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 |
钱耕森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2
|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
柴文华
郭佳明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3
|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
陈来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3
|
|
4
|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从《〈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讲起 |
李景林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5
|
武汉大学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范寿康与《中国哲学史通论》 |
李维武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6
|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
王沁凌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7
|
冯友兰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关法律思想的解释 |
宇培峰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8
|
哲学史二重性格的双向透视——试比较陈寅恪和金岳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
简明
|
《中州学刊》
|
1988 |
2
|
|
9
|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 |
王汎森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7
|
|
10
|
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 |
宁腾飞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1
|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介 |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0 |
|
12
|
“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
涵含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3
|
试论五四时期胡适在哲学思想界的影响 |
胡明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4
|
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 |
刘长林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5
|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
连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6
|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评介 |
詹天育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17
|
程颐“作文害道”说新论 |
郑淑花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学者风采 |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民国时期冯友兰的朱子学研究与创新 |
乐爱国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20
|
神游鸟道贯中西——萧师与佛学研究 |
龚隽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