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中外地方行文制度的形成
1
作者 尤淑君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外地方行文制度的形成过程,既呈现了清朝地方官员对外国领事、外国商人及传教士的态度变化,也展露出地方执行总理衙门命令的不同反应,揭示了晚清地方对外交涉的另一种面相。19世纪60年代中俄针对文书往来规则的交涉,... 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外地方行文制度的形成过程,既呈现了清朝地方官员对外国领事、外国商人及传教士的态度变化,也展露出地方执行总理衙门命令的不同反应,揭示了晚清地方对外交涉的另一种面相。19世纪60年代中俄针对文书往来规则的交涉,基本上尊重了中方对外交文书形式和交涉双方品阶对等问题的考量,也考虑了中俄两国文书传递的现实困难,双方在不违反“平行往来”原则的基础上,协商出了现实可行的方案,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外交冲突。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虽也确立了“平行往来”的原则,但因没有明文规范中国地方官员与外国领事官之间的往来仪节,而引发了诸多争执。1880年制定的《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为中外官员的往来礼仪提供了遵循,却也为民教冲突等地方纠纷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地方交涉 平行往来 相见礼 《中外往来仪式节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中外官员的往来仪节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尤淑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4,共9页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往来 地方交涉 官员品级 《中外往来仪式节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