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欲把金针度于人——读葛荣晋教授新著《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1
作者 黄长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葛荣晋 《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术价值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学研究的综合创新——评《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2
作者 徐仪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F0002-F0003,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葛荣晋 中国 文化研究 研究方法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学思想与先进文化——读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3
作者 李志军 《学术界》 2003年第3期264-266,共3页
葛荣晋先生所著的《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一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后的学术形态———实学进行全面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 ,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在最后阶段完成的“理欲克服”
关键词 思想 先进文化 葛荣晋 《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古代文化 传统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实学文化研究的繁荣——读《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4
作者 一弓 《新视野》 CSSCI 2003年第3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实学文化导论》 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 葛荣晋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践 ZHANG Jian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7,11,共6页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普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实学”之辨——明清间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义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9-87,共9页
明清之际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 ,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 ,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 ,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 明清之际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基督福音之目的 ,翻译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 ,希望中国人能由科学真理走向启示真理。他们所传入的科学 ,对当时的部分中国士大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传入了一些新科学或学科 ,还在于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理念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学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层面 ,重身心 ,轻实用 ,并认为修身之类才是“实学” ;而把具体的科技斥之为“器末” ,是不“入流”。这是中国为什么有科技成就而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原因。相比较而言 ,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在重视人的道德层面的同时 ,一开始就强调对事物对自然的究诘 ;这与西方科学文明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这样 ,西方所强调的“实学”更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文明的“实学”。跟西方的“实学”相比 ,中国古代所强调的“实学” ,倒更像是空疏之学。所以 ,本文通过对双方“实学”的比较研究 ,试图从这个角度看中西文化在这个方面的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比较研究 耶稣会士 明清时期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端”的别一层意义──李贽思想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理论方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育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1期48-54,共7页
"异端"的别一层意义──李贽思想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理论方位王育济思想史上的"异端"都具有"反潮流"的意义。但它同时还别有一层意义,即开启先河,预示着新思潮的汨动和奔涌。从学术思潮嬗演的角度看,有价值的"异端"思想大... "异端"的别一层意义──李贽思想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理论方位王育济思想史上的"异端"都具有"反潮流"的意义。但它同时还别有一层意义,即开启先河,预示着新思潮的汨动和奔涌。从学术思潮嬗演的角度看,有价值的"异端"思想大都具有某种时代航标的意义,标志着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思想 本体论 宋明理 思潮 明清 经世致用 中国 文化 社会批判意识 启蒙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光庆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11-112,共2页
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周光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化与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新潮。几年间,著作纷纷,议论纷纷,颇有一点竞立新说、竞相争鸣的气象。它与“文化热潮”相伴随,激发了许多中青年学者的热... 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周光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文化与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新潮。几年间,著作纷纷,议论纷纷,颇有一点竞立新说、竞相争鸣的气象。它与“文化热潮”相伴随,激发了许多中青年学者的热情,引起了更多中老年学者的关注。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言 导论 语言与文化 语言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 语言观 分析和研究 言意之辩 术渊源 文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精神的呼唤──读《中国实学思想史》
9
作者 李志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时代精神的呼唤──读《中国实学思想史》李志军明清时期,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有多么巨大,但历史已经开始转折,那种高奏“天人合一”的汉唐气势和两宋圣人的虚悬“天理”,从此转向人间大地,时代精英们不再把毕生的智慧耗费在“... 时代精神的呼唤──读《中国实学思想史》李志军明清时期,无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有多么巨大,但历史已经开始转折,那种高奏“天人合一”的汉唐气势和两宋圣人的虚悬“天理”,从此转向人间大地,时代精英们不再把毕生的智慧耗费在“明心见性”的个人修养上,也不再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时代精神 思想史 明清时期 “天理” 天人合一 个人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
10
作者 葛荣晋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1期46-50,共5页
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葛荣晋在近些年来中国"文化热"的讨论中,为了回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寻找古代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衔接点。国内多数人主张这一衔接点是十七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潮",海外新儒家学派提出"由内... 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葛荣晋在近些年来中国"文化热"的讨论中,为了回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人们总是极力寻找古代文化与现代中国的衔接点。国内多数人主张这一衔接点是十七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潮",海外新儒家学派提出"由内圣开出外王"──科学与民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思想 民本主义 明清 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 民本思想 《明夷待访录》 外来文化 近代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与现代化──文化的偏见与理解
11
作者 李志军 《现代哲学》 1998年第4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世界文化 外来文化 明清 中国传统思想 西方文化 明清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象牙塔——颜元重"习行"之实学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崔童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1-44,共4页
颜元继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刚刚东渐的泰西学术结合,把握时代精神,提出了与传统观念不同乃至相悖的实学教育思想并"习行"之。
关键词 教育思想 颜元 中国历史文化 初探 西 时代精神 传统观念 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1,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有着前后相继、逐步提升的内在逻辑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问题意识的变化 ,心性论逐渐在深化 ,并成为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清实学、当代新儒学对心性论的两极态度应予以反省 ;全球化... 中国传统哲学心性论有着前后相继、逐步提升的内在逻辑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问题意识的变化 ,心性论逐渐在深化 ,并成为传统道德形上学的核心 ,集中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明清实学、当代新儒学对心性论的两极态度应予以反省 ;全球化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建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新儒 伦理 全球化 中国 社会主义文化 道德建设 中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明文化新论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宝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69-74,共6页
当人们一谈到明代学术史,事实上一直存在一个误会性的偏见:明人学问空疏,游谈无根。其实,明人并非不读书,明人也有好读书及博学的人。明人不但读书,而且长于将读书与思辩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不迷信古人,不以六经载籍为最高的宗旨,而... 当人们一谈到明代学术史,事实上一直存在一个误会性的偏见:明人学问空疏,游谈无根。其实,明人并非不读书,明人也有好读书及博学的人。明人不但读书,而且长于将读书与思辩相结合。在读书过程中,不迷信古人,不以六经载籍为最高的宗旨,而是“独裁以卓识灵心”,以自己的内心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从而突破了迷古的魔障。明代的读书人,超越传统的伦理价值观,提出崭新的“义利”观;突破直观内省的思维模式,趋向实践调查的思维方法。这是晚明思想家赋予时代新的文化内容,也是留给后世的一份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兹就晚明文化试作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思想 近代化 思维模式 中国文化 专制政治 文化内容 伦理价值观 明代 文艺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炽学术履历简述
15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1-81,共1页
关键词 道家文化 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 方以智 术论文 优秀教成果 中国 湖北省 履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颜元哲学思想
16
作者 马序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第6期22-26,27,共6页
明末清初的颜元,当时僻处一隅,但在近现代却声誉日隆,目前我国学术界重提“明清实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的话题时,又以颜元为其突出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可以从中寻求近现代中国民主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作为当前文化... 明末清初的颜元,当时僻处一隅,但在近现代却声誉日隆,目前我国学术界重提“明清实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思潮”的话题时,又以颜元为其突出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可以从中寻求近现代中国民主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基,作为当前文化发展战略的借鉴。因此,反思颜元哲学思想的实质、方法及其命运,就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颜元 近现代中国 社会主义思想 文化发展战略 明末清初 文艺复兴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