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历史的悲壮乐章——评《人类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1
作者 方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人类瘟疫的历史与文化》 SARS 瘟疫流行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文化主体性的真谛在于创造新的历史 被引量:3
2
作者 田鹏颖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1,共6页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演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中国逻辑、文化逻辑、哲学逻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即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和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新的历史、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创造新历史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4期13-17,共5页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 史学是一切社会科学之母,又是我国学科体系的强项。但要使我国传统的历史学获得新生,肯定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学术理念。历史人类学正是从这一需要出发,力图做出自己的新贡献。历史人类学绝不否定我国传统史学的功绩和贡献,而仅是希望使传统史学与时俱进,获得新生。历史人类学需要做的事,仅止于丰富和完善世人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以利史学的研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史学需要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探索新的研究规范。这是一个从文化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跃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 历史人类 时空域 文化整体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蜀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42,共9页
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宋蜀华一、历史人类学与民族历史学近年来,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的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Anthropology)日益受到重视。它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族群及其文化为... 论历史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宋蜀华一、历史人类学与民族历史学近年来,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的历史人类学(HistoricalAnthropology)日益受到重视。它以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族群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与历史民族学(His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 云贵高原 历史民族志 文化研究 方法论 西南民族 生态环境 石寨山 西南夷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审视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德义 周银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两次大发展,形成了两个历史性高峰。第一个高峰形成发生在先秦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等,创建了儒家文化并且得以制度化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有过两次大发展,形成了两个历史性高峰。第一个高峰形成发生在先秦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等,创建了儒家文化并且得以制度化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意识;第二个高峰是宋代文化的复兴和新儒学的建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等。在经过佛教文化的长期冲击之后,儒家文化进一步吸纳诸子百家,特别是佛家内心修持的思想方法,产生了宋明理学、心学。新时期,随着世纪形势风云激荡,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迎来了第三个历史性高峰,儒家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发展 历史性高峰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苗族鼓舞文化的历史人类学透视 被引量:7
6
作者 成臻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25-31,41,共8页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 文章对苗族鼓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认为苗族木皮鼓由木鼓演变而来,在制作与使用苗鼓的过程中形成特定形态的鼓舞文化。苗族鼓舞历经春秋战国、唐宋时期的文化累积,到明清时期完整形成,清代以来苗族农闲时举办的五种典型鼓舞彰显了苗区闲暇文化生活形态,其象形动作在描绘苗民农耕生活情景同时又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活规律,展示了云贵高原及周边山地民族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苗族鼓舞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既来源于苗族家庭生活又成为苗族家庭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整个苗族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苗族 鼓舞文化 历史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变与思变:元代至今独龙族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基于查尔斯·泰勒文化的现代性理论视角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07,共6页
独龙族世居独龙河谷两岸,自元代有最早记载开始,以其特殊的地理、生态、人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作为我国"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对学术史深入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历史考证、... 独龙族世居独龙河谷两岸,自元代有最早记载开始,以其特殊的地理、生态、人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视线,作为我国"直过"、跨境和人口较少民族,近年来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在对学术史深入梳理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历史考证、民族学研究成果和团队田野调查,将独龙族由元至今七百余年分为四个时段,进行了文化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解读,基于文化的现代性理论探讨了不同变迁阶段的文化特征。认为,这个长期受高山峡谷阻隔、隐世而居的民族,在从漫长历史长河走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应变到思变、由被动到主动的观念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族文化变迁 历史人类 变迁特征 文化的现代性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阐释到历史厚描: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诗学批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文化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西方学界逐渐兴起的新兴批评话语。文化诗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结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历史意识的理论创建。文化塑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构和历史情境的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 文化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西方学界逐渐兴起的新兴批评话语。文化诗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结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历史意识的理论创建。文化塑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构和历史情境的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歧,文化分析与历史厚描的批评范式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论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学研究获得一种生态文化批评的诗学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阐释 厚度描写 文化人类 历史意识 文化诗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世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共3页
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 我们一般讲哲学原理,总爱说,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握事物的本质,亦即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相)。本质等于共相,似乎已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定论。其实,这不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如罗素所说,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理论”。在柏拉图看来,事物的本性、特征、真实性就在于共相,而殊相(个别的东西)不是最真实的。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统治了几千年,西方哲学史的主导思想认为,本质就是共相。柏拉图说:“哲学的兴趣和工作就是认识种属。”黑格尔说:“种属就是共相,即理念”闭。然而,事物的本质仅仅在于共相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历史文化 柏拉图主义 西方哲学史 哲学原理 人类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和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奶食文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茜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15,共6页
从历史学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的奶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多文献中均有中国奶食文化的记载。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的奶食文化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人基于生态地理的选择,一方面成为某些族群饮食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是中国某些地... 从历史学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的奶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多文献中均有中国奶食文化的记载。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的奶食文化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人基于生态地理的选择,一方面成为某些族群饮食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是中国某些地区基于区域生态的饮食生产和消费;同时,中国的奶食文化还深受中国传统食疗观念、西方营养观和烹饪文化所带来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食 历史 人类 文化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建构机制与民族社会延续——撒拉族“骆驼泉”口述文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海燕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77-83,共7页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 现代建构论与"族群—象征"论是西方两种重要的民族主义理论,二者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历史、现代性与地方能动性之间形成了张力。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历史传统场景下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撒拉族族源传说口述文本,动态地呈现撒拉族在挤压、推拉的民族关系格局中不断形塑自身的过程,揭示策略性的文化建构如何延续民族社会,并进一步说明文化机制对民族生存的独特柔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构机制 民族社会延续 口述文本 历史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族传统山地农耕文化——一项基于摆手活动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翔宇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2-305,共4页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摆手舞再现了土家先民农业生产劳动的场景,摆手歌记录了土家先民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情况。研究证实,在明朝甚至更早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山地农耕文化就... 摆手活动是土家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摆手舞再现了土家先民农业生产劳动的场景,摆手歌记录了土家先民从事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情况。研究证实,在明朝甚至更早时期,土家族地区的山地农耕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并且这种文化的产生是伴随着族群迁徙而出现的文化传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农耕文化 摆手活动 历史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生命叙事与多元文化杂糅--都柳江下游多神崇拜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13
作者 王彦芸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4期109-118,155,156,共12页
位于南岭通道的都柳江自清代中期河流疏浚以来,成为人、物流转频繁的重要孔道,移民因盐、木贸易兴盛流入沿河重要商埠定居经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神灵信仰并建立庙宇。在人群流动交互的区域历史背景之下,本文以一个女性仪式专家的生命... 位于南岭通道的都柳江自清代中期河流疏浚以来,成为人、物流转频繁的重要孔道,移民因盐、木贸易兴盛流入沿河重要商埠定居经商,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神灵信仰并建立庙宇。在人群流动交互的区域历史背景之下,本文以一个女性仪式专家的生命自述及仪式实践为例,探讨原本殊异的文化符号,如何与个体生命经验相结合,通过再诠释与再创造,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复合象征体系,进而思考多元人群互嵌地区文化碰撞的杂糅与交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柳江 生命叙事 文化杂糅 多神崇拜 历史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传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存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6,共7页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乌尔夫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人类学研究新范式,主张以"历时"和"瞬时"视角结合的方式看待人类学问题,体现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旨趣。该范式在"历史"与"文化&qu...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是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乌尔夫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人类学研究新范式,主张以"历时"和"瞬时"视角结合的方式看待人类学问题,体现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研究旨趣。该范式在"历史"与"文化"等关键概念、对人类整体形象和"教化"话语的关注、坚持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等方面,承接了赫尔德等人开创的德国人类学思想和理论传统。在跨文化研究中,把握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所根植的思想传统和理论脉络,有助于理解其核心概念和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历史文化人类 教育人类 理论传统 赫尔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历史·文化——关于妇女理论框架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铁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29-33,共5页
作为社会问题主要矛盾之一的妇女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的辩论:第一次是戊戌变法时期关于妇女人权的论争;第二次是辛亥革命时期关于妇女权利和责任的论争;第三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半个世纪... 作为社会问题主要矛盾之一的妇女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的辩论:第一次是戊戌变法时期关于妇女人权的论争;第二次是辛亥革命时期关于妇女权利和责任的论争;第三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半个世纪以后,这些问题均已基本上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三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妇女经济地位的转化,而为男女之间平等民主尊定了发展的基础。有一组数据可资说明:(1)男性与女性在业比例(据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我国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在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1.94%,占劳动适龄人口(按国际标准计算男子15至59岁,女子15至54岁)的9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框架 文化运动时期 解放道路 社会问题 文化问题 社会生活 董仲舒 妇女权利 人类历史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维护历史本来面貌——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之五
16
作者 本刊评论员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共1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凭空构建,相反,会尽最大努力去继承和发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这便离不开档案工作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社会文明,保存真切社会记忆、维护历史本来面貌的功能。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类文化遗产 档案工作 保存 历史 维护 文明成果 社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仪龙舟:变迁与传承——一个县域龙舟竞渡长盛不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向军 张智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37,85,共8页
在"文化三因子"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县域龙舟竞渡文化的时空变迁进行考察,并以此个案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动力。研究认为: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物质文化将... 在"文化三因子"理论框架下,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对一个县域龙舟竞渡文化的时空变迁进行考察,并以此个案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中国龙舟竞渡文化的发展趋势和传承动力。研究认为: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物质文化将向多样化的社团娱乐工具转变;制度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的社团龙舟制度;精神文化将形成多元化社团龙舟的礼仪竞技精神。但在其变迁中,礼仪经济始终是中国龙舟竞渡文化共同的经济基础,"礼仪"是贯穿各时期龙舟竞渡文化变迁共同的、核心的文化基因。基于以上认识,进而认为中国传统龙舟即礼仪龙舟,"礼仪竞技"是民间传统龙舟竞渡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龙舟 礼仪竞技 变迁 传承 龙舟竞渡文化 历史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人类学刍议 被引量:11
18
作者 符太浩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6,共6页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历史上的各民族文化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 ,容易使人将其与历史学相混。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传... 历史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由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历史上的各民族文化 ,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大量的历史典籍资料 ,容易使人将其与历史学相混。历史人类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研究领域并具有文化人类学研究传统的新兴分支学科 ,其实质与价值不可能被其他任何学科替代 ,其发展也不会损及其他学科 ,因而应当对这门新兴学科加以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 ,早日形成本土化的中国历史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 文化 成文史 文化复原 文化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于历史深处的文化基因——我国鹰猎文化的内在意涵探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欣睿 张福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64,共5页
鹰猎活动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文化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鹰猎文化既表现出共同的人类精神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属性。中国的鹰猎文化古已有之,其中以满族鹰猎习俗为表征的鹰猎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文化仪式,表达着人类对于生... 鹰猎活动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文化现象。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鹰猎文化既表现出共同的人类精神也表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属性。中国的鹰猎文化古已有之,其中以满族鹰猎习俗为表征的鹰猎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文化仪式,表达着人类对于生命意识的尊重和自然的敬畏。其独特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属性对族群生存和性格养成以及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因此,在世界视野中对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鹰猎文化进行对比和分析,寻找人类鹰猎文化的共同性特征,考察鹰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特别是对中国满族鹰猎文化的历史流脉和现实价值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是对中国民族文化历史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人类文化形态的丰富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猎文化 满族 历史与功能 人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深层”结构的历史——年鉴学派对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评述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近几十年来,法国年鉴学派在欧洲占有重要位置。而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作为年鉴派极为重视的研究领域,经过几代学者的耕耘,到目前已经成为法国新史学家活动的主要内容。文章在深入阐述了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的兴起过程之后,集中分析了这两... 近几十年来,法国年鉴学派在欧洲占有重要位置。而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作为年鉴派极为重视的研究领域,经过几代学者的耕耘,到目前已经成为法国新史学家活动的主要内容。文章在深入阐述了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的兴起过程之后,集中分析了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的研究取向,指出:以长时段为研究对象,借助表象符号系统进行迂回研究;从差异性中认识文化的独特性;跨学科研究等等是年鉴派对当代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人类 心态史 文化人类 年鉴学派 长时段 历史学家 研究取向 研究历史 布洛克 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