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6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理想图景”看“社会秩序”的建构——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2
1
作者 邹立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4,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社会秩序 邓正来 理想 中国法律 秩序建构 认识误区 自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政治哲学发微——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2
作者 金林南 庞正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知识生产 政治哲学 “反思” 苏格拉底 奠基性 合法性 性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的“反讽”与“反讽”的批判——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3
作者 魏治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反讽” 邓正来 批判 标准文本 阅读行为 知识体系 时代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兼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佳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8,共5页
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 邓正来先生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四种模式受制于"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缺失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的观点值得质疑。这四种模式都是学者们为建设中国法治而作的理论努力,它们在学习、借鉴西方优良法律文化的同时,始终将思考并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中国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始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图景的实现和完善,这同时也是中国法学的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化范式 马克思主义法学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想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贫富结构中的中国法学——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68,共3页
关键词 贫困者 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学法理学 法学 邓正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吊诡与反思性——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6
作者 甘德怀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59,共4页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以下简称《向何处去》)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法学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1978到2004年这26年间,中国法学始终“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以下简称《向何处去》)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法学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1978到2004年这26年间,中国法学始终“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在另一重意义上说即是,此间中国法学始终受到一种所谓的“现代化范式”支配而处于不思考的状态之中。然而,颇为奇怪的是,对于人们可能追问的中国法律理想究竟是什么,邓正来却而以狼口与虎口为喻,避开正面的实质性回答。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感到一种紧张:在我看来。这种理想图景可谓是一种没有理想的理想,也是充满了吊诡的理想。如果依循这一学说的指引,寻求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努力就很可能演变成为针尖上的舞蹈,它在瓦解某些中国法学现代性话语的同时也激起我们内心的极度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中国法律 理想 邓正来 思性 现代化范式 现代性话语 法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处去?”——再论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冠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法学 邓正来 批判性分析 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空出世的中国学术论纲——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国平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读邓正来的近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横空出世之作。作为对当代中国法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本书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作者立足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结构之中并承担发言责任的全新形势,对支... 读邓正来的近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横空出世之作。作为对当代中国法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本书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作者立足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结构之中并承担发言责任的全新形势,对支配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范式”提出了根本质疑,开启了中国学术建构自己的“理想图景”进而建构“主体性中国”的重大任务。我相信,该书一出,中国学者不管有何不同看法,无人再能够回避正来提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中国学术 邓正来 出世 现代化范式 中国当代 世界结构 学术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一种“希望”的法哲学——试评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被引量:1
9
作者 伴伟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75,共4页
关键词 中国法学 主体性 消费者权利 理想图景 法哲学 邓正来 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梓太 包婧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I0005,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寻中国环境法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夯实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探索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环境法价值取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环境法学的价值引领与注释作用。为此,环境法学研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实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扩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生态文明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立民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6,共17页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 当前,对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逐渐走向深入。通过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它们存在很高的关联度。其中包括,复兴中华法系应以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为支撑;支撑中华法系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具有当代价值。同时,要协调好复兴中华法系与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互动关系,协调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复兴中华法系、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协调好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传播的关系等,最终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尽其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兴中华法系 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法学实证研究的现实境遇与展望--对法学实证研究产能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武西锋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7,共16页
实证研究以其科学性著称,是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参考期刊影响因子,选取20年来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刊载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法学实证研究产能不高。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供... 实证研究以其科学性著称,是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参考期刊影响因子,选取20年来我国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刊载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法学实证研究产能不高。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供给不足和需求乏力是制约法学实证研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缺少必要的实证研究教育训练和充足的数据库,造成了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以期刊为重要载体的研究平台的结构布局、同行评议制度以及学术偏见等不利于实证研究。在此情况下,研究者基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理论研究。增强实证研究的理论化,超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二元对立,推动二者的实质性融合,是实证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实证研究 法律经济学 产能 供给和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法学方法论
13
作者 夏锦文 胡锦华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8,255,共12页
法学方法论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法宝和理论工具。只有确立和坚持体现人类社会法律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的法学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乃是在马克思主... 法学方法论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法宝和理论工具。只有确立和坚持体现人类社会法律现象发展规律的系统的法学方法论,才能更好地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所构建的法学知识及理论体系,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为根本方法。中华传统律学方法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形成的重要本土资源,有助于增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律学方法。此外,西方法学方法作为人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参照,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须借鉴吸收西方法学方法。同时,应当坚持法学方法论的系统性和多样化,在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指导下,形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开放包容”的多元并存、相互借鉴的研究方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法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 中华传统律学方法 法教义学 社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以刑法教科书为考察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5,238,239,共9页
方法论是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至今的代表性教科书为观察对象,运用“德尔菲法”考察中国刑法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样态,发现中国的刑法学共同... 方法论是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教科书是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以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实施至今的代表性教科书为观察对象,运用“德尔菲法”考察中国刑法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样态,发现中国的刑法学共同体始终是以移植国外的概念工具、理论框架来解释中国刑法,进而搭建刑法学知识体系的。尽管学术界历来有着“法学知识本土化”的声音和努力,并且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呼吁下得到加强,但从整体来看,仍然存在“自主性”的投入力度不足、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没有深入贯彻“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要求。因而,应“以中国为中心、以本土为方法”,增强自主研究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法学 自主知识体系 知识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玉鸿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标识性概念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得以型构的动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社会公平正义等范畴凝练了法律本体、法律内容、法律价值的概念表达,从而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标识性概念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得以型构的动力。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美好生活、社会公平正义等范畴凝练了法律本体、法律内容、法律价值的概念表达,从而成为代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标识性概念。人民至上将抽象的人民还原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将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作为保护的对象,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人民性、人道性、包容性;美好生活作为中国新时代法律的基本面向,美好生活权代表着以民生权为核心内容的权利束,规制着法律的内容及其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超越个人应得、社会公平的复合型正义,它不仅及于主体、制度之间的公平,还包括城乡、地域以及事项上的公平。机会公平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之一,是与权利公平有所不同的价值理念,由此也使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标识性概念的内涵愈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识性概念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人民至上 美好生活 社会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法治视域下中国环境法学的转型需求与重构理路
16
作者 周珂 王锐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4,F0003,共13页
“生态文明法治”是我国“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两大战略布局交汇形成的中国自主性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法理意蕴,具体表现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观以及“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 “生态文明法治”是我国“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两大战略布局交汇形成的中国自主性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法理意蕴,具体表现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观以及“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的最严法治观,并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实现视野拓展和理论延伸。生态文明法治与环境法学彼此影响、相辅相成。一方面,生态文明法治为环境法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场域;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法治必须依靠构建现代环境法治体系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不仅对环境法学提出了转型需求,同时也为其重构理路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具体而言,生态文明法治以“生命共同体”本体论预设了环境法学“生态经济理性人”的新的人性标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论重构了环境法学的法哲学范式和以“最严法治论”增进了环境法学的法学特性,促使其回归法学本位。只有立基于生态文明法治,才能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政情社情的现代环境法治体系,中国环境法学的转型升级和自主知识体系之构建才能真正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法治 中国环境法学 人性标准 最严法治论 法哲学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审稿制度提升了中国法学研究水平吗?——基于双重差分法对121家法学期刊的实证研究
17
作者 米传振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6,共16页
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法学期刊陆续推行专家审稿制,该制度运行效果如何?在121家法学期刊中,以采用专家审稿的62家期刊为实验组,以未实行专家审稿的59家期刊为控制组,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分析了专家审稿制度对中国法学研究水平的实际影响... 2000年以来,我国部分法学期刊陆续推行专家审稿制,该制度运行效果如何?在121家法学期刊中,以采用专家审稿的62家期刊为实验组,以未实行专家审稿的59家期刊为控制组,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分析了专家审稿制度对中国法学研究水平的实际影响。在控制了论文数量、论文篇幅、出版周期、是否CSSCI来源期刊、办刊单位级别、办刊历史以及有无线上投稿系统后,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期刊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等被解释变量回归后发现,仅声明施行专家审稿对期刊学术水平的提升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在控制变量保持不变进行回归后发现,与仅声明施行专家审稿的期刊相比,实际实施专家审稿的期刊在提升学术质量方面成效更明显。对法学期刊而言,如欲提高期刊质量和法学研究水平,只是声明施行专家审稿还远远不够,必须真正落实专家审稿制度。基准回归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个体安慰剂检验、缩尾处理、以论文下载量替换核心被解释变量和内生性检验等稳健性检验。专家审稿制度是加强法学学术期刊管理、推动法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中国法学研究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期刊 专家审稿 中国法学 双重差分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政学术|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重庆召开
18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3-I0003,共1页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西南政法大学与中国法学杂志社承办的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重庆召开,260余位代表围绕“‘十五五’期间中国法治发展与法学期刊建设”主题及四大分议题展开研讨。
关键词 中国法学法学期刊研究会 2025年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刑法学自主性的基本面向与发展前景
19
作者 周光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238,239,共1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具体犯罪认定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理论研究空前深入,为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否使用国外刑法学的某一术语,不是判断我国知识是否自主的唯一尺度,对司法难题的妥当解决才是关键;层出不穷的疑难案件决定了我国刑法理论的底色只能是实践性、功能性的,而不是纯规范论的自洽体系建构。我国刑法研究已经能够在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法律人的本土智慧,寻找理论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刑法学的未来发展应当继续坚持其教义学方向,既不需要纯理的推演型思考,也不宜提倡表格化的刑法“学派之争”。刑法学知识体系必须顾及实务的思维逻辑,继续推动刑法的功能主义转向,在过失犯、共犯论和量刑论等领域持续发力,立足于裁判展开深入研究,同时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以建构更加富有解释穿透力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学 犯罪论体系 实践导向 刑法谦抑性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论 被引量:16
20
作者 雷磊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7,共13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法学基本范畴的内涵和体系进行重构,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成事之要”。“政治新时代”和“科技新时代”的到来,为法学基本范畴的重构提供了背景和动因。法学基本范畴从法学学科体系看构成了近代法律科学的“通用语汇”,从法学学术体系看可谓是法学理论创新的“思想芯片”,从法学话语体系看形塑了中国法学对外传播的“基本语法”。为了重构法学基本范畴,一方面要进行理论上的融会贯通,即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优秀法治文明和西方优秀法治文化三个传统,另一方面要对历史和当下的法治实践予以归纳提炼,并通过建构性解释上升为法学概念和范畴。重构的核心任务在于构筑兼具普遍性与中国性的法学基本范畴体系,为此既要加强对原创性概念和范畴的研究,也要加强对普遍法学概念和范畴的新内涵的研究,并按科学严密的内在结构构筑起以“法”和“法治”为核心、兼具静态性和动态性的二元法学基本范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基本范畴 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新时代 普遍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