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说》
- 1
-
-
作者
乔敏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中说》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框高20.2厘米,广13.4厘米。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书中铃“丁少山”“献唐珍秘”“王献唐”“王献唐读书记”“双行精舍善本图书印”“双行精舍校藏经籍印”等印。著者王通(584—617),字仲淹,河东郡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讲学于河汾之间,去世后,门人私谥为“文中子”,故《中说》又称《文中子》。阮逸序:“《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王通子福畴又辨类分宗,编为十篇,各举其端二字以冠篇首: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此书前有王献唐题跋、许瀚题跋、文中子中说序、文中子篆事,后有叙篇、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氏家书杂录。许瀚、王献唐鉴定为“元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为“明刻本”。
-
关键词
曲阜师范大学
明刻本
《中说》
文中子
读书记
阮逸
-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文中子“三教可一”观及“中道”思想论说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袁刚
景晶
-
机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1-216,共16页
-
文摘
儒家汉宋学术间有一段受佛、道冲击的严峻历史,隋出身儒宗门阀的王通在儒学式微的逆势下,退居河汾续六经,企图匡复儒学。王通提出"三教可一"论,站在儒家立场上学习和融通佛、道二教,受佛教"中道"思想影响,强调意识形态争斗中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其学说辑为《中说》,谥曰"文中子",突出"中"字,其融通佛、道的思路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文中子改造汉儒学风开创新经学,以心性讲经开一代风气,经世致用使汉儒走向宋儒,儒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得以重新树立。文中子思想资料虽因亡佚残存不多,但从其"三教可一论"及"中道"思想,仍可确认其为我国中古时代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大思想家,是时代先驱者。
-
关键词
《中说》
《中论》
《中庸》
允执厥中
三教可一
-
Keywords
Zhongshuo
Zhonglun
Zhongyong
yunzhi juezhong(允执厥中)
conformity of the three doctrines(sanjiao ke yi三教可一)
-
分类号
B241.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穷理尽性,推诚主静”——论王通的道德教育方法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磊
秦立霞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
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
-
文摘
王通是隋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以"明王道、复周孔"为己任,为推行王道政治和培养佐世贤才,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道德教育方法,主要内容体现在《中说》中。
-
关键词
王通
《中说》
道德教育方法
-
Keywords
WangTong,"Zhongshuo",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莫为名利所驱
- 4
-
-
作者
于永军
-
机构
济南军区司令部宣传处
-
出处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7-47,共1页
-
文摘
莫为名利所驱于永军人类文明的续延和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对物质利益不懈追求的结果。所谓“君子不言利”.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存在。然而,对“利”应以什么样的思想去诠释,用什么样的行动去获取,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对利益的追求和获取,人们可以...
-
关键词
共产党人
物质利益
功名利禄
利益观
个人利益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说》
人民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
邓小平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宋元时期的三教调和论
被引量:7
- 5
-
-
作者
彭琦
-
机构
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5-71,共7页
-
文摘
宋元时期,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理学家们尽管从佛教、道教中吸收了许多思想资料,但却大都对佛教、道教采取排斥态度。在他们的带动下,思想领域形成了一股排斥佛、道的潮流。与此同时,又存在与之相反的公开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潮。本文拟对宋元时期三教调和思想略作分...
-
关键词
三教调和
宋元时期
调和论
三教同源
佛教
同归于善
道教
三教合一
《中说》
宋孝宗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被引量:7
- 6
-
-
作者
邓小军
-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59-66,共8页
-
文摘
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是自宋代至今日未解决的一大历史疑案。我对王通生平事迹、学术思想、贞观之治的文化品质,经过全盘考查之后,始有信心来解决这一历史疑案。 首先考查河汾之学与贞观之治在本质即文化精神上有无一致性。隋末王通(584—617)河汾之学的思想史意义,是重新发明晚周原始儒学,突破汉代董仲舒以来夹杂法家、神学因素的儒学传统。在与本文论题紧密相关的范围内,王通的主要贡献是,第一,重新发明原始儒学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人性思想乃是政治思想的基础。
-
关键词
王通
贞观之治
王绩
《中说》
魏征
《文中子世家》
陈叔达
原始儒学
《旧唐书》
新发明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隋书》不载王通考
被引量:5
- 7
-
-
作者
邓小军
-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7-84,共8页
-
文摘
《中说》附录王福畴《录东皋子答陈尚书书》载,贞观初王通弟王凝任监察御史,弹劾侯君集,事连长孙无忌,由是获罪,王凝王绩兄弟皆抑而不用.考《唐会要》、吕才《王无功文集序》、王绩《无心子》等一系列诗文,参证《贞观政要》、两《唐书》、《资治通鉴》,可证《录书》所载信实可靠.《隋书》不载工通,是因为唐初官修《隋书》作者顾忌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太宗后兄、元勋大臣、《隋书》最后监修.《隋书》不载王通,反映出贞观之治的阴暗面,君主专制及勋戚势力的局限性、黑暗性.
-
关键词
《隋书》
王通
王凝
长孙无忌
《中说》
《唐会要》
《王无功文集》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