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结合海洋科学研究的典范——评《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
1
作者 赵一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2-142,U00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 海洋科学 海洋生源要素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210)Po-^(210)Bi-^(210)Pb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2
作者 周文清 钟强强 +3 位作者 周曰华 王求贵 王浩 杜娟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 ^(210)Bi-^(210)Pb核素对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可以示踪海洋颗粒物动力学过程的良好示踪剂。由于^(210)Bi半衰期较短以及分析难度较大等限制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海洋中^(210)Bi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如何以及是否存在^(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这两个问题缺乏足够认知。本文于2017年5月5日至15日搭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春季航次对长江口外东海赤潮暴发期间水体中溶解态和颗粒态(溶解态+颗粒态=总态)^(210)Po、^(210)Bi和^(210)Pb活度浓度及核素活度比进行了现场观测。结果显示,总态^(210)Po/^(210)Pb活度比在0.20到2.08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82±0.58(n=15);总态^(210)Bi/^(210)Pb活度比在0.32到3.7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8±0.79(n=15),表明水体中普遍存在^(210)Po-^(210)Pb和^(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现象;而深层水体中存在明显的^(210)Po和^(210)Bi相对于^(210)Pb过剩的现象,表明^(210)Po和^(210)Bi伴随颗粒物在中-深层水体中发生再溶出现象。通过计算3种核素的分配系数和分馏因子,本文发现颗粒物在同时清除^(210)Po、^(210)Bi和^(210)Pb的过程中,倾向于优先清除^(210)Po和^(210)Bi;与^(210)Po类似,^(210)Bi表现出比^(210)Pb更强的海洋颗粒物亲和活性特征,浮游植物暴发(生物量的增加)能促进^(210)Bi与^(210)Pb之间的分馏行为,支持了^(210)Bi-^(210)Pb可用于示踪海洋颗粒物过程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210)Bi-^(210)Pb活度不平衡 赤潮暴发 分馏因子 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新突破--评《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China Marginal Seas》英文版专著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学法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1,共1页
关键词 Elements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学术专著 中国近海 SEAS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英文 出版发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与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25
4
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2 位作者 乔淑卿 姚政权 刘焱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5-894,883,共10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沉积记录。指出表层沉积物中Si O2和Al2O3含量最高,两者可占沉积物总量的75%以上,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且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中常、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沉积记录。指出表层沉积物中Si O2和Al2O3含量最高,两者可占沉积物总量的75%以上,而其他元素含量较低,且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陆源物质输入、生物沉积作用、海洋化学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因素。长江和黄河贡献了主要的陆源物质,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结果显示两者大致以123°E和32°N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分界线,黄河物质控制了渤海和黄海大范围的区域,而长江物质则主要影响东海内陆架区域。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沉积物中CIA、Ba/Sr和Ca O/Mg O值指示了中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气候演化历史:8400-4200 a BP期间为暖湿期;4200-2300 a BP期间为波动变冷期;2300 a BP以来为持续的变暖期。功率谱分析表明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古气候的周期性演化过程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沉积物 地球化学 物源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3
5
作者 赵一阳 鄢明才 +2 位作者 李安春 高抒 3贾建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1-185,共5页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 中国海域辽阔,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区。各海区沿中国大陆均有呈斑块状或条带状的泥质沉积分布。选取各沿岸泥的代表性样品,采用先进的XRF和ICP-MS等方法,测定了K、Li、Rb、Cs、Mg、Ca、Sr、Ba、Al、Fe、Ti、Be、Nb、Ta、W、Sn、Bi、La、Ce、Th。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渤海和黄海、东海、南海沿岸泥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别与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显示了元素的物源效应;从渤海到南海,由于气候的变化使沿岸泥中某些元素有所流失或富集,显示了元素的气候效应;中国沿岸泥元素的丰度相对接近中国大陆沉积物的丰度,而异于西太平洋褐色粘土和深海粘土的丰度,显示了元素的亲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中国近海 物源效应 气候效应 亲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金明 徐亚岩 +2 位作者 张英 李学刚 袁华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7,共9页
关键词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研究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中国 全球生态系统 食物链结构 组成部分 地球系统 全球气候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 被引量:20
7
作者 孙云明 宋金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0-118,共9页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及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中国 碳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二氧化碳 土壤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1998-2002) 被引量:2
8
作者 于志刚 姚鹏 +1 位作者 姚庆祯 米铁柱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综述了 1998年以来中国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从河口和近岸海域生源要素、重金属、同位素、有机污染物、有机地球化学和温室气体等 6个方面对 4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河口 重金属 同位素 有机污染物 有机地球化学 温室气体 近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环境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波 王保栋 +1 位作者 韦钦胜 孙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129,共6页
目前,低氧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而且有逐步恶化的趋势,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低氧区已经由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多个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个。尤其是在近海海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低氧环境 生源要素 沉积物 环境问题 世界范围 近海海域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近海N_(2)O的分布特征及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
10
作者 洪义国 张宝善 +1 位作者 吴佳鹏 龙爱民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河口近海区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其在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N_(2)O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它在河口近海的分布特征和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河口近海区域作为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其在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_(2)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N_(2)O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它在河口近海的分布特征和微生物代谢驱动机制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河口近海区域N_(2)O的分布特征,N_(2)O释放的主要微生物代谢途径(硝化过程、硝化细菌反硝化过程、不完全反硝化过程、硝化作用耦合反硝化过程),N_(2)O产生与消耗过程的测定方法以及N_(2)O释放的环境影响因素。对河口近海N2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对减少N_(2)O排放、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氮代谢 N_(2)O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河口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岳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6-712,共17页
本论文对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形态学测量及应用、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学、发育与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头足类组成与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渤海最少,南海最多。形态学... 本论文对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对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形态学测量及应用、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学、发育与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头足类组成与分布由北向南逐渐递增,渤海最少,南海最多。形态学测量及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形特征的描述及利用其进行种类鉴定,其它组织(如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利用这些硬组织进行种类鉴别和种群划分。年龄鉴定作为头足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内容,目前主要通过内壳和耳石对十腕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另外,耳石和角质颚等硬组织隐含着重要的生态信息,可利用其进行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与栖息环境的关系及其生活史过程等的研究。摄食生态主要用于了解头足类的生态地位,对于非养殖种类,主要研究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及营养级;而对于养殖种类,则可通过喂养研究其生长、成活率和孵化率等。因此,针对不同资源产业的发展阶段,中国近海头足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不一样,随着近海增殖放流等措施的发展,学者将注意力由头足类的自然群体转向养殖群体,更多的研究内容涉及胚胎发育、受精卵孵化、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胁迫等方面。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利用乌贼类和蛸类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包括海洋酸化等),头足类的生长与死亡、生活史等基础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相对其它经济鱼类,近海头足类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工作较为不足,应加强多学科的合作,系统、有计划地采集近海头足类样本,建立近海头足类的样本库和基础生物学库,为科学开发和利用近海头足类资源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乌贼目 枪形目 蛸科 中国近海 基础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三种重要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参考点评估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清清 刘群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3-134,共12页
中国近海大多数渔业都属于数据有限渔业,用对数据要求较高的复杂模型无法对这些渔业资源做出有效评估,因此用数据有限评估模型评估渔业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经典剩余产量模型(CEDA和ASPIC)和两种新型有限数据评估模型(贝叶... 中国近海大多数渔业都属于数据有限渔业,用对数据要求较高的复杂模型无法对这些渔业资源做出有效评估,因此用数据有限评估模型评估渔业资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经典剩余产量模型(CEDA和ASPIC)和两种新型有限数据评估模型(贝叶斯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BSM)和蒙特卡洛MSY估算模型(CMSY)),评估了黄渤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东海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南海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这三种重要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参考点和资源现状。研究表明:黄渤海鳀鱼MSY估计值为80×10^(4)~83×10^(4)t,生物学参考点F/FMSY估计值小于1.0而B/BMSY略小于1.0,表明这种渔业捕捞强度适中但资源尚未得到完全恢复。东海带鱼MSY估计值为58×10^(4)~64×10^(4)t,F/FMSY估计值大于1.0而B/BMSY估计值小于1.0,表明这种渔业存在过度捕捞且资源已经衰退。南海金线鱼MSY为30×10^(4)~32×10^(4)t,F/FMSY估计值大于1.0而B/BMSY估计值小于1.0,表明这种渔业存在过度捕捞且资源已经衰退。以上4种模型均可适用于中国近海数据有限的渔业资源,但两种经典剩余产量模型对三种渔业数据的拟合不够稳定(相关系数R^(2)波动较大),因此取BSM和CMSY模型的评估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但这两种有限数据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渔业资源 贝叶斯Schaefer剩余产量模型 蒙特卡洛MSY估算模型 剩余产量模型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发现40余个海洋生物新物种
13
《水产养殖》 CAS 2014年第1期10-10,共1页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生物生态调查研究,科学家鉴定出中国近海海洋生物9822种,新发现海洋生物新物种40余个,包括微生物l新属ll新种,水母1新属31新种。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海洋生物各类群、重要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时... “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生物生态调查研究,科学家鉴定出中国近海海洋生物9822种,新发现海洋生物新物种40余个,包括微生物l新属ll新种,水母1新属31新种。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海洋生物各类群、重要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和制约因素等的认识,客观全面反映了中国近海海洋生物和生态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中国近海 新物种 生态调查 综合调查 时空分布 生态系统 科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碳循环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高学鲁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龙爱民 陈绍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3-90,共8页
关键词 中国近海 碳循环 碳源/汇 生物地球化学 关键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及西太平洋生物分类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奎栋 林茂 +3 位作者 王少青 李阳 吴旭文 王春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739,共12页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 分类学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海洋生物的分类认知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资源利用的前提。我国的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以中国近海为主,经过一个世纪尤其是近70年的发展,已基本认识了中国海域的生物种类构成和分布状况。近十年来,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深海生物探测与取样,海洋生物分类研究拓展至深海。然而,总体上,我国不少海洋生物类群的分类研究还不充分,一些类群尚欠缺研究,仍有大量未知的生物待发现。本文以研究较为集中和系统的中国近海和西太平洋深海为主,概述了中国学者在海洋生物分类研究领域的总体进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的进展。同时,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就我国未来海洋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开展,包括分类学科发展方向、平台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深海 生物分类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区域浮游植物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唐森铭 蔡榕硕 +1 位作者 郭海峡 王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465,共11页
我国近海区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浮游植物生态的变化关系到我国近海生态安全.采用重构的遥感数据等资料,分析并综述我国近海区域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水升温、风场等环境因子的响应.... 我国近海区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浮游植物生态的变化关系到我国近海生态安全.采用重构的遥感数据等资料,分析并综述我国近海区域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水升温、风场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南)中国海叶绿素a浓度略有上升(下降)的趋势,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微微型浮游植物和甲藻占比增加,小型浮游植物物种成为海区优势种,暖水性种分布区北扩,而这与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热动力环境的长期变化及其对营养盐供给的影响关系密切.分析还指出了气候变化对我国近海区域海洋生态影响研究迫切需要开展的若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气候变化 浮游植物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海表温度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近海中国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建国 陈明茹 杨圣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9-515,共7页
测定了中国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中国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5.86%,灰分含量为5.15%,能值为21.49MJ/kg;林氏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6.66%,灰分含量为5.04%,能值为21.29MJ/kg.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体... 测定了中国团扇鳐和林氏团扇鳐肌肉中的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中国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5.86%,灰分含量为5.15%,能值为21.49MJ/kg;林氏团扇鳐肌肉水分含量为76.66%,灰分含量为5.04%,能值为21.29MJ/kg.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体重与体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鳐的水分含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中国团扇鳐肌肉的能值与水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减的趋势,林氏团扇鳐水分含量与灰分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递增的趋势.此外,中国团扇鳐、林氏团扇水分含量、灰分含量及能值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 中国团扇鳐 林氏团扇鳐 水分 灰分 能值 季节变化 闽南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百色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与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扬明 翁焕新 +3 位作者 邹华耀 蔡勋育 黄绍甫 罗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6-286,共1页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浅层生物 百色盆地 热成因 中国南方 地球化学背景 δ^13C值 烃类气体 轻烃参数 浅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百色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与成因
19
作者 朱扬明 翁焕新 +3 位作者 邹华耀 蔡勋育 黄绍甫 罗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0-720,共1页
本文据30余个气样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对百色古近系一新近系残留型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这些浅层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一般占90%以上。甲烷和C2+烷烃含量有较大变化... 本文据30余个气样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对百色古近系一新近系残留型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这些浅层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一般占90%以上。甲烷和C2+烷烃含量有较大变化,分别在50%~100%和0~50%,取决于热成因气混入生物气的比例。所研究浅层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碳同位素很轻,甲烷的δ^13C值主要变化在-55‰~-75‰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生物 百色盆地 热成因 中国南方 组成 地球化学背景 δ^13C值 烃类气体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九八七年地质学、地球化学学科资助项目表
20
《地球化学》 CAS 1988年第2期190-194,共5页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武汉 地球科学 湖北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地质科学研究 地质学 成都地质学院 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成矿关系 项目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