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
周明全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从“新启蒙”到“后革命”──重思“9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张春田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11
|
|
3
|
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与文脉(续)——试论“中国现代文学3” |
张未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4
|
论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次转向 |
马睿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3 |
0 |
|
5
|
发展与开拓:走向新世纪的老舍研究──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 |
杨剑龙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6
|
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半──90年代现代女性文学研究①新特征及其缺陷 |
万莲子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3
|
|
7
|
90年后的回望与前瞻:《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
易立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8
|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
陈思和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0
|
|
9
|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 |
李春林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0
|
新观念 新体例 新方法——简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
关山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7 |
0 |
|
11
|
“1917”还是“1918”——以《新青年》为中心摭议现代文学的起点 |
刘东方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2
|
论胡适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 |
席云舒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3
|
千淘万漉 吹沙到金——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 |
董中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8 |
0 |
|
14
|
积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在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四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 |
叶子铭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4 |
1
|
|
15
|
韩文译本《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序 |
邵伯周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7 |
1
|
|
16
|
《新青年》与东北现代文学批评 |
高翔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7
|
香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 |
杨洪承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86 |
3
|
|
18
|
现代视角与城市叙事——兼评张英进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 |
冯妮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1
|
|
19
|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检讨——读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札记 |
刘献彪
|
《学习与探索》
|
1981 |
0 |
|
20
|
契诃夫文学的“中国化”历程——读《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 |
吴芸茜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