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院举行《中国当代税收要论》学习体会交流会
1
作者 朱诗柱 田金辉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税收 《中国当代税收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本寻求治税大智慧的好书——读金人庆新著《中国当代税收要论》
2
作者 贾绍华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F002-F002,F003,共2页
关键词 税收 税法 中国当代税收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保军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新闻学,是事关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问题。新闻学的理论性,是指主体通过“新闻学术”的方式对新闻现象、新闻实践的把握特性;新闻学的实践性,是指新闻学根源于新闻实践、又可以回归新闻实践...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新闻学,是事关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问题。新闻学的理论性,是指主体通过“新闻学术”的方式对新闻现象、新闻实践的把握特性;新闻学的实践性,是指新闻学根源于新闻实践、又可以回归新闻实践的特性。理论与实践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但又可以互补的方式,新闻理论是理论,新闻实践是实践,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但理论可以把握实践,实践可以运用理论,能够达到认识论、实践论上的统一;而要实践二者的统一,既要全面准确认识新闻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内涵,更要高度重视新闻学的实践性,还要特别注意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互相尊重、相向而行,即不仅是新闻理论向新闻实践靠近,新闻实践也要向新闻理论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理论性 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8,共9页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只做自我辩护的知识体系,而是既能科学合理解释中国新闻现象又能科学合理解释世界新闻现象的知识体系。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既要反对知识生产领域中各种自我普遍主义或中心主义,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特殊主义或例外主义,努力把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建构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焦虑症 普遍与特殊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交叉性更强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4,共10页
学科是人类自身的建构和设置,现实世界本就是不分科的整体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存在着仅凭该学科自身单一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这要求已经分科的不同学科之间要通力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新闻活动作为贯穿于... 学科是人类自身的建构和设置,现实世界本就是不分科的整体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存在着仅凭该学科自身单一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这要求已经分科的不同学科之间要通力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新闻活动作为贯穿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的一种活动,与各种社会活动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所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原则上都不是单一的新闻学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交叉学科(跨学科)既是新闻研究活动的展开方式,也是学科结构的基本分支。跨学科研究是解决新闻领域复杂问题的必然方式,也是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新闻领域本身的快速变革,以及伴随而来的综合问题、复杂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使得构建交叉性或跨学科新闻学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交叉性(跨学科性) 交叉新闻学(跨学科新闻学) 新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的特点与思想研究
6
作者 张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09,共14页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历史分期、主要内容等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与1978年之前相比,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数量更为庞大,企业史编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前一阶段的特点与思想,不过编纂主体与形式更加多元,编纂思想愈发科学与完善,整体而言编纂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以及学术研究与理论体系不断成熟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企业史编纂 编纂特点 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7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长跑者与奔跑人
8
作者 胡净波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9,共14页
音乐创作和创作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关注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对李吉提先生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上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打开学术视域。学习吉提先生的研究工作如何跟时代需求相契合,... 音乐创作和创作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作为关注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探索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对李吉提先生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上的梳理,将有利于我们打开学术视域。学习吉提先生的研究工作如何跟时代需求相契合,做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奔跑人;持续不断地研究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实践,做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长跑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吉提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长跑者 奔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书写—印刷话语网络到数字话语网络——当代中国文论的话语构型机制
9
作者 单小曦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7,F0003,共12页
“话语网络”对应的是文论话语生成的“构型”机制和生产逻辑。借鉴福柯的“知识型”和基特勒的“话语网络”研究,可以将文论话语网络视为一个时代参与文论话语意义生产的媒介系统或网络整体性运作机制。1978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论领域,... “话语网络”对应的是文论话语生成的“构型”机制和生产逻辑。借鉴福柯的“知识型”和基特勒的“话语网络”研究,可以将文论话语网络视为一个时代参与文论话语意义生产的媒介系统或网络整体性运作机制。1978年以来的当代中国文论领域,主要存在着书写—印刷话语网络和数字话语网络两大话语网络。当代中国文论的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都以书写—印刷话语网络为构型“主导”,形成了客观物质实体性文本、条块分割的文艺与文论话语交流方式,现代性和建设性后现代性文论话语范式得以构建。新媒介文论话语以数字话语网络为“主导”,生产出了非实体性的数字文本、网络交互界面、灵活和互动性更强的数字化传播平台,而这一切正在推动中国新媒介文论走向数字现代性的文论话语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书写—印刷话语网络 数字话语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的养生思想对当代园林的启示
10
作者 刘晓旭 闫晓云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3期142-144,共3页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贯穿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始终,深刻影响了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筑山理水以及美学欣赏等各个方面。为营造出健康舒适的养生环境,梳理了养生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总结了其对当代园林营造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当代园林 养生思想 养生环境 园林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11
作者 杨保军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共6页
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要想构建更为完备的自主知识体系,保持学科既有的稳定性是一个基本前提,只有在历史累积的成果基础上才能稳步前行。但新闻领域的时代性变革,会以客观力量形成对新闻学学科结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和话语方式... 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要想构建更为完备的自主知识体系,保持学科既有的稳定性是一个基本前提,只有在历史累积的成果基础上才能稳步前行。但新闻领域的时代性变革,会以客观力量形成对新闻学学科结构、理论框架、知识体系和话语方式的挑战。因而,任何时代的新闻学要想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更新进步,就得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同时具有学科结构、知识框架、知识体系、话语方式的开放性。从传统新闻学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要想实现数字时代的整体转型,必须辩证对待稳定性与开发性的关系,构建稳定性与开放性更加统一的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稳定性 开放性 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小说的“爱”与“要”
12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1,共1页
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 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说理论”至少必须在作家作品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有关小说的某些跨时间、跨地域甚至跨文体、跨媒介的普遍性问题。然而一旦上升为“普遍性问题”,又容易脱离具体的小说现象,陷入抽象概念体系的循环论证。许多作家、读者甚至批评界同行都曾抱怨看不懂小说理论。这时候我们又不得不再次承认,任何小说理论一刻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小说创作和小说批评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小说批评 跨媒介 跨文体 批评界 循环论证 普遍性问题 跨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生活设计,与时代同构——中国当代四十年家具设计作品巡展评述
13
作者 郭思雨 张秋艳 +1 位作者 毕耀 周俊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03-I0004,共2页
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策划、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当代四十年家具设计作品巡展”,以横跨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长沙五城的规模,系统性地梳理与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具设计的演变轨迹。展览遴选数百件经典与... 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策划、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当代四十年家具设计作品巡展”,以横跨广州、北京、上海、苏州、长沙五城的规模,系统性地梳理与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具设计的演变轨迹。展览遴选数百件经典与先锋作品,涵盖家具、陈设、装置、影像等多元形式的作品,构建了一部可触可感的当代中国设计进化史与社会文化变迁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展评述 家具设计 四十年 中国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税收现代化:一个历史逻辑分析框架
14
作者 甄德云 沈坤荣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12-117,共6页
税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税收现代化经历了从“红色”税收到“治理”税收的功能演变、从“计划税收”到“市场税收”的定位演变、从“集权税收”到“分权税收”的制度演变... 税收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下,税收现代化经历了从“红色”税收到“治理”税收的功能演变、从“计划税收”到“市场税收”的定位演变、从“集权税收”到“分权税收”的制度演变。在百年演变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人民逻辑、法治逻辑、时代逻辑和全球逻辑是税收现代化演变的根本遵循。正是遵循这些逻辑主线并主动担当、破局,税收现代化才得以攻坚克难,完成各阶段历史使命。进入“新百年”征程,税收现代化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归旨、以税收法治为方略、以时代使命为引领、以国际视野为导向,开创有活力、有动力、有合力、有效力的税收治理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税收现代化 历史逻辑 百年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哲学的对话——当代中国工业油画的诠释者刘玉龙
15
作者 王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06,共3页
在庞杂的视觉现象中,绘画如同一扇窗,透过它,艺术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作品或许是艺术家对现实情感的真挚捕捉,或许是对世界的叛逆重构,将现实打碎后重新组合成一种全新的视觉形态。对于观众而言,这些画作... 在庞杂的视觉现象中,绘画如同一扇窗,透过它,艺术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这些作品或许是艺术家对现实情感的真挚捕捉,或许是对世界的叛逆重构,将现实打碎后重新组合成一种全新的视觉形态。对于观众而言,这些画作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个人经验从“过去”流向“现在”的延续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工业油画 视觉现象 刘玉龙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大钊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16
作者 刘雄伟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共7页
任何民族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都需要本民族特有的基本生存经验的支撑,也可以说,都需要奠基在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之上,因而对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的审视和澄明就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李大钊作为中国... 任何民族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都需要本民族特有的基本生存经验的支撑,也可以说,都需要奠基在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之上,因而对本民族特有的存在论视域的审视和澄明就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性人物,正是基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觉解而澄清了中国文化单一性的存在论视域,并由此实质性地冲破了第二国际所主导的正统阐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创造性解读和创新性转化。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来说,李大钊可称得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位思想家,他在“开端”位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主性解读,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当代中国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人文关怀
17
作者 王双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科幻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科技发展引发的各种可能性,对于社会的潜在影响进行提问、预测、探讨、思辨,以科学技术为载体表达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和命运的深思。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始终关注人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在科幻作品中构建一个以科学... 科幻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科技发展引发的各种可能性,对于社会的潜在影响进行提问、预测、探讨、思辨,以科学技术为载体表达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和命运的深思。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始终关注人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在科幻作品中构建一个以科学和技术为根基的幻想领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也映照出人类对技术飞跃的深思熟虑与对相关伦理问题的潜在忧思。褪去幻想的外衣,其表达的内核是强烈的社会意识、严肃的思想主题、深刻的现实性。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纽带根植于文学想象与科技进步之间的交互影响。除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将目光放在整个人类种族的命运,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气息,从而以创造性思维、独特的视角成就中国科幻文学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科幻文学 预言性 思想实验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问题及反思
18
作者 付祥喜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7,共9页
年谱编撰始于宋代,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仍受学者重视。其中,作家年谱虽为大宗,但少见新文学作家年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年谱编撰一度兴盛,然仍以古代文人为主,现代作家一般只有年表。20世纪80年代,作家年谱编撰再度兴盛,现代... 年谱编撰始于宋代,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仍受学者重视。其中,作家年谱虽为大宗,但少见新文学作家年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家年谱编撰一度兴盛,然仍以古代文人为主,现代作家一般只有年表。20世纪80年代,作家年谱编撰再度兴盛,现代作家年谱大量问世,有些作家甚至有多种年谱。近年来,现代作家年谱出现大规模重编迹象,以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洪治纲教授领衔编撰的“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为例,该书系共40部,目前已出版第一、二辑计23部。当代作家年谱编撰也兴盛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作家 年谱编撰 新文学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19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共2页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王彬彬《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文章有效将一个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节点重新激活,在娓娓道来却颇富故事感的... 经过责任编辑推荐和评审专家投票,七篇论文被评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度优秀论文,现予以公布:王彬彬《汪曾祺的1980:重写旧作与故乡记忆的复活》文章有效将一个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节点重新激活,在娓娓道来却颇富故事感的讲述中,将汪曾祺复出后的高邮记忆,重现于其以故乡为题材的连续性重写与改写实践过程中,于是,1980年成为个人创作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年份。论者对个体历史细节十分敏锐,凿破浑沌、洞幽烛微,显示出明确的文史互证意识。有鉴于此,评委会决定授予其2024年度优秀论文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论文奖 王彬彬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
20
作者 张新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 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把握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的大趋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部署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彰显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世界价值、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科技创新 人类科技文明新形态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