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熹《中庸章句》首章“三位一体”的诠释特色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家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0-153,共4页
朱子对《中庸》首章作出了创造性诠释,深刻论述了该章居于全书之"体要"的地位,指出该章依次论述了"道之本原"、"存养省察"、"圣神功化"三个儒学核心话题,揭示了《中庸》乃是集儒家本体、功夫... 朱子对《中庸》首章作出了创造性诠释,深刻论述了该章居于全书之"体要"的地位,指出该章依次论述了"道之本原"、"存养省察"、"圣神功化"三个儒学核心话题,揭示了《中庸》乃是集儒家本体、功夫、境界三位于一体的成德系统,此一成德系统,通天人,合内外,安人我,即内在而超越,最精微地浓缩了儒学的根本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章句》首章 本体 功夫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中庸章句》对“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被引量:4
2
作者 乐爱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10,173,共6页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然,必须"至诚&qu... 朱熹《中庸章句》对《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的诠释,强调人对于自然只能起着辅助的作用,认为应当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达到"与天地参",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同时还认为,要辅助自然,必须"至诚"、"尽性"而达到"无人欲之私",应当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之理,并据此合理地对待自然,使之各得其宜。显然,这不仅是为了人,而且也是为了自然,应当是一种与当今备受质疑的人类中心论不同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庸章句》 赞天地之化育 “无人欲之私” 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诚”是朱熹学术体系的最高境界——以《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4
3
作者 乐爱国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6期50-55,197,共6页
朱熹的学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论为起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因此,朱熹的学术不仅讲"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以格物致知论为出发点,而且还以敬为本,在"涵养须用敬,进学... 朱熹的学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核心,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论为起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因此,朱熹的学术不仅讲"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以格物致知论为出发点,而且还以敬为本,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诚"的最高境界,并且是对道统"十六字心传"的一种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道统 十六字心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中庸章句》的“心学”内涵——兼与陆九渊的“心学”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16-223,共8页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章句》讲圣人道统所传之"道"在于"心";以心的"不偏不倚&q... 朱熹作《中庸章句》是对《中庸》这一"孔门传授心法"做出诠释,以接续尧、舜、禹至孔、孟以"心"为核心的传道系统。所以,朱熹《中庸章句》讲圣人道统所传之"道"在于"心";以心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读"中庸"之"中";既讲"性即理",又讲"心具众理";讲心之"未发","天下之理皆由此出";讲"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讲"以尊德性为主","非存心无以致知"。具有较多的"心学"内涵,包含了许多与陆九渊"心学"相一致同时又有所差异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庸章句》 陆九渊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的为政以诚思想——兼与《礼记正义·中庸》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乐爱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并用"诚"予以连贯,以"诚"为枢纽,蕴含了朱熹的为政以诚思想。《中庸章句·哀公...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并用"诚"予以连贯,以"诚"为枢纽,蕴含了朱熹的为政以诚思想。《中庸章句·哀公问政》以"真实无妄"释"诚",从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层面来界定"诚",认为"诚"要比"五达道"、"三达德"以及"九经"之法更为根本,体现了比"为政以德"更进一步的为政以诚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中庸章句》 哀公问政 为政以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