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启示 |
王立
|
《北方论丛》
CSSCI
|
1999 |
0 |
|
2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
郭英德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3 |
0 |
|
3
|
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 |
洪雁
高日晖
|
《大连大学学报》
|
2006 |
1
|
|
4
|
《哈姆莱特》中国接受史研究的路径整合及其当下价值——一个复调的接受史研究论纲 |
从丛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5
|
中国化视域下《巴黎手稿》接受史研究的两个前提性问题 |
周德清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
2013 |
0 |
|
6
|
塑造作为文化象征的李白的多维形象——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史》品读 |
闵定庆
|
《中国韵文学刊》
|
2013 |
1
|
|
7
|
国外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接受史——从费慰梅到李约瑟 |
许冠儿
尹璐(译)
罗德胤(校)
|
《世界建筑》
|
2010 |
0 |
|
8
|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
|
《长江学术》
|
2018 |
0 |
|
9
|
王德威谈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欧美世界 |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1 |
3
|
|
10
|
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总目录 |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3 |
1
|
|
11
|
走向通观的新途径——评《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 |
施轩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1 |
1
|
|
12
|
作家主体式小说史的杰作——略评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
王攸欣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3 |
0 |
|
13
|
当代中国韵文学界人物志 |
言生
|
《中国韵文学刊》
|
1995 |
0 |
|
14
|
日本近代对中国、西方文论中“情”的转换——以坪内逍遥、尾崎红叶为中心 |
王艺洁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15
|
词学研究的新维度——评《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与接受》 |
王翼飞
|
《长江学术》
|
2012 |
0 |
|
16
|
现代中国的克莱斯特研究 |
叶隽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3
|
|
17
|
理论与作品的互动——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
孙立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1999 |
1
|
|
18
|
接受美学与版画的发展 |
李一凡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92 |
0 |
|
19
|
现代汉诗中的自然景观:书写模式初探 |
奚密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6
|
|
20
|
可怕的译文 |
曲辰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