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争夺“人民”及其符号的意识形态价值--关于《人民文学》杂志(1976-1977)的“复刊”和“创刊”之争 |
徐勇
李涛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2
|
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的考察 |
吴俊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
3
|
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生存空间——“双百方针”前《人民文学》另类话语的文本意义 |
欧娟
罗成琰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
4
|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
李明德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5
|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
吕海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
6
|
“强大”的读者和“犹疑”的编者——以1949-1966《人民文学》“读者来信”和“编者的话”为中心 |
樊保玲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5
|
|
|
7
|
文学杂志的美术编辑思想——以《人民文学》为例 |
袁向东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8
|
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 |
李钧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
9
|
1985:王蒙与《人民文学》 |
李萌羽
范开红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
10
|
变量博弈·生长向度——2013年《人民文学》综述 |
刘钊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11
|
《人民文学》工作侧记——追忆陆星儿 |
燕平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2
|
|
|
12
|
建国初《人民文学》的整风 |
吴俊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1
|
|
|
13
|
好散文的境界——以2018年《人民文学》为中心 |
王兆胜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19 |
3
|
|
|
14
|
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人民文学》 |
邵燕君
魏冬峰
刘勇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0 |
|
|
15
|
看《人民文学》 |
邵燕君
刘勇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0 |
|
|
16
|
《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 |
杨会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7
|
茅盾主编《人民文学》的编辑思想 |
李琳
|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
1997 |
3
|
|
|
18
|
商品化情势下的“价值游离”话语——1990-1999年《人民文学》小说非主流话语形式分析 |
傅红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19
|
1964年的《人民文学》 |
丁永全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1
|
|
|
20
|
《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以文学会议为线索 |
赵涵
邵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