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7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确线索 有的放矢——谈《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课程特点及复习
1
作者 谢晓践 《远程教育杂志》 1993年第3期18-20,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讲述的是自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32年时间里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因课程内容丰富,本课的学习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的学习范围是从“绪...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讲述的是自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32年时间里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因课程内容丰富,本课的学习分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的学习范围是从“绪论”到“第九章第三节”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课程特点 “五四”文学革命 复习 中国文学 1949年 语言文学 课程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更紧地贴近作品——略谈黄修己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对几篇鲁迅小说的评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谷兴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0年第2期42-47,共6页
黄修己同志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不久前出版问世。几年前,同一著者曾出版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此本《简史》,以其有特色而颇得评论者好评。现在的新著《发展史》,比之于原著《简史》;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史 鲁迅小说 黄修己 评论者 作品 原著 《孔乙己》 祥林嫂 出版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3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4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及其反思
5
作者 袁循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这在林语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笔下多有体现。此类老人具有中国传统美德,随时代之变呈现代品质,这是长期被专制异化家长形象遮蔽的重要存在。此类作家多为传统型的,也有学贯中西的,还有重文化反思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作家作品的认知,改变思想观念,重获文化价值的选择认同;对于应对老龄化、完善家庭教育、确立中国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老人形象 观念化塑造 辩证理解 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左翼:中国现代文学在岭南的发生
6
作者 李明刚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176,共6页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根据地,诞生了两个重要的新文学创作群体。随着社会形势发展,这两个群体分别衍生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前者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独立自由品格,不仅将世界带到岭南,更将岭南推向了世界。后者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走向“行动者的诗学”,并由此汇入中国革命洪流。两种文学形态在岭南的发生与争奇斗妍,展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启蒙与革命、中心与边缘的力量交织,阐释了广东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张力的“南方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指涉性、反讽阅读与空间诗学——论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
7
作者 李石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6,共10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稳固指涉关系,挑战了文化本质论以及现实主义的逼真性原则;二是反讽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叙述者的权力及其阶级位置的审视与解构;三是空间诗学,从“细节”“意象”“空间”等视角来反思革命/启蒙的线性时间观,试图提供更多样的文学现代性及其诗学可能。他者伦理尽管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丰富与扩容,但也暴露出对象预设、理论预设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 反讽 空间诗学 他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门档案馆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之际
8
作者 王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专门档案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档案馆网 国家档案局 设置原则 布局方案 全国档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被引量:2
9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我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及其“四阶段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189,共8页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 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20世纪中国文学先后掀起了四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彼此各有特点而显出其不同的阶段性,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其中“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不仅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也标示着它启蒙主义、民主主义的基本性质。回顾一个世纪的文学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源于启蒙,兴于启蒙,衰于脱离启蒙向“政治文学”的演变;取得经验教训之后,最后又回归启蒙,复兴于启蒙和科学民主的继续追寻。这样看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才能深刻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及其经验教训,正确把握其主体倾向和基本性质,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认识和研究大大深化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 整体观 “四阶段论”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11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史·“白话”史·合力型文学史——读吴福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12
作者 郭剑卿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7-128,95,共3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发展史 文学史家 插图 吴福辉 “历史” 合力 白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巴金《家》的“手稿”
13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5,共3页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月18日起在《时报》连载,但《家》的原稿在《时报》登载后丢失了。[2]似乎是《家》原稿的丢失激发了巴金的留档存档意识,之后关于作品的修订稿本他都有意识地留存备查,后来又把这些留有大量手写笔迹的图书版本捐赠给由他倡议并推动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文学史料存放在“手稿库”中保藏。[3]2023年12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1935年巴金《家》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料 国家一级文物 《时报》 历史档案 修订稿 革命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评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春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0-151,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伊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迄今已六十余载,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建围前,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几近同步;建国后,尤有大的发展与成绩。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被...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伊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迄今已六十余载,出版了几十部专著。建围前,它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几近同步;建国后,尤有大的发展与成绩。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被公认为最具权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近年来,学术界兴起重写文学史的动态与意向,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希望打破原有的格局(如作家作品论的体式)。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文学与人”为主要视角,从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和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采取宏观评述与抽样分析相结合的写法,初步打破了业已僵化的现代文学史著的格局和体例,给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吹来了一股扑面而感的春风。而冯光廉、刘增人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则以“文学与现代化”为主要视角,以文学主题现象为中心线索,进行多维角度错综交叉的论述,建构了全新的文学史框架,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学术界有人称之为是继王瑶、唐弢本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的第三个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文学史研究 发展史 作家作品论 相结合 建国后 文学史著 重写文学 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思和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1,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现代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付祥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自从1985年学界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倡议以来,以实际行动响应者络绎不绝,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理论贫乏。建构现代文学史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话语模式、评价标准,确认其学科属性,真正从"史料"走向"史... 自从1985年学界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倡议以来,以实际行动响应者络绎不绝,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理论贫乏。建构现代文学史料学自身的理论体系、话语模式、评价标准,确认其学科属性,真正从"史料"走向"史料学",成为当下紧迫而具体的任务。现代文学史料学具有超学科性,体现为"现代文学"含义与史料学融合、研究方法多学科性、"边际性"与"开放性"交叉及与电子数字化技术密切相关等特征。现代文学史料学亟待于在现代文学文献学、古代文学史料学、当代文学史料学之间进行互动和打通。只有既注重学科性,又充分肯定超学科性,才能使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学科定位得到统一,理论得到发展,实践得到深化加强,从而促进现代文学研究及其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 学科属性 超学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演义先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富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41,共8页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 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角度,简要叙述了单演义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与劳绩。文章认为,单演义先生是属于那类带着严格的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和做人规范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最早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清代乾嘉学派的学术传统而从事中国新文学资料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工作,以中国传统学人的为人为师之道授业讲学、教书育人,一手开辟并坚守了中国西北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鲁迅研究的阵地,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演义先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 建立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春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李春林此处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乃取其广义,即含中国当代文学在内。中国现代文学自1917年滥觞迄今为止,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将其划为两段,极不科学,亦...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路向的几点思考李春林此处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乃取其广义,即含中国当代文学在内。中国现代文学自1917年滥觞迄今为止,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将其划为两段,极不科学,亦不符合文学发展实际。赵树理的文学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发展路向 鲁迅 新时期文学 文学民族性 中国文学 文化交汇 民族个性 现代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133,共9页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国教育有着诸多的想象性书写。中国... 民国教育体制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表现在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国教育有着诸多的想象性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想象性书写既有对民国教育的现实反映,又有对民国教育的未来期许,还有对民国教育的深刻反省,这由此使得民国教育体制与文学书写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关于民国教育的想象性书写的方向转换,既隐含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抗乃至反拨,也深潜了中国现代文学向传统的回归乃至皈依,这既是民国教育体制从反叛传统向整合传统转向的结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后合乎发展逻辑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教育体制 民国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 钱钟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20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