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叙述--评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晓明 丛治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共10页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 二0一三年,由丁帆主编,南京大学文学院多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上下两册、洋洋上百万字的《中国新文学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当然是学界值得关注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丁帆把现代启蒙理念与文学史发展变异内在化结合的思考成果,意味着丁帆试图更为系统和明确地提出自家对百余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独到见解。当然,从中隐然可见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共同的精神氛围与文学史趣味。这样一部承载了学术总结和学术抱负的文学史著作,无疑值得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文学史叙述 丁帆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南京大学 学术总结 现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近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史意识——文学史视野下的新世纪文学研究
2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 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多种形式,比如编年体如《左传》,纪传体如《史记》,纪事本末体如《剑桥中国史》等。文学史也有这些编撰方法,比如编年体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纪传体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提炼了现代文学史的“鲁郭茅巴老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稿》 世纪文学 文学史意识 文学史视野 王瑶 纪传体 编撰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精神史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3
作者 陈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6,共9页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草创而成的“新文学史”,其增删、出版、普及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并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变迁,需要将其视作思想史的材料,加以系统的探讨。通过揭示《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思想方法、历史观上的联系,呈现《中国新文学史稿》引起的讨论中所具有的共识,指认在文学史的体例中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王瑶的治学理路具有的激进一面,进一步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一般性的思想状况。《中国新文学史稿》本身具有思想实验的性质,其内部的增删与公开的讨论都可以视作是思想史上的典型个案,体现着思想改造的艰巨性。打开《中国新文学史稿》作为个人的、集体的精神史的维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历史转折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激活“新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文学史稿》 精神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乔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80,共7页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 文学史的述体由三重述体构成。文学史的时间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空间内的一段历史时间。文学史的空间也是由述体决定的、寄寓于一定历史时间内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史叙事的时空应该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即述体时空、故事时空和话语时空。文学史叙事的特点揭示了述体的感受能力和思维逻辑与文学史"四本"内在逻辑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表述体的叙事者进行的叙述与历史本身的关系。这些关系及由此而确立的相关规约,共同构成了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与文学史文本时空之间的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叙事 述体 时空 伦理 王瑶 《中国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超越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9,共4页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具有"超越性",它一方面顺应了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又对时代有所超越,即成功地摆脱了某些历史的"暂时性"。不论是在大的写作态度上、体例上还是在小的观念上、技巧上以及材料运用上,它都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它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王瑶的某些观点可能已经过时,但其学术性以及相应的学风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超越 《中国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抗遮蔽的过程美学——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发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4-155,共2页
关键词 文艺争鸣 政治转型 文学发展 突出贡献 优先原则 技术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内外:建国初期王瑶的新文学史写作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晓忠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3期46-55,119,共11页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 建国初期,伴随着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大学文科教材面临批判和修正。1951年,王瑶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卷),《文艺报》发起对该教材的讨论,这直接导致了王瑶对教材的修改,也影响了下卷的写作。通过对王瑶50年代文学史写作的考察,本文的梳理试图说明:王瑶从鲁迅身上总结出的"典型现象"法,基于他对文学和历史的创造性的理解并成为他毕生追求。"典型现象"既是写作方法,也是认识论。他决定了王瑶先生毕生的学术实践和时代政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瑶 《中国文学史稿》 典型现象 学术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
8
作者 袁洪权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0,共1页
《读书月报》1957年第9期刊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一文,分文学史、文学作品两大类开列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单,试图指导业余学习的读者。其中文学史著作五部: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中国现代... 《读书月报》1957年第9期刊有《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进修书目》一文,分文学史、文学作品两大类开列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单,试图指导业余学习的读者。其中文学史著作五部: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书目推荐者认为刘绶松的和丁易的更优,“叙述比较清楚,内容比较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书目推荐 《中国文学史稿》 进修 文学作品 业余学习 内容比较 王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文学史——文学史撰写的新视野
9
作者 易崇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1-251,共1页
易崇辉撰文《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指出,文学史需要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念的支撑。现存的三种历史时间观,循环的历史时间观不可用,进化的历史时间观遭遇困境,构时的历史时间观又因无理论之嫌而不能令人满意。总观当... 易崇辉撰文《中国新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指出,文学史需要历史哲学和历史观念的支撑。现存的三种历史时间观,循环的历史时间观不可用,进化的历史时间观遭遇困境,构时的历史时间观又因无理论之嫌而不能令人满意。总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新文学史著作,几乎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政治的视角、民族的视角、文化的视角来写的大文学史,即国家的文学史,民族的文学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评 书介绍 易崇辉 《中国文学史从建构、解构到重构的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十年来台港暨海外文学史著作中“鲁迅书写”的变迁 被引量:1
10
作者 古大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7-76,共10页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 自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海外暨中国台港地区学者撰写了多部(新)文学史著作。就中国台湾地区而言,出现了如下中国新文学史(含文学专题史)著作:皮述民、邱燮友、马森、杨昌年著《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2008)、马森著《世界华文新文学史》(2015)、唐翼明著《大陆现代小说小史》(2007)、周锦著《中国新文学简史》(1980)和《中国新文学史》(1983)、尹雪曼著《中华民国文艺史》(1975)和《五四时代的小说作家和作品》(1980)、刘心皇著《现代中国文学史话》(1971)、周丽丽著《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1980)、舒蔚著《五四时代的新诗作家和作品》(1980)、李牧著《三十年代文艺论》(1973)、陈敬之著《三十年代文坛与左翼作家联盟》(1980)、《“新月”及其重要作家》(1980)和《中国文学的由“旧”到“新”》(1980)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 著作 海外 现代中国文学 大学出版社 变迁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新文学史问题的“新月派”(1950-1957)
11
作者 袁洪权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3-44,共22页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 1951年5月公布的《中国新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初稿引发讨论,“新月派”的入史被批评,它如何进入共和国的新文学史建构并成为重要诗歌流派,是当时颇为敏感的学术问题。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对它的处置方式,受到组织批评,这为(教育)部颁大纲的合法性奠定基础。1952-1953年间,王瑶针对“新月派”前后期,修订了徐志摩、陈梦家的叙述文字。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臧克家的《“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吸取王瑶的教训,贬低徐志摩、陈梦家,抬高闻一多。1956年下半年,徐志摩诗文集获得出版机遇,这为“新月派”获得正面评价提供契机,徐诗入选《中国新诗选(1919-1949)》修订版,但最终还是在反右的政治风浪中被压抑。显然,“新月派”在1950年代是重要的学术话题,核心之处在于其叙述主线(徐志摩为主还是闻一多为主),并牵涉对它的命运及评价。这暗合了政治话语对文学流派的潜在影响,以及文人情感的内在纠葛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派” 1950-1957 《中国文学史稿(上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举隅
12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史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90年代 《中国文学史稿》 著作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