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传统模式的新突破──评张皓先生的《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论纲》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建民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论纲》 张皓 特色 整体综合性 还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史揆要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4,136,共6页
在先秦,真、善、美密不可分,艺术与诸子学说更是交织在一起,它们从美与艺术的外部规律入手,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母体,但实用艺术理论则因其远离哲理而首先独立。尽管儒家将其补入经典,《考工记》仍顽强地体现出实用艺术... 在先秦,真、善、美密不可分,艺术与诸子学说更是交织在一起,它们从美与艺术的外部规律入手,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母体,但实用艺术理论则因其远离哲理而首先独立。尽管儒家将其补入经典,《考工记》仍顽强地体现出实用艺术本体论的独有属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诸子美学,也不满足于外部规律探讨,而拓展和深入到艺术各个门类。在唐代,门类艺术理论进一步发展,构成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得以形成。宋代以后,各种艺术门类基本健全,理论上同样显示了前所未有全面和成熟,涌现出一些具有总结性的有关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著作。晚清学者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著者标举"观其全"和"兼通",用"艺"这个词将文、诗、词、曲、书法等艺术形式囊括其中,与后世谈论的艺术学基本概念暗合,在艺术理论史上,体现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理论 先秦 中古 近世 刘熙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兼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 被引量:6
3
作者 曾祖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60,67,共7页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范畴 古代 文学理论 文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敏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3-171,239,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方式,那就是自娱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自娱式消费、寄食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卖艺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平民式消费。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各有其特点,并在中国古代歌诗发... 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方式,那就是自娱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自娱式消费、寄食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卖艺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平民式消费。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各有其特点,并在中国古代歌诗发展史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向前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中国古代 基本方式 歌诗 消费方式 消费问题 理论意义 发展史 诗歌史 自娱 平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总序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利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9,共2页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的绘画、雕塑、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成了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在西方艺术体系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汉字的使用相伴,在古代经历了...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的绘画、雕塑、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成了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在西方艺术体系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汉字的使用相伴,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完善过程。它具有艺术秉性的笔法、字法、章法以至墨法,其性情、意境等甚具美学高度的品味追求等,在书法服务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同时日益发展成熟,最终导致在近现代由实用与艺术相兼,转而脱尽实用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 艺术形式 总序 丛书 艺术体系 民族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乔东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105,125,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既盛且久,诗学理论绵延2000多年而不绝,不愧是一部以主体表现为根柢,感性与理性、诗性与思性二元变奏的历史,其丰富性一言难尽,现拈其荦荦大者略作分梳。
关键词 历史演变 诗学理论 “缘情” “言志” 古代 中国 感性与理性 诗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一) 被引量:2
7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2-16,共5页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心理学 哲学 中国古代诗学 艺术构思 虚静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8
作者 姜耕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整体生态背景。考察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式范畴的基本构成,我们把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法则,概括为二:一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与张力整体,二是整体和谐,均衡、对称与立体的结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相反相成 艺术辩证思想 反(返) 艺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二)
9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37-42,共6页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话学中铙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诗学 艺术构思 神思 游心 创造机制 民族文化 诗歌理论 艺术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系统论和信息论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67-71,共5页
众所周知,在本世纪内,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向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渗透。“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成为当前流行的口头禅。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 众所周知,在本世纪内,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向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渗透。“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成为当前流行的口头禅。这些现象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我对这三大论没有专门研究,仅有的一点知识也很肤浅,但我深深感到,其中的一些原理和新的科学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启迪人们打开思路,打破一些旧框框,开拓新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研究 《文心雕龙》 系统论 信息论 我国古代 刘勰 中国古代 文学艺术 拓新 文艺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霖 《社会科学研究》 1985年第1期72-75,共4页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它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对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资料作了一些初步的搜检,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祖先的小说理论是一座宝库,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它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对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资料作了一些初步的搜检,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祖先的小说理论是一座宝库,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之所以珍贵,首先就因为它蕴藏着不少诗文理论中没有或缺乏的宝藏。开掘这些宝藏,就可以使人们重新完整地认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研究只偏于诗文方面。就以“文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 诗文理论 古代文论 人物形象塑造 小说批评 金圣叹 艺术虚构 典型论 个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音乐作品意象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锦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95-100,共6页
中国古代音乐与原始美术一起成为史前艺术最为重要的两翼。因为音乐意象理论成为中国艺术理论中发育最早的胎儿是不奇怪的。这个理论包含了听乐、作曲、作品三个不同的层面,而意象显然是这个理论中的核心。
关键词 音乐意象 音乐作品 音乐化 中国古代音乐 作曲家 音乐创作 音乐形态 理论与实践 音乐艺术 琵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览”、“游心”和“神思”——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探讨之二 被引量:1
13
作者 漆绪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4-13,共10页
艺术思维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始终很受重视的向题。关于艺术思维,我国古代有一个特殊的概念:“神思”。这是文学理论家根据艺术思维的实际过程归结出来的。而他们认识艺术思维的实际过程,也从道家思想得到了启发。
关键词 艺术思维 中国古代文学 道家思想 理论探讨 文学理论 实际过程 我国古代 受重视 玄览 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艺术思维的宏观理论体系——《中国艺术思维流论稿》评介
14
作者 张胜冰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91-92,共2页
金丹元教授是位著述颇丰的年轻学者,他从前几年出版的《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直到后来的《禅意与化境》、《儒风化雨》等学术专著中,就基本形成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风格,那就是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最近,又读到他的新作《中国艺术思... 金丹元教授是位著述颇丰的年轻学者,他从前几年出版的《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直到后来的《禅意与化境》、《儒风化雨》等学术专著中,就基本形成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风格,那就是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最近,又读到他的新作《中国艺术思维流论稿》(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让人又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艺术思维流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突出的地方就在于,作者试图从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资料中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艺术思维流发展的内在逻辑线索,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去建构中国传统艺术思维发生和发展的宏观理论体系。全书从中国艺术思维发展的历程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艺术思维 中国艺术 思维流 宏观理论 中国传统艺术 论稿 中国古代文学 学术专著 中国传统文化 心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论讨论会探讨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及其艺术规律问题
15
作者 吴高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8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最近在武汉大学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刊物、出版等一百个单位共一百六十多名代表。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树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明确目标,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建立具有民...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最近在武汉大学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刊物、出版等一百个单位共一百六十多名代表。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树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明确目标,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会议根据周扬同志的提议,着重讨论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和其他艺术规律问题。与会者认识到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长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 艺术规律 学术讨论会 民族特点 明确目标 写实派 诗歌理论 魏晋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会在武汉举行
16
作者 吴高福 《江汉论坛》 1981年第1期112-113,共2页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11月在武汉举行。会议根据周扬同志的建议,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其他艺术规律问题。大家提到,多年来我们的文学理论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重视对于艺术规律的客观性的探讨和研...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11月在武汉举行。会议根据周扬同志的建议,着重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和其他艺术规律问题。大家提到,多年来我们的文学理论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很少重视对于艺术规律的客观性的探讨和研究,而且直至今天对于艺术规律的客观性,违背这一规律给我们文艺生产所造成的严重损害,也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对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规律,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和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艺术规律 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 学术讨论会 理论工作 文学史 古代文论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美感心理特征
17
作者 陶东风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5期40-46,共7页
一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语见沈灝《画尘》)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美学散步》第62页)。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极致:茫茫的太空中飘渺着丝丝白云,空旷的寒塘里掠过片片雁迹。“太虚”、“寒塘”是空,而“片云”... 一宗白华先生曾以“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语见沈灝《画尘》)形容艺术的空灵境界(《美学散步》第62页)。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抽象艺术的极致:茫茫的太空中飘渺着丝丝白云,空旷的寒塘里掠过片片雁迹。“太虚”、“寒塘”是空,而“片云”、“雁迹”则是灵。空是虚、是无,而灵则是实(不同于写实之实)、是有、是灵气、是生命。这两者是空灵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所有超越了形似的抽象艺术的两个基本点。但灵实以空为前提条件,周济说:“空则灵气往来”(《介存斋论词杂著》),可见不先求空,灵气就无法产生。不过反过来说,没有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艺术理论 宗白华 阿恩海姆 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艺术精神 艺术问题 美感经验 视知觉 黄休复 心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思维的发展序貌及基本特征
18
作者 胡天成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3期9-15,共7页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它虽然不象西方剧论那样具有庞大完整、思辨入奥、论证缜密的体系,但它却以独特的风姿屹立在世界戏剧理论之林,为戏剧界学入所景仰。中国这种独特戏曲理论样式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戏曲...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它虽然不象西方剧论那样具有庞大完整、思辨入奥、论证缜密的体系,但它却以独特的风姿屹立在世界戏剧理论之林,为戏剧界学入所景仰。中国这种独特戏曲理论样式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戏曲理论家的思维结构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思维方式的研讨,或许可以拓宽我们研究者的视野,从另一视角方位窥探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精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理论 中国古代戏曲 理论思维方式 思维结构 整体思维 戏曲艺术 戏曲创作 曲论 基本特征 朱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艺术理论视域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19
作者 郭晓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04-106,共3页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中国现代历史上"戏剧反腐"尺度最大的一部连续剧,这部52集的连续剧以苍黄清浊有德无德的悬念,逐级建构了省部级乃至副国级贪官的可鄙形象,既具有影射性,亦具有讽喻性,同时,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有...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中国现代历史上"戏剧反腐"尺度最大的一部连续剧,这部52集的连续剧以苍黄清浊有德无德的悬念,逐级建构了省部级乃至副国级贪官的可鄙形象,既具有影射性,亦具有讽喻性,同时,更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有着强烈的震慑性与警示性,而对于普通大众则有着强烈的晓谕性与宣教性。一、苍黄之染官场易染易变(一)古代艺术理论视域下的苍黄之染与动静之辩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已经对于官场、官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艺术 理论视域 染易 当今中国社会 官德 警示性 无德 为官之道 沧浪之水 有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求人与世界的真实——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审美真实论的启示和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普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3-117,112,共6页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是植根于现实艺术创作的土壤之中,是直接对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必然要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佛教哲学探求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系列精深的理论,... 中国古代审美理论是植根于现实艺术创作的土壤之中,是直接对艺术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必然要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佛教哲学探求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系列精深的理论,从本质上说是颠倒的、唯心的,但它在中国审美真实论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思想养料和思维方式上的启示。 一 佛教哲学是佛教僧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看法和学说,它广泛涉及到了现实的社 会、人生以及整个宇宙的不同方面,其主要精神是在于认真追求真实,全面显示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哲学 人与世界 真实论 审美理论 审美主体 艺术创作 人之心 童心 中国古代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