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2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读后感
1
作者 雷锐 《出版广角》 2003年第11期68-70,共3页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著作,必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最近读到许志英先生和邹恬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那种因感受到犀利的批判精神的快感和得到理论启迪的愉悦,久久在胸间脑中萦绕。它是我阅读过的论著... 一部充溢着科学批判精神的著作,必定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最近读到许志英先生和邹恬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那种因感受到犀利的批判精神的快感和得到理论启迪的愉悦,久久在胸间脑中萦绕。它是我阅读过的论著中批判精神最为恣放的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书评 科学批判精神 文学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思潮的空间拓展——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文学史写作
2
作者 弘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87-189,共3页
关键词 文学史写作 主潮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 为文 许志英 邹恬 教育出版社 学术水准 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3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4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及其反思
5
作者 袁循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3,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多数”是负面的,即作为封建家长专制扼杀人性的代表,其塑造与研究具有观念化特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对封建专制批判、青春崇拜、倡导西方个性启蒙与人性解放有关。不过,中国现代作家还塑造了另一类老人形象,这在林语堂、废名、沈从文、萧红等人笔下多有体现。此类老人具有中国传统美德,随时代之变呈现代品质,这是长期被专制异化家长形象遮蔽的重要存在。此类作家多为传统型的,也有学贯中西的,还有重文化反思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老人形象塑造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深化对作家作品的认知,改变思想观念,重获文化价值的选择认同;对于应对老龄化、完善家庭教育、确立中国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老人形象 观念化塑造 辩证理解 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与左翼:中国现代文学在岭南的发生
6
作者 李明刚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176,共6页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 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南方路径,需要在历史的多声部中聆听岭南文学的独特声音。从新文学的发生来看,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和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有区别于京沪两地和其他内地省份的不同特点。“五四”时期的岭南,以广州岭南大学和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根据地,诞生了两个重要的新文学创作群体。随着社会形势发展,这两个群体分别衍生出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自由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前者追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与独立自由品格,不仅将世界带到岭南,更将岭南推向了世界。后者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走向“行动者的诗学”,并由此汇入中国革命洪流。两种文学形态在岭南的发生与争奇斗妍,展现了现代性与地方性、启蒙与革命、中心与边缘的力量交织,阐释了广东何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张力的“南方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自由主义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拆解指涉性、反讽阅读与空间诗学——论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策略
7
作者 李石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6,共10页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 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深受后结构主义的他者伦理的影响。他们将后结构主义对总体性话语的批判,转移为对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拆解指涉性,通过质疑知识与地理起源、文学与意识形态、形式与内容的稳固指涉关系,挑战了文化本质论以及现实主义的逼真性原则;二是反讽阅读,主要表现为对叙述者的权力及其阶级位置的审视与解构;三是空间诗学,从“细节”“意象”“空间”等视角来反思革命/启蒙的线性时间观,试图提供更多样的文学现代性及其诗学可能。他者伦理尽管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丰富与扩容,但也暴露出对象预设、理论预设等值得反思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解构主义 反讽 空间诗学 他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门档案馆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写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40周年之际
8
作者 王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共3页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 1992年3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全国档案馆网的结构,使一切具有研究价值和查考价值的重要档案,得到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利用。在全国档案馆布局中,中央层面准备设置4个专门档案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档案馆网 国家档案局 设置原则 布局方案 全国档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被引量:2
9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10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巴金《家》的“手稿”
11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5,共3页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月18日起在《时报》连载,但《家》的原稿在《时报》登载后丢失了。[2]似乎是《家》原稿的丢失激发了巴金的留档存档意识,之后关于作品的修订稿本他都有意识地留存备查,后来又把这些留有大量手写笔迹的图书版本捐赠给由他倡议并推动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文学史料存放在“手稿库”中保藏。[3]2023年12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1935年巴金《家》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料 国家一级文物 《时报》 历史档案 修订稿 革命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12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情结——中日近现代文学主潮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泓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5期53-58,共6页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界最为常见的基本概念之一,然而,若将它译成日语是什么?译成英语呢?之所以如此发问是因为,严格地说,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无法与日语的或英语的realism对译,它们之间是不等值的。换言之,一个日本或西方的文... “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界最为常见的基本概念之一,然而,若将它译成日语是什么?译成英语呢?之所以如此发问是因为,严格地说,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无法与日语的或英语的realism对译,它们之间是不等值的。换言之,一个日本或西方的文学研究者如果不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就不可能从或realism中领略到在中国文学中已是常识的“现实主义”的内涵——真实性、典型性、进步性、革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 自然主义 现实主义情结 文学主潮 中国现代文学 日本文学 现代文学 中国与日本 日本近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之构思、建设与展望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辉洪 陈智德 +1 位作者 龙向洋 黄潘明珠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84,共6页
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的背景,概述大学图书馆系统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联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的构思。透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数量及不同版本,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在须... 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中国研究的背景,概述大学图书馆系统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联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的构思。透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数量及不同版本,指出"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言,在在须要整合散见各处的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著述资料,散见不同的图书馆及个别书目文献书籍,部分作家如鲁迅,不论单行本或全集皆版本繁多,该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建立一站式資讯平台,提供单行本、期刊论文、报刊文章、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别的中、英、日语的资料,把分散的资料集中及提供书目分类浏览,以至按不同作家特色制作专题书目,以利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 中国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 书目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命的悲剧——作为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投射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卫平 陈广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1,共6页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宿命观念 神秘感 自然崇拜 偶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被引量:62
16
作者 李怡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5,共4页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机制 中国现代文学 阐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 被引量:41
17
作者 丁帆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1-168,共8页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断代分期一直存有多种不同的切分法,"1919说"是历时最长,至今仍然在教科书中使用的断代说。在这些切分法当中,恰恰被遗忘的是"1912说"这个不该被忘却的历史节点!无论是从推翻封建王朝和孙中山倡...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断代分期一直存有多种不同的切分法,"1919说"是历时最长,至今仍然在教科书中使用的断代说。在这些切分法当中,恰恰被遗忘的是"1912说"这个不该被忘却的历史节点!无论是从推翻封建王朝和孙中山倡导的民国核心人文理念与价值内涵看,还是从"白话文运动"、通俗文学和"文明戏"的发生与发展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都应该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元年191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1912 遗忘和遮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被引量:24
18
作者 逄增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9-86,共8页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 ,都存在着传奇与志怪的叙事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 传奇 传统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译选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以《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为视角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2,共8页
自上个世纪30年代,纽约Reynal&Hitchcock出版社推出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以来,西方世界又相继推出了数十部综合性的中国现代文学英译选集。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选集 哥伦比亚 海外传播 英译 30年代 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愁”的美学——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故乡书写” 被引量:25
20
作者 卢建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 长期以来,对乡土书写的研究主要立足启蒙视野,彰显写实意图,将注意力集中于作为文学题材、思潮和流派的"乡土文学",对乡土书写的源头——"故乡"以及对"故乡"的叙述——"乡愁"反而缺乏深入探究。"故乡"及其书写——"乡愁"既是中国现代性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的表征。立足现代性的危机视野,"故乡书写"就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精神归宿问题关联起来,成为进入中国现代性问题情境的另一路径及现代中国主体最重要的建构渠道之一,并与启蒙和革命构成张力性的对话。经由回忆与想象、叙事与抒情、认同与归依,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愁"书写已经形成一套丰富和复杂的美学机制和传统。它将成为一直置身于现代性难题中的汉语写作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故乡书写 乡愁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