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时期《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计划翻译模式”研究
1
作者 钦佩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8,共14页
“十七年”时期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和外文出版社为代表的国家翻译机构翻译实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即“计划翻译模式”。首先,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组织者与业务负责人,叶君健经过“下乡”完成知识分子身份认... “十七年”时期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和外文出版社为代表的国家翻译机构翻译实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即“计划翻译模式”。首先,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组织者与业务负责人,叶君健经过“下乡”完成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和思想认识的改造。其次,作为冷战时期中国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中国文学》精心设计翻译策略,开展国家文学翻译实践。再次,作为国家翻译机构和国家文化单位,外文出版社服务于国家对外宣传的翻译目的。最后,翻译界经过组织化、计划化的整合,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具,中国文学对外翻译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家文化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翻译模式” 《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叶君健 对外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理路的三重转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季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国形象为方法 西方话语 中国本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3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
4
作者 栾梅健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 五四新文学运动兴起之时,鲁迅、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全然决绝的姿态抛弃中国传统文学,力倡“全盘西化”;不过,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批判与排斥只是一场短暂的尝试和交锋。五四运动不久,绝大多数新文学工作者就务实地站到了中国这片独有的土壤上,重新思考起中国文学的出路与未来。到民间去,到大众中去,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是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中得出的经验教训与实践总结。“全盘西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兴起、消解与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幻想着以西方文学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作家数量极少,且以其悲剧性的历史教训宣告了“全盘西化”的彻底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全盘西化”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国情 消解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及发展特征
5
作者 赵学勇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248,共13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始终谋求进步与创新,其不断追求并显现于各不同时段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和文学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征和时代特征。回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人民性始终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指向,决定了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与人民文艺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审视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有助于认识和总结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正视并反思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现代化 人民文艺 人的文学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中国基础
6
作者 李延江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 中国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的发生具有深厚的内在基础。无论是文学的技巧、方法还是其所揭示的生活现象、情感态度,都能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找到与之共鸣的丰厚基因。资源的有限性、局限性与人的权利欲望之间的天然矛盾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普遍异化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深厚土壤;沉沦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求索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文学积淀的许多极具表现力的技巧、手法及其内在的艺术追求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 文学 知识分子 艺术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7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综述
8
作者 欧阳婷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6,共3页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于2024年10月12日在云南曲靖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曲靖师范学院主办,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云南省作家协会、曲靖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云南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文出海 跨文化传播 中国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体会和建议
9
作者 郭鹏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8,共8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总结可供参考的经验并提出建议。“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是核心的培养理念。理念的落实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夯实基础,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增强学术自觉;贵在自得,涵泳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由导... 从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总结可供参考的经验并提出建议。“旧学商量”与“新知培养”是核心的培养理念。理念的落实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夯实基础,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增强学术自觉;贵在自得,涵泳创新意识。这是一个由导师的“导”逐渐过渡到学生的“学”的“自觉”实践程序,借此程序,可完善创新导向的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导师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职责,需要极强的耐心,能够引导和陪伴学生的学术成长与自立。通过反思与深入考量,将体会建议表诸笔端,可为建构研究生学习成长中师生两方面的和谐导学关系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研究生 导学关系 学术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何为?——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学使命
10
作者 蒋承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0,共11页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从文化与人文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未曾跳出自身之悖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失衡导致人性异化。由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反思与批判之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其重要发声源。...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不同内涵。从文化与人文角度看,西方现代化未曾跳出自身之悖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之间失衡导致人性异化。由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反思与批判之声,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其重要发声源。特别就19世纪而言,西方文学记录、见证并反思着该时期现代化的历史,表现出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呵护,蕴含了独特的人文价值,与马克思恩格斯反思与批判现代化的视角、立场与价值达成了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本质与宗旨是人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一种重要表征。新时代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特殊使命是从人文维度呵护人的精神—心灵之自由,维护人性的和谐,进而从文化软实力层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作为“人学”的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在根本上有赖于其描写与呵护人性之深度与力度,也即有赖于其推进人的现代化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文学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化雨百年间——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百年发展史论
11
作者 郭英剑 宋晓涵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206,共14页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 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的繁荣期,以及2010年以来的创新期。回顾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译介路径、研究重心与代表作家,分析不同时期的知识建构与文化关切,可揭示其整体嬗变轨迹。将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文学研究的演进放入“建构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的时代图景中,探讨其转型逻辑与经验意义,可为当下与未来的跨文化文学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创期 发展期 繁荣期 创新期 中国特色美国文学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12
作者 杨姿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86,共9页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种两极化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应对时代的弹性,实际上,也固化了新时期文学自身的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叙事建构 现代与传统 两极化 阐释模式 对内改革 国际交流 当代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13
作者 黄杉 郑家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种复杂面向。兼备中西文学素养、身处中西学术的交错空间,夏氏兄弟以西方文学为镜,映照出中国文学内蕴的特质。他们的学术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汉学界建树了与过往文学研究迥然有别的新范式,启发了李欧梵、耿德华、金介甫等后继海外学者的作家作品研究,呈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面性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英文学术期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以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的18个特刊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恋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5-198,共14页
一、有关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MCLC)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主办,在英语世界较集中、典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新世纪以... 一、有关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简称MCLC)名为《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主办,在英语世界较集中、典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英文期刊。新世纪以来,国内对此刊物的研究已经起步,但成果不多,不算系统。以MCLC纸质版及其网上电子资源库的介绍为依据,本文首先对此刊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E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研究 文学术期刊 俄亥俄州立大学 特刊 中国现代文学 英语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中国”想象:1980年代考古新声、南方书写、乡土经验与文学“寻根”
15
作者 黄英豪 魏巍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99,共8页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 以往学界在探讨19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的成因与特质时,往往聚焦于其对外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呼应,或是强调“寻根文学”在民族文化主体性焦虑下对本土传统的回望与征用。这种研究的局限在于:缺乏对具体互动机制的深入探讨,未能充分阐释“寻根文学”与时代文化政治的内在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寻根文学”生成期的复杂性。而彼时考古学界的新声、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与批判姿态的南方书写、知青一代的乡土经验,这三重关键维度的介入与交织,使得问题突显,即“寻根文学”究竟是如何具体地参与并重塑了1980年代的“中国”想象?“寻根文学”在多股思潮交汇中所生发的独特艺术实践,又怎样回应并塑造了时代的文化政治诉求?这种对具体路径与内在逻辑的分析追问,不仅关乎对“寻根文学”复杂性的再认识,更触及我们如何理解一个时代文化思潮与社会变革之间深层互构关系的根本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新声 1980年代 寻根文学 中国想象 南方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炎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知识原创;(2)保持主体性,实现“第二个结合”;(3)创造新的知识,打造标识性知识;(4)加强系统建设,完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意识、间性文本与体系批评——中国民族文学的实然形态与应然追求
17
作者 傅钱余 刘俐俐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3-130,共8页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 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学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它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存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维度,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凸显多民族文学交融互渗的整体关系。在实然性上,中国民族文学文本是一种间性形态,存在于各个层面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在应然性上,呼吁和追求中国民族文学的体系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性文本 体系批评 共同体意识 中国民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变异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之路及其现实境遇
18
作者 刘婉竹 胡铁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6,共11页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 几代中国学人经过不懈努力,在对欧美的“西方中心论”进行反拨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并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上创立了变异论比较文学理论,成功地将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同为西方泊来品的新文科虽因有益于中国的大文科建设而为中国所接受,但其论域扩展、价值重塑、科际融合、研究范式创新却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形成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局面。在这种新形势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唯有创造性地发展这一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秉持中国话语及话语主导权,才能为异质文化语境下各民族文学互鉴、互证和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开创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并再创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中心论 变异论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新文科 境遇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柳无忌《中国文学新论》为中心
19
作者 顾明佳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81,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资料采择上,聚焦经典源文献及其片段的摘录与译介,紧扣论述主题且分类精细,积极纳入作家史料中的逸闻轶事;在文学观上,秉持现代意义上的以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为主体的纯文学观,并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道德教训色彩;在文学史观上,持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经典化文学史观,肯定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决定因素,并发掘其中的南北文学文化差异,进而对“文学文化史”研究展开进一步尝试;在编纂风格上,重点探讨文体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具备史著编纂的中西比较视野,善于总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国文学 柳无忌 《中国文学新论》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的赋体书写
20
作者 康金旭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著对赋体文学进行了视角独特的书写。这些书写或考镜源流,将赋体源头提前至西周时期;或接受新史学观念,推崇汉赋、阐发尚辞为中心的时代;或持纯文学立场,以“纯粹”“唯美”的骈文为正宗;或借镜西方美学理论,强调赋文体的纯文学性;或立足新旧文学论争实际,理性言说赋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些书写虽然视角多样,立场有别,但在估定其“一代文学”的价值上形成合力,尤其在赋体文学被新文学家质疑的时代潮流中起到了守护作用。民国时期文学史的赋体书写集中呈现出时代对文学史撰著的深刻影响,是赋学史上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 赋体 赋学史 胡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