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六年俄译本简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葛银丽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58,共7页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此时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为党后来深入认识并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论述了如何认识和对待资产阶级的问题,特别是其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此时阶级斗争的实际状况,为党后来深入认识并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以这篇文章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文献,“初步构成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思想”。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大革命时期 重要文献 阶级斗争 资产阶级 正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131-141,共11页
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探讨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发端之作。在最初的版本中,毛泽东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入手,确立了划分阶级的标... 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探讨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发端之作。在最初的版本中,毛泽东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入手,确立了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而逐层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最后得出了中国革命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由理论转变为方法的最佳范例,实现了阶级分析与调查研究、经济地位与革命态度、策略的灵活性与方法的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阐发与灵活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 阶级理论 中国社会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历史意义
3
作者 李竹雪 赵军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3年第1期51-56,共6页
【正】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在现代史、革命史、党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九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郭罗基同志的《思想要解放,理论要... 【正】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是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历来为理论界所重视,在现代史、革命史、党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九七九年《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了郭罗基同志的《思想要解放,理论要彻底》的文章,说“一九五一年《分析》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同志又作了很大的改动,增加了关于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极大关注,议论纷纷。从此,对《分析》一文的评价,每况愈下。然而,鄣文的说法,与事实不符,值得进一步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选集 周恩来 邓中夏 毛泽东同志 中国社会各阶级 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领导权 工人阶级 领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辨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玉敏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7-111,共5页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社会学界中用阶层分析替代阶级分析的做法一直是主流。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当今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非但没有显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论点的消亡,反倒更加彰显其现实必要性与...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社会学界中用阶层分析替代阶级分析的做法一直是主流。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当今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非但没有显示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论点的消亡,反倒更加彰显其现实必要性与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阶层分析理论的兴起、阶级分析理论的现实地位凸显以及阶层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之间的根本区别和具体联系等进行一定深入的分析和总结,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群体分化状况,有效地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以推动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阶级分析 阶层分析 中国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48
5
作者 苗治文 秦椿林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以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库为资源,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人口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口的每一结构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性别结构男性高于女性;地域结构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年龄结构... 以2001年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库为资源,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人口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人口的每一结构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性别结构男性高于女性;地域结构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等等。经过研究指出,欲求改善体育人口结构以及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应以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为参照系,对影响体育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国家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体育人口结构改善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口结构 社会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保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7-91,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阶级 阶层结构 结构变化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知识分子阶层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糜海波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146,共6页
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 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问题。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多元范畴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赋予社会成员一定阶级地位和处境所具有的全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马克思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社会阶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阶段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殷格非 李伟阳 吴福顺 《WTO经济导刊》 2007年第1期98-102,共5页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从传入国内到逐步的内在化,这样一个过程总体来讲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阶段分析 利益相关者 中国 社会生产力 经济全球化 70年代 股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3
9
作者 方玉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理路 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 被引量:20
10
作者 汪宝荣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的传播过程及实效,但研究成果有限,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适用的分析模式。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尝试提出一个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的传播过程及实效,但研究成果有限,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适用的分析模式。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尝试提出一个用于分析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过程及路径的社会学模式。在美国及西方,中国文学译作处于一个有限制的文化生产子场域,主要基于符号资本的积累而运作。该模式可用于分析各种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如何通过资本转化合力构建并运作一个行动者网络,在网络交互中完成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译作 传播过程 社会学路向 分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辉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116,共16页
在中国共产党人阶级分析的早期实践中,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起源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中国资产阶级特性的思考。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开始后,中共更自觉地以阶级观点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与起因、参与者构成、结... 在中国共产党人阶级分析的早期实践中,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起源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对中国资产阶级特性的思考。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开始后,中共更自觉地以阶级观点来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与起因、参与者构成、结局与得失等问题,形成了具有创发性的思想成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最终形成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也对日后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这些分析也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特性,出现了对辛亥革命性质认知的前后转变、对反帝内涵的过度强调以及对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度偏执等现象。尽管如此,它们仍具有政治思维革命性变革发端的标志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阶级分析 辛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区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保岳 《当代经济管理》 2008年第7期41-44,共4页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不对称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产业区 社会基础设施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风力发电社会成本收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钢 张磊 姚磊磊 《经济研究参考》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2期44-49,共6页
关键词 风力发电 成本收益分析 清洁能源 社会 中国 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 优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各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差异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杰长 《经济研究参考》 2003年第22期2-11,共10页
一、中国各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差异分析 (一)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但各地实现小康的程度很不平衡。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我国13亿人口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从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生... 一、中国各地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差异分析 (一)一个基本判断:我国总体上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但各地实现小康的程度很不平衡。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卓有成效的经济建设,我国13亿人口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从总体上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千百年来衣食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康社会建设 差异分析 人民生活水平 人均GDP 人口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问题研究——基于供求分析的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龙玉其 《农村金融研究》 2010年第8期54-58,共5页
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问题,探讨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筹资机制,对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在对农民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对筹资模式与筹... 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问题,探讨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筹资机制,对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在对农民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对筹资模式与筹资机制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筹资问题 机制构建 供求分析 中国 筹资机制 筹资模式 科学合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分析
16
作者 钟丽 杨志军 缪玉静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第3期50-52,共3页
制度认同的实质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认同制度的民众会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测量政治稳定... 制度认同的实质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认同制度的民众会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测量政治稳定的一个核心指标,因此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状况,提升他们的认同度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对在校学生开展了调查问卷,并在客观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路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认同 原因分析 路径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产业区社会基础设施发展分析
17
作者 王保岳 《当代经济管理》 2008年第9期76-79,共4页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 社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统计数据、分类图表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各个产业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性社会基础设施与公益性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不对称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产业区 社会基础设施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学派社会经济分析大思路——社会经济科学分析模型的建立与中国适用
18
作者 崔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82-87,94,共7页
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理论,其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发达国家理论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 社会经济发展理论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理论,其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发达国家理论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及分析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学派 社会经济 分析模型 中国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人精神人格的建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理分析
19
作者 薛忠祥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9,共7页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做了“八荣八耻”的讲话,接着,在4月28日的《求是》杂志上又专门发表题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章,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做了“八荣八耻”的讲话,接着,在4月28日的《求是》杂志上又专门发表题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章,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我们在思想上对建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加坚定,在行动上使建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具有实效性,有必要从它的历史、现实和实践渊源等方面进行一番学理上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学理分析 荣辱观 当代中国 精神人格 胡锦涛总书记 社会风气 实效性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20
作者 张定贵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及新党章明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作者在文中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永不变色的保证,中国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及新党章明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作者在文中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永不变色的保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进步,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辩证统一的逻辑结果是使党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阶级基础 社会基础 结构创新 现代化 党建学说 先进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