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论”一定要“论证”吗——《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读
1
作者 冯超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65,共4页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将《五代史伶官传序》看作是一篇结构谨严的“史论”,认为其中史实与观点存在论证关系。从文本直感、文体特性与文本事实等角度对《五代史伶官传序》进行考察,发现文中史实与观点之间真正关系乃是“引出”而并非“...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将《五代史伶官传序》看作是一篇结构谨严的“史论”,认为其中史实与观点存在论证关系。从文本直感、文体特性与文本事实等角度对《五代史伶官传序》进行考察,发现文中史实与观点之间真正关系乃是“引出”而并非“论证”,观点与观点间关系是限定与递进,史实叙述是为了突显庄宗“盛衰”的情状,引起读者审美情感上的强烈震撼和对“盛衰”之理的好奇与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论 论证文 结构逻辑 《五代史伶官传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小说著录失误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小说63部,其中错讹有误的33部。以按语的形式对王仁裕《金华子杂编》等33部小说依次进行考辨,再以列表的形式总结其小说著录失误情况。通过考察可知,顾氏《补五代史艺文志》小说著录的错讹,主要体现为:误...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小说63部,其中错讹有误的33部。以按语的形式对王仁裕《金华子杂编》等33部小说依次进行考辨,再以列表的形式总结其小说著录失误情况。通过考察可知,顾氏《补五代史艺文志》小说著录的错讹,主要体现为:误收、重出、作者有误、书名有误、卷数有误、人书不符、作者不实、作者残阙、著录模糊等。此外,五代著作断代,上限以后梁建立(907)为界,下限则根据作者实际情况,以其所处割据政权归宋的时间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五代史艺文志》 33部小说 著录错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导言(续)
3
作者 陈智超 张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共26页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是辑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的重点,它的辑补完成标志着《旧五代史》本纪部分的辑补完成。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要以已知条文作为起跑线,以现存五代梁实录作为参照系,明确本纪的内容分类,充分... 《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是辑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的重点,它的辑补完成标志着《旧五代史》本纪部分的辑补完成。辑补《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要以已知条文作为起跑线,以现存五代梁实录作为参照系,明确本纪的内容分类,充分利用《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史料,进行科学有效地辑补,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旧五代史·梁太祖本纪》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五代史 《梁太祖本纪》 辑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史书汇编
4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五代史书汇编》共收五代至清有关五代十国历史文献典籍共49种,分甲、乙、丙三编。甲编为有关新旧《五代史》的考证,共7种,是迄今为止对这两部《五代史》所作的最全面的辨析与考异。乙编记述北方梁、唐、晋、汉、周五朝史事,共14... 《五代史书汇编》共收五代至清有关五代十国历史文献典籍共49种,分甲、乙、丙三编。甲编为有关新旧《五代史》的考证,共7种,是迄今为止对这两部《五代史》所作的最全面的辨析与考异。乙编记述北方梁、唐、晋、汉、周五朝史事,共14种,其中大部分作者为五代和北宋初人,均能据亲身经历,就风闻所及,记述当时事情,多为正史所不及,如《玉堂闲话》、《洛阳缙绅旧闻记》、《五代史厥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十国 汇编 史书 《五代史》 文献典籍 亲身经历 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金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8年第4期303-304,共2页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宋代散文平易晓畅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既重“道”,也重“文”,既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十分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语言技巧.其散文的语言...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不仅在文学理论方面独树一帜,而且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宋代散文平易晓畅的一代文风.他的散文既重“道”,也重“文”,既有充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又十分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语言技巧.其散文的语言,自然、和谐,而富有情韵美,朴素美和音韵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散文 《醉翁亭记》 语言特色 《五代史伶官传序》 古文运动 情韵美 “也” 语言技巧 宋代散文 感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