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五灯会元》中同形动量词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美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同形动量词较早见于晚唐五代,在宋代走向成熟。《五灯会元》中的同形动量词充分说明,它是借用动量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简单的动词重叠。同时也揭示了这样的一个语言发展事实:如果说名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迈入完全成熟期,那么动... 同形动量词较早见于晚唐五代,在宋代走向成熟。《五灯会元》中的同形动量词充分说明,它是借用动量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非简单的动词重叠。同时也揭示了这样的一个语言发展事实:如果说名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迈入完全成熟期,那么动量词的完全成熟期应为宋代,至迟是南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词 《五灯会元》 动词重叠 现代汉语语法 魏晋南北朝 《朱子语类》 中心动词 《祖堂集》 《景德传灯录》 形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裕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0-76,共7页
关键词 宋代诗学 黄庭坚 《冷斋夜话》 《景德传灯录》 《五灯会元》 术语 禅宗 碧岩录 反常合道 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道义解 被引量:8
3
作者 丁以寿 《农业考古》 1998年第2期20-22,共3页
中国茶道义解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义解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丁以寿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 《茶经》 “茶道” 日常生活 唐代诗人 《五灯会元》 安徽农业大学 马祖道一 道法自然 《茶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传》与禅宗丛林制度 被引量:2
4
作者 项裕荣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73,共9页
从说话艺术脱胎而出的《水浒传》,保存了不少鲜活的宋元禅宗文化图景,对禅宗丛林制度有多方面的叙及,主要包括寺庙经济如何运行、丛林职事制度中的分工与等级、丛林仪式的严谨与次序等等。小说揭示了檀越布施与寺产租金对于禅寺运营的... 从说话艺术脱胎而出的《水浒传》,保存了不少鲜活的宋元禅宗文化图景,对禅宗丛林制度有多方面的叙及,主要包括寺庙经济如何运行、丛林职事制度中的分工与等级、丛林仪式的严谨与次序等等。小说揭示了檀越布施与寺产租金对于禅寺运营的重要性;介绍了禅寺内僧职的等级,透露出菜头在丛林中的殊胜地位,谈及俗僧们意图争做监寺的事实;对禅堂上的"参请"与颂圣,行脚僧人的挂褡与告香等仪式、仪轨也都有着详细而有趣的描述。细究这些仪式本身的流变,则能观察出丛林制度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水浒传》中的这些描写与宋元时代的《禅苑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五灯会元》等,相互印证也互有弥补。只是清规类书因其琐碎、枯干,宗教人士也少有翻阅,佛教语录中对丛林清规只是侧面谈及且更为零碎,反倒是通俗文艺的《水浒传》能以一种活泛、生动的民众感知方式,把看似隐秘的宗教生活场景以一种亲切的姿态呈现至古今读者眼前。禅宗文化,在本部小说中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全息文化景观",它的存在也使得《水浒传》在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与功效亟待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禅宗 丛林制度 佛教礼仪 清规 《五灯会元》 《百丈清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从道谦学禅补证 被引量:2
5
作者 郭齐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朱熹 吕本中 绍兴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续高僧传 《五灯会元》 宋会要辑稿 《朱子语类》 宗杲 禅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 被引量:2
6
作者 余悦 《农业考古》 1997年第4期96-103,共8页
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佛教僧侣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形成、茶道的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虽然学术界对... 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黎庶自有消渴甚,茶佛一味不解缘。”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佛教僧侣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形成、茶道的普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虽然学术界对此已发探讨和介绍,但还有相当多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禅一味” 佛教 几个问题 《五灯会元》 径山茶 灵岩寺 日本茶道 茶俗 禅悦 中国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之外的终极肯定──谈禅宗的语言观 被引量:1
7
作者 鲍鹏山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4期107-112,共6页
关键词 语言 禅宗 语言的逻辑性 结构规律 世界本质 人类理性 庄子 《五灯会元》 终极真理 百尺竿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尊宿语要〉代词助词研究》读后
8
作者 孙玉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5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古尊宿语要》 动态助词 《五灯会元》 “了” 语气助词 “吾” 第二人称代词 完成动词 “过” 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庭坚的禅家思想及禅宗对其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白政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黄庭坚 禅宗 诗歌理论 《五灯会元》 夺胎换骨 理论与创作 文人士大夫 传灯录 儒家思想 《山谷题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海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87-90,共4页
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李海霞四川方言的被动标志“着”[tsau ̄2],同时又表示倒霉、遭受、损失等多种意义,是一个活跃而颇具特色的词。书面形式有时也写作“遭”。但是,该词的许多用法同“遭”相去甚远,笔者认为用“着”... 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李海霞四川方言的被动标志“着”[tsau ̄2],同时又表示倒霉、遭受、损失等多种意义,是一个活跃而颇具特色的词。书面形式有时也写作“遭”。但是,该词的许多用法同“遭”相去甚远,笔者认为用“着”标记更恰当。一来标音准确,二来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 四川方言 被动句 被动式 普通话 少数民族语言 西南方言 桥本万太郎 被字句 《五灯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语解读──“头白”与“头黑”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壮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9-55,共7页
禅语之所以难解,一方面与禅门所特有的反常的思惟方式及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禅僧讲话多用方音土语。马祖道一的著名禅语“头白、头黑”之所以成为千古以来无人能解的公案,其源盖出于方音所引起的误记。马祖道一最初... 禅语之所以难解,一方面与禅门所特有的反常的思惟方式及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禅僧讲话多用方音土语。马祖道一的著名禅语“头白、头黑”之所以成为千古以来无人能解的公案,其源盖出于方音所引起的误记。马祖道一最初住寺于闽北建阳,而建阳一带人发音“头”、“侯”不分,故马祖语录中所谓“头白”“头黑”者,实属闽语“侯白”“侯黑”之误。由此而联系佛禅典籍中的有关论述,则知隐埋在“头白,头黑”此段禅语背后的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灯会元》 《景德传灯录》 马祖道一 禅语 百丈怀海 “不可说” 表达方式 深层意蕴 见山是山 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沩仰宗风、圆相意蕴与禅宗美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皮朝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作为禅宗五家之一的沩仰宗,是怎样以自己独特的宗风和方式,继承了马祖道一创建的洪州宗美学思想的精髓,并为发展中国禅宗生命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的。
关键词 沩仰宗 生命美学 马祖道一 禅宗美学思想 《五灯会元》 百丈怀海 本来面目 平常心是道 《景德传灯录》 审美回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永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8-34,共7页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的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论 中国古代 “妙悟” 士大夫文人 审美理论 《五灯会元》 宇宙生命 禅宗 精神家园 “意境”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的可能性——从余刚诗谈起
14
作者 王依民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77-79,共3页
余刚认为诗歌是拓宽人类思路的途径之一,它应该比哲学带有更深的理性。本文作者却认为对于“哲学”、“深度”的片面追求是余刚诗难以解读的原因所在,也是当代诗歌值得警醒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 当代诗歌 真正的诗 哲学 《五灯会元》 爱因斯坦 梅特林克 理性 《苕溪渔隐丛话》 《潜溪诗眼》 怪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思想与佛教哲学
15
作者 张荣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38-45,共8页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称晦翁,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他是孔孟之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学问渊博,“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之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综观朱熹的...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又称晦翁,南宋时代的著名学者。他是孔孟之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学问渊博,“博极群书,自经史著述之外,凡夫诸子、佛老、天文、地理之学,无不涉猎而讲究也”。综观朱熹的整个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思想 《朱子语类》 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 “理一分殊” 思想资料 禅宗 《五灯会元》 陆九渊 “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禅合一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美宏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3期3-7,共5页
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以禅与诗而言,二者在思维方式上都强调“不思之思”、藉有限表现无限,在思维目标上都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因此,既可用诗之象征手法含蓄、凝炼地表达禅机或示法,... 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学,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以禅与诗而言,二者在思维方式上都强调“不思之思”、藉有限表现无限,在思维目标上都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因此,既可用诗之象征手法含蓄、凝炼地表达禅机或示法,也可以禅之玄妙、空灵入诗。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并丰富了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禅合一 禅宗 自性 存在本体 西方人文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 诗的形式 《五灯会元》 “妙悟” 现象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卧龙寺沿革考略 被引量:4
17
作者 常青 《文博》 1996年第2期49-56,共8页
卧龙寺,位于今西安市明城内东南部,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东北不远处,南北向的柏树林街与开通巷之间的卧龙寺巷北侧。它地处繁华的闹市之中,是城内佛家弟子们礼佛禳灾祈福非常便利的所在。早在1907年,法国学者沙畹(Edouard Chavannes)... 卧龙寺,位于今西安市明城内东南部,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东北不远处,南北向的柏树林街与开通巷之间的卧龙寺巷北侧。它地处繁华的闹市之中,是城内佛家弟子们礼佛禳灾祈福非常便利的所在。早在1907年,法国学者沙畹(Edouard Chavannes)就曾来西安考察了卧龙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 中国文化史 康有为 宋太祖 安卧 长安 陀罗尼经幢 蒋子文 《五灯会元》 宜川战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诗纪事续补》补正(二)
18
作者 王利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9-199,共1页
《宋诗纪事续补》卷一四有刘彦修,小传说:“彦修,字子羽。《五灯会元》称为‘宝学刘彦修居士’。”按: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夫里人。少以父任补将仕郎,积劳转宣教郎。靖康元年,为河北河东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宋诗纪事续补》卷一四有刘彦修,小传说:“彦修,字子羽。《五灯会元》称为‘宝学刘彦修居士’。”按: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夫里人。少以父任补将仕郎,积劳转宣教郎。靖康元年,为河北河东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朝议大夫,除直秘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补 纪事 宋诗 《五灯会元》 武夷山 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恳请你们不要背过脸去
19
作者 张小元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9-51,共3页
一日,一位近年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来寒舍小坐,这对于久居书斋自觉孤寂的我来说自然是一次“精神会餐”的好机会。 清茶香烟之间,青年作家开始纵论当今文坛态势,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关于反思文学,关于寻根文学,关于现代派文学……接着,... 一日,一位近年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来寒舍小坐,这对于久居书斋自觉孤寂的我来说自然是一次“精神会餐”的好机会。 清茶香烟之间,青年作家开始纵论当今文坛态势,关于现实主义深化,关于反思文学,关于寻根文学,关于现代派文学……接着,他又眉飞色舞地谈到阿城的八大王,谈起庄周道家的精妙:如何万物齐一,如何生死两忘,如何灵空,如何逍遥。接着,他又滔滔不绝地谈起佛门禅宗的空悟:《五灯会元》之要义,禅思公案之绝妙……一小时后,他总结道:当代青年作家纷纷遁入庄周、禅宗,而且许多西方学者也都看好东方庄、禅。最后,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说,我们将凭此走向诺贝尔文学奖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庄周 禅宗 民族 文坛 现实主义深化 虚无化 寻根文学 《五灯会元》 现代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祖道一——洪州宗禅学及其在禅宗美学思想史上的意义
20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9-45,共7页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重要范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禅宗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展示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的丰富内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在中国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祖道一 禅宗美学思想 慧能 禅学思想 南泉 《五灯会元》 自性清净 南岳怀让 内在生命 生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