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家神异与儒家话语:中古《五行志》的佛教书写 被引量:4
1
作者 游自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2,共10页
中古时期的正史里有不少佛教记述,除了《魏书·释老志》外,正史《五行志》中的佛教记载相对集中。本文以"永宁见灾"和"佛像流汗"两类佛教神异的叙述模式为例,分析此类神异故事被载入《五行志》的过程。大体在... 中古时期的正史里有不少佛教记述,除了《魏书·释老志》外,正史《五行志》中的佛教记载相对集中。本文以"永宁见灾"和"佛像流汗"两类佛教神异的叙述模式为例,分析此类神异故事被载入《五行志》的过程。大体在佛教史学创立之初,传统史学中的诸多叙述策略、思想观念等即流淌其间,难以区隔。有些释家神异故事本就是由士人创作,经僧传采录后又被正史吸收。有些神异故事则是以传统史学的笔法来撰写的。无论经由何种方式进入正史,都经过了改造,以符合儒家政治的理念。由于佛教神异故事与中古正史在"感通"上具有共同话语,前者才能在正史的话语体系内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家神异 儒家话语 《五行志》 佛教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正史《五行志》的演变——以“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9
2
作者 游自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共6页
《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 《五行志》是中国古代正史的重要内容,《五行志》的“序”概括了史家修撰的旨趣和意图,是我们认识《五行志》演变脉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班固开创《五行志》到宋初,历代《五行志》都记载了大量灾异和事应,并作出解释,以此劝诫帝王。宋以后的《五行志》成为灾害物异的汇编,不再记录事应,对灾异的感应要靠帝王自己去领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灾异 事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书·五行志》平议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其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0-74,共5页
东汉初班固所撰《汉书》,是传统史学中继《史记》而起的巨著。其中的十篇志,从总体说,历来备受学者们所推重。清代以前,对十志进行考订注释之作前后继出。近代以来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注重用近代眼光加以诠释,阐发其中的价值。故当代著名... 东汉初班固所撰《汉书》,是传统史学中继《史记》而起的巨著。其中的十篇志,从总体说,历来备受学者们所推重。清代以前,对十志进行考订注释之作前后继出。近代以来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注重用近代眼光加以诠释,阐发其中的价值。故当代著名史学家对这十篇志给以极高的评价,称:“《汉书》的精华在十志”,“十志规模宏大,…后世正史多有志书,大体有所增减。”十志“将书志体完善起来”。唯独其中《五行志》一篇,却是颇受讥议。唐代刘知几著《史通》,专门写了《五行志错误》、《五行志杂驳》两篇。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也批评说:“班氏《五行志》不作可也。”今人论著中有的也视《五行志》是宣扬灾异迷信之作。那么,《五行志》设置的性质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对于刘知几的批评又应该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志》 《汉书·五行志》 灾异 班固 哈雷彗星 刘知几 《汉书》 本纪 日食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服妖叙事中的社会风俗变迁
4
作者 胡祥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4,206,207,共10页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出服饰妆容方面的新变化,出现某些传统服饰未见的新元素,如木屐的流行,胡物、奇装的出现等;《晋书》所载服妖传递出其时服饰不仅种类繁杂,而且出现尚新、求美以及追求松弛自由的个性做派。这些新变化既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也是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逐渐式微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正在形成。汉晋三部正史《五行志》服妖叙事表明,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工具之一的服妖,本质上是以批判社会上异质服饰为目的,客观上却成为社会风俗变迁的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五行志》 服妖叙事 社会风俗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的疫灾书写——基于吴有性《温疫论》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卜风贤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27,共4页
传统医学典籍中有相当丰富的传染病知识,秦汉以降伤寒理论发展到温病学说,医学典籍中的传染病理论建构渐趋完善。在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中,不但基于传统医学理论对传染病的病因、症状、病理及诊治办法进行了论述解说,也对温疫类传染病... 传统医学典籍中有相当丰富的传染病知识,秦汉以降伤寒理论发展到温病学说,医学典籍中的传染病理论建构渐趋完善。在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中,不但基于传统医学理论对传染病的病因、症状、病理及诊治办法进行了论述解说,也对温疫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路径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戾气病因说、时疫危害说和杂气治疫说等传染病解释体系,并据此对传染病的流行危害进行知识建构和历史书写。相对于《五行志》中按照灾情、灾期和灾区三要素为主的疫灾书写,传统医学典籍诸如《温疫论》中运用戾气、杂气和时疫等概念进行疫灾书写,完全不同于《五行志》的疫灾认识,温病学说中的疫灾书写具备历史灾害书写二分化的鲜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传染病 疫灾书写 《五行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