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4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
1
作者 樊浩 《学海》 2000年第4期197-198,共2页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 “恢复”论 “决裂”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根基
2
作者 刘姣 宋其洪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7期58-61,共4页
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和筑牢根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建的引领作用亟须全面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亟待创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 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和筑牢根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党建的引领作用亟须全面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亟待创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平衡发展。对此,要从坚持党建引领、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方面协同推进,倡导新时代文明风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构筑坚实思想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文化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创、共享与共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村赛”经验及其价值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生柱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共创、共享与共情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村赛”展现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契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自信,可被视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样态,亦开辟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地域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BA” “村超” 群众性文化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当代彰显
5
作者 杨增岽 党佳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19,共7页
教育家精神以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为根为魂,确立了其“中国特有”的性质定位。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概念,内含为师育人之道、尊师重道之理、求师问学之道三重向度,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奠定了鲜明的文化底色。作为从中华传统... 教育家精神以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为根为魂,确立了其“中国特有”的性质定位。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文化概念,内含为师育人之道、尊师重道之理、求师问学之道三重向度,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奠定了鲜明的文化底色。作为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自觉生长的精神体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均可从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找寻到“源脉”,深刻体现出育人的专业素养、弘道的价值取向以及报国的政治灵魂,是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教育家精神以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教化天下”的核心价值追求,面向民族复兴伟业和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群体所应担当的教育使命,并在实践过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师道文化 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文明视域下公共文化空间价值属性及其表达——基于三种公共场馆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的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波 延书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106,共15页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连接个体精神生活与公共意识领域的纽带,具有提升公民个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的价值潜力。文章以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为代表,收集相关网络用户生成内容并借助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连接个体精神生活与公共意识领域的纽带,具有提升公民个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的价值潜力。文章以博物馆、图书馆和美术馆为代表,收集相关网络用户生成内容并借助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智识性、伦理性与审美性三重价值属性,通过空间叙事和认知加工两个环节向公众表达,从而助力个体素养提升并促进社会认同培塑,以达到涵养个体情操、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并将其要素功能与价值属性转化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效果,能够助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实现高水平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公共文化空间 价值属性 价值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要素融合及其推进路径 被引量:3
8
作者 季中扬 胡锐翔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4,I0004,共12页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城乡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需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要支点。其核心要素包括科技成果、教育资源、医疗卫生、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公共文化六个方面。其中,道德观念、社会风尚、公共文化属于“融合发展”的深层,不仅能根本性地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其上限,还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内在关联性。就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必须多方面协同发力才能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行稳致远。具体而言,有如下四条有效路径:一是改善城乡交通及数字基础设施,丰富城乡社会互动场景;二是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培育乡民面向陌生人社会的诚信理念与服务意识;三是深耕内发节事活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效能;四是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爱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9
作者 于肪苏 田轲 王楷钧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展现精神感召力。困境:精神文化传播薄弱,文化认同生成根基不牢;数字技术运用滞后,情感交流互动效能不足;文化群体流失加速,共同价值生成力量削弱;符号标识形象模糊,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较弱。路径:建立特色化阐释机制,塑造共同认知的深层文化认同;培植数字化沉浸空间,构建精神融通的情感交流场域;重塑多元化构筑身份,打造多重力量的共同价值集体;强化引领性特色标识,建设繁荣多元的文化发展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主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旨趣
10
作者 张三元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文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领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整体性文明的基本内容。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以精神主动创造更大更高层级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文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两个基本领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整体性文明的基本内容。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建设新时代的精神文明,以精神主动创造更大更高层级的物质文明,从根本上突破物质力量的掌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价值旨趣。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自信为基点、主轴和动力,将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主动 精神独立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保护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路研究
11
作者 朱志平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城乡精神文明深层次的“隐性”维度建设依赖于“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接续与现代转化。“非遗”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提供不竭的动力。“非遗”保护高度契合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既能夯实城乡精神文明... 城乡精神文明深层次的“隐性”维度建设依赖于“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接续与现代转化。“非遗”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提供不竭的动力。“非遗”保护高度契合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既能夯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能作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引擎。然而,“非遗”保护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存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等维度的结构性困境。为此,有必要在时间维度构建“文化欣赏-自觉传承”的代际传承机制,在空间维度创设“尊重传统-融入日常”的嵌入式场景,在内容维度推进“非遗展品-价值赋能”的意义再生产,最终实现“非遗”保护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系统性保护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认同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传统文化研究——评《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
12
作者 王旭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I0006-I0006,共1页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明冲突并存的今天,文明互鉴已成为解除文化隔阂、重构人类精神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然而,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伦理体系的碰撞、现代性困境与传统价值的冲突仍然存在,亟须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 在全球化浪潮与文明冲突并存的今天,文明互鉴已成为解除文化隔阂、重构人类精神共同体的重要路径。然而,西方理性主义与东方伦理体系的碰撞、现代性困境与传统价值的冲突仍然存在,亟须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止于考究历史遗产,更应通过跨文化的对话激活传统智慧的现代生命力,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求方法。《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一书,基于这一背景,以哲学基础理论为切入点,探索中西文明在“真理”“实践”“礼”等范畴中的深层对话,为文明互鉴提供了颇具洞见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思想 中西文明 人类精神共同体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取象生成与精神转译
13
作者 朱旭辉 王海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6-35,共10页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位之思”的再转化;其次,中国电影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象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多元取象”,从象之迭用、形之融通、意之形塑三方面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立象尽意”的再言说;最后,中国电影充分发挥“影以载道”的教化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之志”“人之情”“人之道”基础上的精神转译,促进中华文化品格寓教于“影”的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传统文化 媒介融合 多元取象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风文明建设视域中农村传统礼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14
作者 艾红玲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68,共3页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传统礼文化是提升乡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认真梳理农村传统礼文化的社会存在样态,深入探索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多元价值,努力开拓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传承路...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传统礼文化是提升乡村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认真梳理农村传统礼文化的社会存在样态,深入探索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多元价值,努力开拓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传承路径,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智慧源泉与精神动力,现实和未来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传统文化 价值与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价值与现实要求 被引量:6
15
作者 商晓辉 赵子强 王家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相一致,其对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并赋予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鲜明的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相一致,其对于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并赋予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鲜明的时代内涵。它指明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发展方向、提供了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依据、揭示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创新;振兴乡村文化树立乡村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价值 现实要求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维川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9,共8页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郑维川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后进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效而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从其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而且必须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同少数民... 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郑维川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后进的少数民族地区有效而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从其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而且必须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只有把弘扬各少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 优秀传统 社会发育程度 集体主义 思想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路径研究
17
作者 谭幸 《村委主任》 2025年第2期232-234,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与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同等重要。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难点依然在农村,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推动他们的精神生活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与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同等重要。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难点依然在农村,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推动他们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能够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梳理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其次分析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提出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希望能够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民精神生活 内生动力 精神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道精神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疗愈的探索
18
作者 陈小玲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140-142,共3页
茶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承载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本研究选取茶道精神的核心要旨——“和、静、怡、真”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其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紧密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细致剖析茶道精神在缓解压力、提... 茶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承载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智慧。本研究选取茶道精神的核心要旨——“和、静、怡、真”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其对心理健康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紧密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细致剖析茶道精神在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疗愈作用,进而对茶道精神在当代心理健康干预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道精神 心理健康 和静怡真 正念疗法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综述
19
作者 倪愫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5-95,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研讨会 综述 21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0
作者 王勋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传统思想文化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自豪感 封建文化 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