对仲景组方思想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张仲景的类方组方思想来指导临床的组方用药和辨证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薛晓焕 宋俊生 +3 位作者 熊俊 高岑 周煜凡 商铁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0-373,共4页
目的:系统回顾《伤寒论》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情况。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89年至今,共有17篇符合纳入... 目的:系统回顾《伤寒论》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研究情况。方法:按照检索策略,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89年至今,共有17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文献来源分布广泛,涉及方剂种类较多;既有定量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也有定性的描述分析。结论:《伤寒论》方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研究日益增多,但此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今后的研究在遵循循证医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伤寒论》方自身特点的方法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探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玉良 张文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2期2805-2807,共3页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肺的病证的病机分析以及对历代文献关于太阳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的探讨,来认识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关系。主要从太阳与肺共主表、太阳与肺均和营卫密切相关、太阳与肺均主"开"、... 通过对《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肺的病证的病机分析以及对历代文献关于太阳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的探讨,来认识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关系。主要从太阳与肺共主表、太阳与肺均和营卫密切相关、太阳与肺均主"开"、太阳与肺均为外邪侵袭人体的首犯之处以及肺与膀胱的关系5个方面来说明太阳病篇多见肺病证的机理和太阳与肺的特殊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太阳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伤寒论》心病辨治规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丁艳 顾武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75-76,共2页
《伤寒论》中心病常见的症状有心动悸、烦躁、惊狂、神衰欲寐、谵语、发狂、喜忘、脉结代等。探讨了《伤寒论》治疗心脏疾患的8种主要方法,并分析了其病机和证候特点,以期能够对临床上心病的辨治提供帮助。
关键词 《伤寒论》心病 讧候 辨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方医案质量评分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勾晓晨 宋俊生 +2 位作者 高岑 薛晓焕 孙宇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211-1213,共3页
中医临床个案报道和专家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在循证医学领域评价中等级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恰当合理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本文参照循证医学标准,结合中医特点,以《伤寒论》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制... 中医临床个案报道和专家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在循证医学领域评价中等级相对较低,同时也缺乏恰当合理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方法,本文参照循证医学标准,结合中医特点,以《伤寒论》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德尔菲法,制定了《<伤寒论>方医案文献发表质量评分表》,并具体应用于《伤寒论》112方的评价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案评分 《伤寒论》 循证医学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红 王灿晖 杨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 ,不仅有寒盛阳虚证 ,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 ,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 ,既有用补法滋阴生津 ,尚有将其融于汗、吐、下、和、...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 ,不仅有寒盛阳虚证 ,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 ,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 ,既有用补法滋阴生津 ,尚有将其融于汗、吐、下、和、温、清等其它治法之中。既有用养阴药物滋阴生津 ,尚有不投养阴之品 ,亦获护阴存津之效。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 ,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养阴存津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伤寒论》辨治惊、狂、谵语七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妍 赵琰 +2 位作者 屈会化 闫军堂 王庆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129-1131,共3页
通过梳理《伤寒论》中有关惊、狂、谵语的条文,简述仲景对该类病症的辨治法则,包括泻热逐瘀,温通心阳,清泻阳明,通腑泄热,和解少阳,针刺泻实等,共计6个方证,7种治法,可为临床辨治该类病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伤寒论》 谵语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表示方法的《伤寒论》方药按主方分类的知识发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超男 李赛美 +1 位作者 邓烨 刘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9-1234,共6页
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以《伤寒论》方药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并根据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和杂法方类)进行形式背景的对象子块分割和优化,... 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以《伤寒论》方药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并根据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和杂法方类)进行形式背景的对象子块分割和优化,进而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构建《伤寒论》方按主方分类相应的方剂配伍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给出相应方剂(对象)和药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构可视化表示和解释。这是将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伤寒学结合的新尝试,有利于对传统分类方法的再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伤寒论》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表示方法 《伤寒论》 方药 主方 知识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误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俊生 熊曼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710-712,共3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影响 误治思想 预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