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新约》与中基会存废之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龙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1-97,共7页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中基会存废之争。国民政府内部的分歧在新约缔结后日趋激烈,陈立夫为首的强大力量主张借助新约的历史契机,彻底铲除"国耻"色彩的中基会。中基会出于自身利益和维系中美文化合作交流的考虑,始终...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中基会存废之争。国民政府内部的分歧在新约缔结后日趋激烈,陈立夫为首的强大力量主张借助新约的历史契机,彻底铲除"国耻"色彩的中基会。中基会出于自身利益和维系中美文化合作交流的考虑,始终坚决反对撤废,并寻求美国外交支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国国家利益。美国政府意图保留这项文化投资,经过利益权衡,其对策经历了不表态、公开弹压和停止干涉三个阶段的变化。中基会存废之争的缘起、经过与结果,暴露了新约的缺陷,体现出新约对战时中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新约》 《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次法律互动看《中美新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2
作者 张龙林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51-156,共6页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两次中美法律互动。第一次法律交流成效甚微,海尔密克的建议及倪征燠的赴美考察未能触及中国法制的根本问题。第二次法律合作无果而终,庞德的构想及杨兆龙的实践指明了中国法制的进步方向,却沦为宪政斗争... 1943年签订的《中美新约》引发两次中美法律互动。第一次法律交流成效甚微,海尔密克的建议及倪征燠的赴美考察未能触及中国法制的根本问题。第二次法律合作无果而终,庞德的构想及杨兆龙的实践指明了中国法制的进步方向,却沦为宪政斗争的牺牲品。两次法律互动反映出治外法权终结后中美朝野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新约对于双边关系的进步性及局限性,揭示了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美关系名义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新约》 治外法权 法律互动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