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难点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丁昌华 周贵英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实》 中学 语文教学 学习难点 阅读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子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46-48,共3页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文章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 艺术理论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变之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虚实艺术表现手法的得与失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妍琳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4-76,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戏曲艺术表现手法上虚和实的辩证统一 ,及其所创造的耐人寻味、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不无关系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上的新编历史剧《洛神赋》荣获金奖 ,其编导既继承了传统戏曲虚实艺术表现的精髓 ,又创造性地运用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虚实表现手法 ,成功地突现了新、美、大、精的梅派风韵。该文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对《洛》剧在虚实表现上的得与失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虚与 艺术表现 艺术辨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艺术 被引量:1
4
作者 葛金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7-249,共3页
中国古典诗词的虚实手法广博而高妙,以多变与和谐织行其间。本文通过化虚为实、由实入虚、避实就虚、虚实相生等四种虚实艺术手法的分析,拿捏这种虚实关系,审度和挖掘蕴涵其中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虚与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诗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
5
作者 吕进 《当代文坛》 1984年第4期38-42,共5页
虚与实,是新诗基本的审美范畴。新诗种种创作技法往往与虚实范畴有直接关系。 虚实形象 诗人的主观感情通常要通过诗歌形象来实现客观化与对象化。诗歌形象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形象和景物(抒情主人公以外的人... 虚与实,是新诗基本的审美范畴。新诗种种创作技法往往与虚实范畴有直接关系。 虚实形象 诗人的主观感情通常要通过诗歌形象来实现客观化与对象化。诗歌形象大体包括两个方面:抒情主人公(往往是诗人自己)形象和景物(抒情主人公以外的人、事、物、景)形象。它们都有虚实之分。 实的诗歌形象具有再现性与直接性的品格。所谓再现性,就是它酷似现实;所谓直接性,就是它是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语言塑造的可视外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形象 新诗艺术 虚与 范畴 手法 相生 夜莺 表现 再现性 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艺术中的“虚”、“实”美——以“大音希声”为参照的若干思考
6
作者 贾纪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95-100,共6页
“虚”与“实”,既属哲学含义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又是各类艺术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都将这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现象,作为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审美意义把握,是艺术领域里的“意... “虚”与“实”,既属哲学含义上的辩证认识论范畴,又是各类艺术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段的基本原则。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都将这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现象,作为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即审美意义把握,是艺术领域里的“意境”与“神韵”,而“虚”与“实”,则是通达“意境”“神韵”之境的中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生 审美意义 表现手段 大音希声 戏曲 舞蹈 音乐表现 音乐艺术 虚与 音乐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虚实”辨析
7
作者 黄献华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10期36-36,共1页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月夜》 老师 回答 上课 课后 发问 学生 竟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浅论戏曲的虚与实
8
作者 石树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1983年第4期59-64,共6页
虚与实原是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有过论述。虚实相生,又矛盾又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串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科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在军事上,有“避实就虚”的策略;在经济上,有“务虚务实”的方针;在医学上,“... 虚与实原是一对哲学范畴,早在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有过论述。虚实相生,又矛盾又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串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科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之中。在军事上,有“避实就虚”的策略;在经济上,有“务虚务实”的方针;在医学上,“虚实”更是同“阴阳、表里、寒热”一起作为“八纲”,维系着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这一对哲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艺术 虚与 美学思想 结合 相生 戏剧观 美学传统 时空处理 哲学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与“实” “静”与“动”──中西诗歌创作手法浅论
9
作者 杨一涛 《外国语文》 1995年第3期19-22,共4页
“虚”与“实”“静”与“动”──中西诗歌创作手法浅论杨一涛综观中西诗坛,二者早已建构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以总结发扬自我的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及创作规律。虽然人类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在日益扩大,中西方思想意识沟通在日益增进... “虚”与“实”“静”与“动”──中西诗歌创作手法浅论杨一涛综观中西诗坛,二者早已建构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以总结发扬自我的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及创作规律。虽然人类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在日益扩大,中西方思想意识沟通在日益增进,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艺术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 创作手法 中西诗歌 “动” 诗歌创作 老庄哲学 中国 朱光潜 斯多德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39,共7页
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所独具的特点。一、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古代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最早的记载,可以《尚书·舜... 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所独具的特点。一、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古代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最早的记载,可以《尚书·舜典》中舜命夔典乐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所谓“典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美育思想 儒道互补 审美教育 美学思想 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 虚与 浪漫主义 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读《艺境》
11
作者 王德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3-36,58,共5页
现代中国怕是没有第二人象宗白华那样“大名鼎鼎”而又默默无闻”了,从学生到教授六十来年,除一部《美学散步》使为数不多的学人知道以外,似乎别无更多可以表明他地位的东西。不过,颇为奇怪的是,一向爱挑剔的中国文人,对于这位老先生却... 现代中国怕是没有第二人象宗白华那样“大名鼎鼎”而又默默无闻”了,从学生到教授六十来年,除一部《美学散步》使为数不多的学人知道以外,似乎别无更多可以表明他地位的东西。不过,颇为奇怪的是,一向爱挑剔的中国文人,对于这位老先生却又都一向不曾和不敢“相轻”。四十年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以蛰)”之称,八十年代更有“散步学派”之美誉。此足以察见宗白华的声望绝非薄浅的“著作等身”四字可以妄作比类的。近来获读新编宗白华美学文集《艺境》,久久地,生了一番结结实实的感觉:“中国美学研究第一人”的桂冠,实非宗白华莫属了。尤其感到,他集积年功力探入的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完全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无可非议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艺术意境 人格精神 中国艺术 意境创造 艺境 创构 ”与“ 生命运动 生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戏曲舞台的假定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永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9,共4页
论戏曲舞台的假定性王永敬(一)对待假定性的原则戏剧艺术的特殊矛盾,基本上有两条:“真和假”,“无限和有限”。如何解决这两个基本矛盾,不同戏剧形式,不同的戏剧流派,是各有千秋的。但都有一个前提:要承认舞台假定性。舞台艺... 论戏曲舞台的假定性王永敬(一)对待假定性的原则戏剧艺术的特殊矛盾,基本上有两条:“真和假”,“无限和有限”。如何解决这两个基本矛盾,不同戏剧形式,不同的戏剧流派,是各有千秋的。但都有一个前提:要承认舞台假定性。舞台艺术的真实,尽管是以真人为材料,也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定性 戏曲舞台 舞台真 艺术的真 中国戏曲 戏剧形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煜《一斛珠》词中的“沈檀”
13
作者 李汉超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2期157-158,共2页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衷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宕残逼窘课弈?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李煜《一斛珠》这首词有的版本题作“咏美人口”,盖后人所拟,实非原题,就体制而言并非咏物,写... 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衷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宕残逼窘课弈?烂嚼红绒,笑向檀郎唾。——李煜《一斛珠》这首词有的版本题作“咏美人口”,盖后人所拟,实非原题,就体制而言并非咏物,写的是李煜宫内私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场景,但精致动人,所以历来选家都将它作为李煜词的代表作选入词选。这首词通篇写歌女之口,而“沈檀轻注”一句尤为传神。“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虽然是写唱歌时口的动态,但令人仿佛听到了优美动听的歌声。这种化实为虚的手法,实在比用“绕梁”、“驻云”一类陈辞滥调来形容歌声要高明得多。清李斗《扬州画肪录》中有一段扬州艺人说书的记载,颇能说明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该书卷十一《虹桥录》下第十九则云:“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 驻云 说文解字 书卷 李煜词 虚与 樱桃 艺术表现 辩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