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论”视野下的晚清中国及其对外关系——以《中国评论》(1872-1901)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5
1
作者 赖骏楠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7-180,共14页
"文明论"是理解19世纪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19世纪"侨居地汉学"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评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界定和描绘晚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在"文明"的性质和等级方面,《中国... "文明论"是理解19世纪中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线索。作为19世纪"侨居地汉学"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评论》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来界定和描绘晚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外关系。在"文明"的性质和等级方面,《中国评论》将中国界定为"古代文明",亦即承认其具有部分"文明"特质,但其"文明"等级又明显低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另外,《中国评论》极为鲜明地坚持基督教作为最高"文明"的实质构成部分。在中国应如何实现更高"文明"这一问题上,《中国评论》提出了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国内法律、接受近代欧美国际法规则等要素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尤其强调以全民改宗基督教来作为道德与信仰的改良方案。与此相关的是,在对待由传教所引发的各种中外冲突时,《中国评论》的作者几乎一致主张军事干预,以捍卫传教权利,乃至捍卫借传教权改造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权利/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评论》文明 基督教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与中国农学西传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晓萍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202-206,共5页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农业文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一部精品史著——赞《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3
作者 王明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8-238,共1页
陈文华先生是我国农业考古这一学科的开创者。他专业功底扎实,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数十年笔耕不缀,著述颇丰,在史学界、尤其是农业考古领域,可谓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如今,早就学业骄人、早已功... 陈文华先生是我国农业考古这一学科的开创者。他专业功底扎实,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思维敏捷;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数十年笔耕不缀,著述颇丰,在史学界、尤其是农业考古领域,可谓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如今,早就学业骄人、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又向史学界奉献出另一部学术力作——《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真真切切地填补了我国农业文明史一个空白。真是可喜可贺,可敬可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明 古代 中国 精品 农业考古 史学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后记
4
作者 陈文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0-24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农业 农业文明 农史研究 古代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筚路蓝缕 硕果累累——简评《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5
作者 谭德睿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年第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和铁造就的文明》 华觉明 考古文化 青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宏思精 琢玉功深——读陈文华先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6
作者 叶青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7-238,共2页
陈文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视野开阔,构思宏大,资料丰富,议论纵横,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驾驭能力,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之作,也是一部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的厚重之作。
关键词 古代文明 农业文明 学术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的特色和价值
7
作者 王玉宝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8-239,共2页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是国家社科基础项目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专著。该书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是国家社科基础项目的研究成果形成的专著。该书从文明史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此前的史学研究非常重视农史,但主要集中在农业本身的土地制度、耕作方式、耕作技术、种植品种及生产关系等方面,即以物质文明为主,着眼于精神文明的研究较少,故本成果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亦为完整了解农业文明提供了又一重要侧面的通观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明 学术价值 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生产关系 种植品种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言在民国学界的反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孝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43,共7页
葛兰言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较早译介到中国,并在民国学界产生相当反响。然而时过境迁,有关民国学者评论葛氏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不易觅见,以致今人对葛氏在中国早期影响之状况,所知甚少。其实,葛氏汉... 葛兰言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的著作较早译介到中国,并在民国学界产生相当反响。然而时过境迁,有关民国学者评论葛氏的文字,散见于海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不易觅见,以致今人对葛氏在中国早期影响之状况,所知甚少。其实,葛氏汉学著作在民国学界有相当的流传及其正反评论,这些史实,也正反映了国内学人治学理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言 杨垄 《中国文明》 法国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约瑟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钝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5-169,共15页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 中国人的“李约瑟情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将李约瑟的贡献片面地理解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树碑立传;(2)将其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最终目的理解成回答“中国何以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问题;(3)为中国的历史由外国人书写的事实感到不安。因此,要想对这位当代文艺复兴式的学者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跳出中国的圈子来审视他的思想和工作;而要想看清“世界的李约瑟”,就得对“李约瑟的世界”有所了解。 所谓“李约瑟问题”并非始于李约瑟,早年来华的耶稣会士和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就已关注到中国社会与科技的“落后”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首开中国知识界讨论这一问题的先声,20世纪 40年代李约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讨论互相启发,构成他日后写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一个重要动力。 受到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约瑟成为一个“科学进步论”的坚定信奉者。他与当时在剑桥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社会问题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相信科学是一种推进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导致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来到中国领导中英科学合作馆,其后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部的首任主席。但是李约瑟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世界观 科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М.Л.季塔连柯 马贵凡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5-89,共5页
1999年5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柯教授来中央党史研究室访问,送给我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中国的文明与改革》,其中有一篇文章专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读了几遍,觉得作者对邓小平理论做... 1999年5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柯教授来中央党史研究室访问,送给我一本他刚出版的新书《中国的文明与改革》,其中有一篇文章专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读了几遍,觉得作者对邓小平理论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些新鲜的和有见地的观点。文章论述了8个问题,篇幅较长,这里仅选译其中第1、第2和第6个问题,供研究者参考(本文题目为译者所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邓小平 社会主义理论 比较研究 M.Л.季塔连柯 书评 《中国文明与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
11
作者 吴海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6-237,共2页
著名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洋洋60万言,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这是一部学术创新之作,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
关键词 农业考古学 农业文明 出版社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