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钱耕森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2,共4页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同情之了解” 新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视域:冯友兰的“二史”合论——兼论中国哲学史学科当下的若干困惑 被引量:4
2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的史,亦即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代表作,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作品,哲学味道浓郁,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有深度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下学界出现了一些消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声音,似乎以胡适、冯友兰、张岱年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所创立的中国哲学史学科毫无意义。我们对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认同,因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亦具有现实合理性。“以中释中”更多的是勾起美好的回忆,无法指引中国哲学史学科未来的发展道路。“以西释中”尽管有缺失,但依然具有生命力。当下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应该“海阔天空我自飞”,我们尽可以挥洒自己的笔墨,描绘出多彩的中国哲学史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 “以西释中” “以中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4期14-20,共7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陈来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和建设中,冯友兰的名字是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曾用“三史论今古”来概括他的学术贡献。①“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贡献陈来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的发展和建设中,冯友兰的名字是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曾用“三史论今古”来概括他的学术贡献。①“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1933)、《中国哲学简史》(1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研究 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史新编 新理学 自然主义 学术贡献 《易传》 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从《〈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讲起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景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91,共8页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史新编》所作的《总结》,表现了一种由对哲学概念之形式与直觉内容的严格区分,到肯定"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的思想转变。这个转变的根据,乃是一种哲学观念上的变化,冯先生从早年对"形式性"观念的凸显,到后期对"内在关系论"哲学观念的肯定,其内在的机理,是由"分别"共殊到"超过"共殊,而建立"具体的共相"的思想。从西方哲学的影响来看,冯先生晚年思想之转变,是经由黑格尔而超越柏拉图、新实在论为思想契机的,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亦有助缘的作用。冯先生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应可理解为一种思想之固有、潜在的意义的逐渐凸显和自觉,其间实有着内在的一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理性主义 神秘主义 “具体的共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大学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范寿康与《中国哲学史通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维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3,共6页
范寿康是一位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哲学家。20世纪30年代,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所著《中国哲学史通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作的中国哲学通史。该书既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看待中国... 范寿康是一位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哲学家。20世纪30年代,他在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所著《中国哲学史通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写作的中国哲学通史。该书既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看待中国哲学历史,又重视发掘中国哲学史自身的特色精义,留下了有益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寿康 《中国哲学史通论》 中国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武汉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沁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134,共7页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冯友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和多种创见,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入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古史辨”派 傅斯年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政治法律思想研究——《中国哲学史新编》中有关法律思想的解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宇培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6,共8页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 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对中国思想史上相关人物的法律思想作了相当的归纳和总结。这些归纳和总结包括对法家先驱、前期法家、韩非等中国古代大家诸多政治法律思想的解释。这些解释作为“三史释今古”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法律思想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三史释今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史二重性格的双向透视——试比较陈寅恪和金岳霖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简明 《中州学刊》 1988年第5期45-49,54,共6页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继二十年代胡适先生的拓荒性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的又一部中国哲学通史著作——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同册)问世了,这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著名学者,如胡适、张...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继二十年代胡适先生的拓荒性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以后的又一部中国哲学通史著作——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同册)问世了,这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许多著名学者,如胡适、张荫鳞、李世繁等等,都相继发表文章进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先生 胡适 哲学 历史学家 清华大学 陈寅恪 哲学问题 中国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汎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3,共9页
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哲学史"转向&qu... 台北中研院胡适纪念馆收藏了一份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从《中国哲学史大纲》到《中国思想史大纲》,反映了胡适的两种重要转变。第一是"去哲学化",胡适中年后疏离"哲学",逐渐由"哲学史"转向"思想史"。除了受到傅斯年的某些影响外,与时代思潮恐怕也有关联。这个转变使他与哲学这一重要的学术领域日渐分道扬镳,似乎也因此不能在思想、哲学的战场上与当时的左派思潮作一对抗。第二是胡适在若干重要学术论旨上的巨大改变,如史料批判、疑古精神、东西方哲学互证等等。以胡适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枢纽地位,他上述两方面转变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值得我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思想史大纲》 哲学史 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宁腾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0-168,共9页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 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大纲》 新文化派 东方文化派 学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简介
11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6期108-108,共1页
肖万源牵头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我国迄今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85万余字。其中绪论、结束语、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哲学的主要内容、思想渊源、特点。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民族 权利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少数民族哲学思想 学术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12
作者 涵含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3-173,共1页
2017年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的首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北京... 2017年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的首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史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研究机构、高校和学术期刊的近15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学术研讨会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传统 经史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五四时期胡适在哲学思想界的影响
13
作者 胡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36-143,共8页
试论五四时期胡适在哲学思想界的影响胡明1919年2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陈出新开创风气的一个大动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是以他的博士... 试论五四时期胡适在哲学思想界的影响胡明1919年2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推陈出新开创风气的一个大动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是以他的博士论文为基干,以北京大学开课的讲义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五四时期 哲学思想 整理国故 研究问题 蔡元培 《新思潮的意义》 重新估定 再造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
14
作者 刘长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41,共9页
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刘长林合肥工业大学社科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加剧,迫使人们思考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处理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为此开展了批判和重估孔子人生之道... 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刘长林合肥工业大学社科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中外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加剧,迫使人们思考用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处理种种人生和社会问题,为此开展了批判和重估孔子人生之道的思想运动。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哲学 孔子 胡适 《周易》 梁漱溟 现代阐释 形而上学 生命哲学 根本精神 《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o-Confucian(ism)”概念的翻译、流传与阐发——以冯友兰的学术生涯为中心
15
作者 连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4,共11页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 冯友兰在美国留学期间(1920-1923)使用并阐发了西方创造的“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首次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概念。其后由于建构宋明儒学史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传统“道学”概念来指称宋明新儒学。但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都在冯友兰的影响下使用了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以后,“新儒家(学)”概念又被用来指称现当代等其他时代的新儒家(学),标志着这一概念在当时国内学术界通行起来。20世纪50年代前后,卜德翻译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等论著的流行,又促进了“Neo-Confucian(ism)”概念的普及。在“Neo-Confucian(ism)”概念的传播及阐发过程中,继承宋明新儒学并倡导返本开新的海内外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狄百瑞为代表)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家 道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评介
16
作者 詹天育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112-114,共3页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评介詹天育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由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合力编成。全书共33万字,系统地记... 《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评介詹天育高国抗、杨燕起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由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合力编成。全书共33万字,系统地记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史学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封建旧史学 资产阶级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史学思想 五四时期 史学流派 《中国哲学史大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颐“作文害道”说新论
17
作者 郑淑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38,共1页
程颐将“作文”视为“玩物”,明确提出“作文害道”说。(程颢、程颐:《二程全集》,崇文书局2021年版,第193页)此说深受后人诟病,学界普遍认为程颐出于理学家卫道目的而取消了文的存在价值,“甚至连‘载道’的工具性特征也丧失殆尽”(朱... 程颐将“作文”视为“玩物”,明确提出“作文害道”说。(程颢、程颐:《二程全集》,崇文书局2021年版,第193页)此说深受后人诟病,学界普遍认为程颐出于理学家卫道目的而取消了文的存在价值,“甚至连‘载道’的工具性特征也丧失殆尽”(朱军:《理学与宋元时期文道关系的演变》,《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4期)。其实,程颐并未否认“文”的价值,他极其推崇“四书五经”等圣人之文,认为涵尽天下之理,皆为不可易之至论。他反复强调由经以求道,“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二程全集》,第481页),肯定经典之文是学者通往圣域的门径和阶梯。程颐也并未否定“文”的“载道”和“明道”功能,明确提出“经所以载道也”(《二程全集》,第76页),“立言,所以明道也”(《二程全集》,第955页),肯定经典是载道工具,是为明道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中国哲学史》 程颐 载道 文道关系 程颢 宋元时期 四书五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者风采
18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王中江男,1957年生,河南汝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河洛... 王中江男,1957年生,河南汝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老子学研究会会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等。主要致力于先秦儒家和道家哲学、出土文献和近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哲学史》 哲学研究》 河洛文化 中华孔子学会 中国哲学研究 学术期刊 出土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冯友兰的朱子学研究与创新 被引量:2
19
作者 乐爱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3-199,共7页
从民国时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于朱子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冯友兰从理学与心学对立的角度界定朱子学,并以此梳理朱子的思想来源,研究朱子的理气论,分疏朱子的心性之别,阐释朱子的格物致知论,概述朱子的政治哲学,辨析朱子与陆王的异同... 从民国时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对于朱子学的研究可以看出,冯友兰从理学与心学对立的角度界定朱子学,并以此梳理朱子的思想来源,研究朱子的理气论,分疏朱子的心性之别,阐释朱子的格物致知论,概述朱子的政治哲学,辨析朱子与陆王的异同。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重要的是,他运用西方哲学概念,通过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朱子学,并在阐述朱子学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朱子学,建构了"接着"程朱理学讲的"新理学"体系,而成为后世朱子学研究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冯友兰 朱子学 《中国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游鸟道贯中西——萧师与佛学研究
20
作者 龚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4,30,共3页
我的导师萧萐父教授是中国哲学史的大家,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有关明清哲学史的论述蜚声海内外,而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也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哲学教材的一时首选。我自己最初对中国哲学史的入门学习,除了冯友兰先生早... 我的导师萧萐父教授是中国哲学史的大家,20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有关明清哲学史的论述蜚声海内外,而他所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也成为国内许多大学哲学教材的一时首选。我自己最初对中国哲学史的入门学习,除了冯友兰先生早年撰述的《中国哲学史》外,就是从先生主编的这部《哲学史》中去作解读与领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 中西 神游 80年代 哲学教材 入门学习 萧萐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