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争夺“人民”及其符号的意识形态价值--关于《人民文学》杂志(1976-1977)的“复刊”和“创刊”之争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勇 李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25,共4页
1976年到1977年之间,在《人民文学》这个刊物中有过一场关于"创刊"和"复刊"之间的历史的争夺,虽然时代的巨变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斗争,但通过分析前后不同的叙述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 1976年到1977年之间,在《人民文学》这个刊物中有过一场关于"创刊"和"复刊"之间的历史的争夺,虽然时代的巨变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斗争,但通过分析前后不同的叙述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不同时代的叙述所呈现的其实仍旧是同样的叙述模式和策略,区别只在于这种二元对立的双方的位置的改变,而作为"人民文学"中之"人民"的范畴,在这当中其实只是充当了合法性叙述的前提,"人民"这个范畴显示出其有自以来的矛盾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创刊”和“复刊” 人民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稿:文学书写的无形之手——以《人民文学》(1949—1966)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27,共8页
本文主要从《人民文学》(1949—1966)提取案例,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一般意义上的“组稿”如何获得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因而具备了特定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组稿不仅直接参与了文学(史)的书写,而且,一部组稿史,也可成为一部别... 本文主要从《人民文学》(1949—1966)提取案例,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制度中,一般意义上的“组稿”如何获得了特殊的政治—文化地位,因而具备了特定的意义、功能和价值。组稿不仅直接参与了文学(史)的书写,而且,一部组稿史,也可成为一部别样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稿 《人民文学》 国家文学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生存空间——“双百方针”前《人民文学》另类话语的文本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欧娟 罗成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本呈示、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时代镜像三个维度的分析来看,笔者从中发现:作者对作品干预现实的主观愿望,编者对作品审美多样化的渴望,读者对文本艺术的客观要求,构成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终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编辑视野 另类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年时期”《人民文学》的审美探索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明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138,共10页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 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来考察,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的"17年时期",是《人民文学》最具权威和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它寻求政治与文学平衡点最有效、同时推出文学新人、塑造文学经典最辉煌的时期。由于《人民文学》所担当的历史重任,它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其审美气质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同当代文学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一样,现实主义在《人民文学》上经历了一个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再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它所期待的批判现实主义或者是干预现实的现实主义的实践仅是昙花一现。它不仅见证了17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在实践着自己确立的文学观念、文学范式,引导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而它在审美气质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对艺术的坚守为其审美带来的影响,仍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仍然值得加以研究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审美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被引量:3
5
作者 吕海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民文学》 英雄形象 爱情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大”的读者和“犹疑”的编者——以1949-1966《人民文学》“读者来信”和“编者的话”为中心 被引量:5
6
作者 樊保玲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2期58-64,共7页
《人民文学》非常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最初《人民文学》开设了“读者中来”的栏目,从1955年2月号,又增设了“作者读者编者”的栏目,而后意识到了读者的重要性,将此栏目改为“读者作者编者”,到了1958年,又出现了“读者论坛”... 《人民文学》非常重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最初《人民文学》开设了“读者中来”的栏目,从1955年2月号,又增设了“作者读者编者”的栏目,而后意识到了读者的重要性,将此栏目改为“读者作者编者”,到了1958年,又出现了“读者论坛”栏目。通过这些栏目,读者可以自由阐发对刊物编辑工作的意见,及对作者作品的批评。这些建议包括对某方面题材作品的需求,如工人题材和儿童题材等;对某种体裁的需求,如小品文和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读者来信 编者 儿童题材 编辑工作 工人题材 栏目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杂志的美术编辑思想——以《人民文学》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袁向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在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对刊载美术作品情有独钟。在《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上多采用美术作品自不必说,内页正文也时有画页插图,这些图像和文字作品一起传达着本刊编辑者的办刊理念,营造...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刊物的《人民文学》,在1949年至1966年这一时期对刊载美术作品情有独钟。在《人民文学》的封面设计上多采用美术作品自不必说,内页正文也时有画页插图,这些图像和文字作品一起传达着本刊编辑者的办刊理念,营造着新中国文学刊物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美术作品 编辑思想 文学杂志 中国作家协会 机关刊物 封面设计 办刊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衡的转向──“破”与“立”与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钧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7-100,共4页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与“立” 《人民文学》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王蒙与《人民文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萌羽 范开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4-110,F0002,共8页
1983年7月,王蒙接替张光年,担任《人民文学》主编。甫一上任,王蒙即宣布:“不拘一格,广开文路”,“支持和鼓励一切能使我们的文学表现手段更丰富和新颖的尝试”。①自此,《人民文学》迎来了“王蒙时代”。
关键词 《人民文学》 王蒙 不拘一格 表现手段 张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量博弈·生长向度——2013年《人民文学》综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130,共5页
先锋的前沿锐度与非虚构的现实向度共同定位了《人民文学》在2013年的文学维度。而由于内质的不稳定性,这个维度有着游移的轨迹,面对文学新千年的发展现实,《人民文学》作为旗帜性文学期刊的徘徊与犹豫是这个时代最应被反复思考的一种... 先锋的前沿锐度与非虚构的现实向度共同定位了《人民文学》在2013年的文学维度。而由于内质的不稳定性,这个维度有着游移的轨迹,面对文学新千年的发展现实,《人民文学》作为旗帜性文学期刊的徘徊与犹豫是这个时代最应被反复思考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先锋 非虚构 文学维度 生长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文学》工作侧记——追忆陆星儿 被引量:2
11
作者 燕平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4期31-40,共10页
一 1976年,《人民文学》复刊初期,我在一次研究编辑部人员问题的主编、副主编碰头会上,提议从各地借调一些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工农兵作者,到编辑部来实习。一则可以协助编辑部做一些编辑工作,弥补编辑部人手不足的缺陷:二则在... 一 1976年,《人民文学》复刊初期,我在一次研究编辑部人员问题的主编、副主编碰头会上,提议从各地借调一些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工农兵作者,到编辑部来实习。一则可以协助编辑部做一些编辑工作,弥补编辑部人手不足的缺陷:二则在创作上经老编辑的指点和帮助,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这一提议马上获得了大家赞同。于是不久,编辑部就陆续开始落实此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追忆 侧记 创作比较 编辑部 编辑工作 创作水平 副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人民文学》的整风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俊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4期14-16,共3页
最近几年,我一直关注《人民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立的问题,今天我想和丽娃沙龙同仁讨论“建国初《人民文学》的整风”这个话题。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整风运动 建国 文学体制 中国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散文的境界——以2018年《人民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兆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86-95,共10页
散文的概念、文体特征、优劣成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18年《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散文的境界问题。好的散文当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进行心灵、灵魂上的对语。在这方面,2018年《人民文... 散文的概念、文体特征、优劣成败一直备受争议。本文以2018年《人民文学》发表的散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好散文的境界问题。好的散文当有天地之宽的博大与仁慈,不断探求世界与人生的密码,进行心灵、灵魂上的对语。在这方面,2018年《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值得一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散文 境界 《人民文学》 天地情怀 人生 对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最新作品点评——看《人民文学》
14
作者 邵燕君 魏冬峰 刘勇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1期71-72,共2页
第9期《人民文学》刊登了周晓枫的散文(《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其光芒几乎完全盖过了其他作品。尽管本期的小说有4个中篇、1个短篇,也保持了较高的叙事水准,却仍然显得较为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 《人民文学》 作品点评 当代 周晓枫 中国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人民文学》
15
作者 邵燕君 刘勇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2期70-71,共2页
【主持人的话】 文学期刊每年最后一期的作品通常良莠不齐,但每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以及尚处于上升期作家的力作,给人带来惊喜.今年也是如此。
关键词 作品点评 《人民文学》 当代 文学期刊 主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会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49,共5页
《人民文学》一直对现实性文学作品保持着浓厚兴趣。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底层叙事既符合《人民文学》的办刊取向,又使刊物可以引领文学潮流。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宽容和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叙事近年来暴露出颇多问题,引起... 《人民文学》一直对现实性文学作品保持着浓厚兴趣。新世纪以来,文坛上出现的底层叙事既符合《人民文学》的办刊取向,又使刊物可以引领文学潮流。在《人民文学》等文学期刊的宽容和赞誉中成长起来的底层叙事近年来暴露出颇多问题,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关注。对底层叙事出现的问题表示警醒的《人民文学》很快进行自我修正,转而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此继续发掘文学新资源并引领中国文学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底层叙事 “非虚构”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主编《人民文学》的编辑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琳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8-61,共4页
茅盾主编《人民文学》的编辑思想●李琳【北京】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出任主编,自此直至1953年6月,共主编《人民文学》44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是茅盾众多重要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 茅盾主编《人民文学》的编辑思想●李琳【北京】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出任主编,自此直至1953年6月,共主编《人民文学》44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是茅盾众多重要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人民文学》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编 编辑思想 阵地 期刊史 重要地位 期刊业 创刊 《人民文学》 茅盾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化情势下的“价值游离”话语——1990-1999年《人民文学》小说非主流话语形式分析
18
作者 傅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6-118,共3页
关键词 《人民文学》 90年代小说 主流话语 价值属性 形式分析 商品化 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年的《人民文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永全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46-51,共6页
王林在1962年的最后一天记下了这样的文字:“一九六三年应是波浪前进的‘欲进先退’的波,而不再是浪。一九六四年再由波上升为浪。”现在读来,它不仅是对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的正确判断,更是文坛境况的基本写照。作为“新政权、... 王林在1962年的最后一天记下了这样的文字:“一九六三年应是波浪前进的‘欲进先退’的波,而不再是浪。一九六四年再由波上升为浪。”现在读来,它不仅是对当时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的正确判断,更是文坛境况的基本写照。作为“新政权、新政治、新政策为建构新的文艺和意识形态而进行的一次制度化、组织化的具体(程序)运作的产物”的《人民文学》也在那个颇有节点意义的1964年走过了“由波上升为浪”的过程,为“国家文学的想象和实践”作了较为生动的脚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意识形态 制度化 组织化 脚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文学》(1976—1979)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以文学会议为线索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涵 邵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5期35-42,共8页
在全国文联与作协尚未恢复活动之前,复刊与改组后的《人民文学》凭借自身在文学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承担起了文坛组织者的角色。通过“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京文学工作者座谈会”以及“《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三刊编委... 在全国文联与作协尚未恢复活动之前,复刊与改组后的《人民文学》凭借自身在文学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实际上承担起了文坛组织者的角色。通过“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京文学工作者座谈会”以及“《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三刊编委联席会”等文学会议,《人民文学》在文艺队伍重组、文学观念革新、文学组织重建以及文学实践引导等层面上,推动了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这些会议是第四次文代会真正意义上的“前奏”,为“新时期文学”的建构扫清了思想障碍,提供了制度保障,是新时期文艺制度重建的一个重要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期 《人民文学》 文学会议 文学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